书城励志做人要学曾国藩 做事要学胡雪岩
23322200000042

第42章 至诚守信,豪行天下(2)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当年站在柜台招待客人的阿彩,如今已经成为“老同和”的老板娘了,当年的伙计阿利现在是“老同和”的老板。当时,因为修路要占用店前面的一大半,平房改成楼房,所以他们借机正准备将“老同和”翻造。如果想将“老同和”翻建得好一点,就得将后面的土地买下来,制成方方正正的格子行,但是要花费1500两银子,而且老店新开,重起炉灶,还需要1500两银子。

面对这笔巨额投入,夫妻两人十分发愁。当胡雪岩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帮助他们。他让古应春送去了3000两的银票,并委托他对阿彩讲述事情的前因后果。办完这件事情后,胡雪岩和古应春都觉得心胸顺畅无比。

胡雪岩重承诺、守信用,所以才能畅通无阻地行驶在江湖之中,这也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

宁可破产,也不背信弃义

“做人总要讲宗旨,要讲信用”,这是胡雪岩经常说的一句话,而且,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一宗旨。

胡雪岩的破产,与他不甘心做外商洋行的附庸品、冒死与洋人“争斗”有直接的关系。在胡雪岩生意达到顶峰时,他专营生丝出口生意,几乎垄断了国际市场。在1882年,胡雪岩套购生丝一万四千包,垫付资本2000多万两,将洋人逼到了“欲买一斤一两而莫得”的地步。

为此,洋行和洋商联合起来对付胡雪岩。他们看出上海市面的经济已经开始萧条了,在这种情况下,胡雪岩垫付过多的资金,势必会造成资金周转不灵。而此时他需要应付的方面又很多,诸如按照约定偿还国外银行的贷款、为左宗棠购置军火等。因此,洋行针对胡雪岩提出“今年不贩卖生丝出口”这个狠招,使胡雪岩陷入了危机之中。

如果单说外部原因,胡雪岩还可以间接应付,但其内部问题却直接伤及他的生意运作。内部原因有二:第一,古应春在房地产上投资50万两银子,其中35万两是从阜康钱庄借贷的,但是胡雪岩对此并不知情。更不幸的是,古应春投资失利了。由于上海市面趋于萧条,阜康钱庄的银两也随之紧缩。上海钱庄的“大伙”宓本常也不顾古应春与胡雪岩的交情落井下石,逼迫古应春尽早归还借款。第二,胡雪岩为了帮助朝廷筹集粮饷,曾向汇丰银行借款,第一期需要归还50万两本金,而且还款日期就在月底。本来还款来源应该是各省外交上海道台衙门代收的协饷,但是由于数量不够,所以就得由阜康钱庄垫付。在阜康钱庄银两如此紧张的时候,垫付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情,而上海道台邵小春又借故拖延提交各省协饷的时间,致使胡雪岩的危机雪上加霜。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此时,胡雪岩还有一条路可以走,即在上海地区已经有了三家新式机器丝厂,他完全可以向他们出售蚕茧。当时,外国新式机器缫丝已经传入我国的浙江、江苏一代。这些新式机器对传统手工缫丝的蚕丝人家来说有着致命的冲击。如果大范围推广使用机器缫丝,必将有大批以蚕丝为生的人家破人亡。

胡雪岩通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此时已经稳坐丝业老大的位置,为了抵制机器缫丝的“入侵”,他这几年大量地收购蚕茧,想以此切断机器缫丝的原料来源。由于他特意囤积蚕茧,致使市面上已经没有蚕茧可收了,上海地区的三家机器缫丝厂由于没有原料加工,正面临着停产倒闭的危机。

胡雪岩囤积了如此多的蚕茧,如果此时卖给缫丝厂,自然能够获取一笔丰厚的收入,还可以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而且缫丝厂不仅出丝快,而且质量上乘,卖给洋商也容易得多,如此看来,向缫丝厂出售蚕茧不失为上上策,而且还可以带动生丝生意。

实际上,古应春和宓本常都劝导过胡雪岩,让他考虑出售蚕茧,但是胡雪岩就是不愿意。他当然知道此刻面临的危机对自己来讲意味着什么,更知道机器缫丝无论从质量还是产量,都优于土法缫丝。

