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23322900000002

第2章 踏入社会,要懂点人情世故(1)

年轻人刚刚进入社会,首先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完成从学生向成人的转变,这种转变既包括思维方式、处事方式,也包括日常行为习惯,毕竟社会有着不同于学校、家庭的要求和标准,它自有一套人情世故,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它却活跃在正式规则之下,在实际上支配整个社会的运行,这是一种看不见但约定俗成的、被广泛认同的“江湖规矩”。

年轻人一踏入社会,就要身处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所以不要苛求周围人都让你感觉舒服,即使你感觉不舒服也不要犯了众怒。你也不要错误地认为能力代表一切,努力是对的,毕竟你要体现自己的价值,但这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有能力并不说明你就具有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本领,仅有出彩的一部分并不代表你能干,能干具体表现为在“江湖”中如鱼得水地行走。

你已不再是小孩

大多数年轻人在刚刚进入社会的时候都满怀激情,以为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不再向父母伸手要钱花,但是用不了几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开始想着如何逃避社会带来的压力。年轻人一旦走入社会,别人就不会再把你当小孩子看,而你也将要像所有成年人一样,去为自己的未来打拼。如果不能适应生活,那你以后的日子将会一团糟。所以你必须转变自己的心态,让自己适应社会。

李敏应聘做公司的文员刚3个月,眼看着为期3个月的试用期要结束了,结果却被公司通知不予录用了。在李敏问人事经理自己被炒的原因时,她被告知:“工作中太爱撒娇,不够负责任,缺乏职业精神,过于孩子气。”

很多年轻人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由于刚从悠闲的校园生活中走出来,很难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从各个方面表现得都不是很成熟,甚至把孩子气带到社会中来。孩子气并不是一种青春活力的象征。相反,在成年人身上,它是一种负面的性格,通常表现为任性、耍小脾气、变脸像小孩一样快、心理承受力差、好高骛远、不懂交往礼仪,甚至有些无理取闹。只要踏入社会,其他人和你处事就会按照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你。此时,这种性格当然是不被人认可的,因此这是让年轻人感觉痛苦的主要原因,也是年轻人刚入社会的一个大毛病,这个问题会阻碍年轻人以后的发展。老江湖给年轻人的忠告是,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要尽快调整心态,完成从学生到江湖新人的转变——不要孩子气,因为你不再是小孩子。孩子气体现在已经成年的你身上一点儿都不可爱。

李娜毕业后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对于这份工作,她开始还很有激情,可是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让她对工作烦透了。李娜嘴很甜,上司开始的时候很喜欢她,在上班时间她喜欢和其他女孩一起唧唧喳喳,上司也很少批评她。但是在工作时间闲聊肯定会影响工作,而且李娜对工作没有什么时间观念,她完成任务总是比别人晚。一天开会的时候,上司说了她两句,没想到,她当场就委屈地哭起来。上司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只好尴尬地愣在那。同事哄了她半天,她情绪才好一点儿。经过这次事件,上司不再批评她了,但是大家好像都躲着她。而且每次谁和她说话时间有些长,都会有同事提醒:“别打扰她了,让她好好工作吧。”简直把她当成小孩子一样,连哄带骗的。她想,再这样下去恐怕心爱的工作就要对自己说再见了。

受到批评就哭鼻子是小孩子才会做的事,作为已经成年的你假如还有这个习惯应该马上改变,毕竟社会不同于家中,哭鼻子也不会有人心疼你。很多年轻人常犯的毛病是即使没人娇纵,也要自己娇纵自己,这种行为在社会中轻则让别人躲得远远的,产生厌恶感,重则遭到讽刺,让你更想大哭特哭一场。不要认为自己是需要保护和帮助的对象,既然你已经身在江湖,就要承受江湖中的一切,当然也包括风雨。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不要期望别人保护你,而要自己练就一身功夫,更不要理所当然地让别人帮你的忙,套用一句电影台词:“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还有些年轻人因为在以前的生活中习惯了和朋友嘻嘻哈哈,心直口快,不太注重礼仪,也不太注意言辞是否会伤人。刚进入社会时往往也很难注意到这一点,待人接物也没有应有的礼貌。比如在接到电话的时候,很可能粗鲁地说:“你找谁!”朋友之间习惯了无所谓,但很多场合需要你注重礼仪,有些客套话是不得不说的,而有些伤人的话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说的。此外,孩子气还可能表现在好高骛远,总以为自己是大材小用了。

小波是研究生,在学校是出了名的才子,但是开始工作后,他觉得自己不“受宠”了。他的工作无非是接打电话、收发邮件等。在他看来,这种工作初中生都能做,何必浪费他的时间。而且和他一个部门的人很多只是大专学历,虽然他也算是鹤立鸡群,但在工作中并没有显示出自己的优势,这让他感觉很不平衡。当他和老板提出这个问题时,老板告诉他,新人就应该从基层做起,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熟悉公司的业务,而且这也是考察新人的一种手段。