其实,胡雪岩这么做也有他自己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作为丝业的领头人物,曾经与那些丝户达成过协议,他从蚕农手中收购的蚕茧必须交给丝户缫丝,同时,丝户必须将生丝交由他经营。这项协议既抵制了丝厂抢做丝人家的饭碗,又保证了胡雪岩有稳定的货源,足以控制洋庄市场。

既然自己说了话,就要说一句算一句。即使自己陷入困境之中,也不能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他当时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做人总要讲宗旨,要讲信用,说一句,算一句,我答应过的,不准新式缫丝厂来抢乡下养茧做丝人家的饭碗,我不能卖茧子给他们。”

从某种角度讲,胡雪岩宁愿破产,也不愿意失去信用。在千钧一发之际,依然不肯背信弃义,确实让人佩服。

守信重诺,始终如一

“信”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利,更有名声和威望。凡成大事者,大多以“信”立身、立业。能让“信”行于天下者,必将能够固于天下。

胡雪岩虽为生意场中的人,却绝非一个见利忘义之人,他时时刻刻注意维护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信义,从来不会因为贪图利益而背弃自己的诺言。

胡雪岩做成第一笔蚕丝生意时,可谓历经了种种挫折和磨难,起初约定好的是这笔生意的红利与尤五、古应春、郁四、庞二等人分享。但是因生意中途出现了不测,一单生意做下来,虽然赚了18万两银子,但因合伙人较多,而且开销的地方也多,打点送礼的地方样样不能少。仔细算下来,原本是想用赚到的钱来偿还债务,但是这个打算却落空了,还因为资不抵债,又欠下了万两左右的新亏空。

即便这样,胡雪岩依旧按照最初的协议约定,将每个人的红利一分不少地分到各自的手中。作为朋友的古应春表示,自己的那一份可以不必计算在内。但是,胡雪岩也毫不犹豫地将他应得的一万五千两银子划到他的名下。

由于胡雪岩本着“宁肯自己吃亏,也不让朋友赔钱”的处事原则,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牢固。生意伙伴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一样,都需要用信用作为担保。对此胡雪岩这样说:“一时慷慨,终必后悔……朋友相交,一定要彼此恪守信义,善始善终。”

胡雪岩对世间百态的观察可谓入木三分,总是能够将人情世故分析得淋漓尽致,所以,他在与朋友做生意时,依然能够做到泾渭分明,将感情和生意分开,时刻遵守自己的诺言,践行着自己的承诺,应该分给朋友的红利一定要给,不会为此欠下违背信义的人情。

胡雪岩认为,在生意场上,一个人要想吃得开,一定要说话算数。他不仅亲身实践着自己的言论,也经常教导自己的属下要重信守义。

就拿胡雪岩帮助王有龄解决漕米的事情来讲,漕帮老大尤五向胡雪岩诉述了种种困难,比如手上银子少,想将手上的十几万石大米脱手还现。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胡雪岩便让张胖子从钱庄专门划出一笔款子,作为贷款借给尤五,也好帮助尤五渡过眼前的难关。

张胖子对胡雪岩的话一向言听计从,心甘情愿地为他打下手。在胡雪岩与尤五交谈的过程中,张胖子始终在一旁察言观色,所以,当胡雪岩对他说“张兄,这下子可需要你帮忙了”的时候,张胖子早已心领神会,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理应效劳,只请吩咐。”并且又进一步解释道只要贷款金额在10万两银子左右,就一定可以办妥。由于张胖子回答得过于流利,致使尤五和手下顾老板相互对望了一眼,颇有些不太相信的意味。意识到这一点后,胡雪岩立即示意张胖子,他用标准的杭州方言,极其认真地对张胖子讲到:“张老板,话说的是‘银子’,你不要玩儿‘不正经’!”

张胖子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回答过于草率,急忙解释道:“我之所以敢借款给尤五哥,原因有三,第一,漕帮的信用、面子在那摆着呢;第二,还有一块浙江海运局的牌子;第三,有米在那里。有这三样作为担保,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由此可见,张胖子在胡雪岩的影响下,也十分清楚信义的重要性。

有人说:“饭可以多吃,但是话不能多。”事实确实如此,一句话可以让你赚个盆满钵满,也可以让你赔个精光,因此,要牢记“言辞就是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