许多年轻人在走入社会之前,都会产生一些美好的幻想,对自己的未来期望过高。要知道刚进入社会就拥有高于他人的地位,这种想法太不现实,而且也没有人喜欢好高骛远的人。当他们按照自己的幻想对比现实时,又多数会有一种失落感,觉得生活不如意,工作也不顺心。而他们又很自然地以各种形式把这种不顺心表达出来。然而他们忘记了,社会不是家庭,自己不再是家中的太阳,这样的年轻人在社会里势必受挫。

生活中,成年人拥有童心和童趣本是件好事,可是要把这种孩子气带到社会中,就有些说不过去了。你可以在一个人的时候孩子气,比如在上海工作的小艾,她和上文中的年轻人一样,都参加工作了还有“孩子气”的一面。不过那是在私人时间,例如她平时很喜欢看动画片,休息时爱穿卡通T恤,喜欢新潮好玩的东西。虽然她觉得自己骨子里还没长大,可是这些表现都是在家里,因为家是允许有孩子气的地方。一到单位里她俨然换了一个人,像所有成年人一样,她会做好本职工作,会打扮得体,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给别人造成困扰。

初入社会时,如果你有孩子气的行为,一定要尽快改掉,不然只能给人留下不成熟、不稳重的印象,这将影响你以后的发展。

人乐观一些、心态好一些固然是好事,你可以活泼,可以阳光,但也不要失了分寸,不要表现得太孩子气。如果一味地心直口快得罪了人不说,还会让人怀疑你的能力,让你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社会就是这样,很现实,也很势利,没有人会纵容你的孩子气。假如你还幼稚且单纯地认为社会和家庭、学校一样,错过了可以重来,可以肆无忌惮地表现自己的个性,不理社会中的潜规则和人际关系的技巧,那么即使你是可爱的、阳光的,也终会被社会抛弃到角落里反省。

主动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你

玲玲在大学时主修新闻专业,不过这并不是她最初的梦想,只是调配录取的结果。她真正想学的是金融专业。毕业后,为了专业对口,她进了一家报社。但是,她仍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和现在的工作,每天四处奔波采访、写稿子让她头痛不已。虽然她工作起来也算尽职尽责,但厌倦工作的心理让她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受所学专业的限制,她又想不出自己还能做什么。经常处于厌职情绪中的她工作动力自然不足,所以发稿量也有所下降,收入自然不如其他同事高。生活的压力和精神的压力让她感到心力交瘁。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个性,但也正是因为这样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为什么我要去主动适应别人、适应环境、适应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而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主体部分。社会的力量非常大,大到我们根本就不能让它对我们有一点儿让步,所以要么我们去适应这个社会,要么被它淘汰。让社会改变去适应某个人可以说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先适应它,才有可能改变它,但这绝对不是在你初入社会时就能做到的,更不是抱着让社会适应你的想法时可能做到的。许多年轻人雄姿英发,刚进入社会就扬言要改变社会,改变所处环境的规则,可是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在灰头土脸之后,不得不被社会改造。

如果最终的结果是被改造,还不如自己先适应社会。主动适应和被动适应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有可能真的改变社会,而后者却没有这样的机会。先改变自己是一种最好的适应,犹如千万年前的动物,因为适应改变,最终存活下来。

一个人不可能去改变社会,如同动植物不能改变自然环境一样,只有通过进化去慢慢适应。如今的社会之所以能继续下去,就是因为它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我们应该适应社会的积极面,抵制其消极面。在我们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后,才有可能带动身边的人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

如果想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我们先要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的需要,其次才是慢慢改造环境,使环境一点点理想化。年轻人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客观环境的现实,不逃避现实也不做无根据的幻想,把自己置身于社会环境中,从了解它到掌握它,最后才是改造它。当然,想让社会适应自己其实也属于一种积极的态度,但我们要做的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先“打入敌人内部”,从改造自身开始,这样才能既不想入非非,又不自暴自弃,找到改变环境的方法。

李明脾气不太好,有什么不快他都喜欢说出来,本来以为自己是快人快语,结果却让朋友和同事都远离自己。在单位,他对公司的制度有些不满意,于是整天牢骚满腹;在朋友堆里,他看不惯一些朋友情愿选择违心的恭维,而放弃了自己想说的和想做的,除了厌恶这样的朋友外,他说出了大家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但是到最后他发现,只有他一个人在为让世界变得真诚、美好而“战斗”,别人似乎早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站到了良心天平的另一方。

李明对此有些哭笑不得,经过几年处处碰壁的生活,他明白了:如果自己想过得更好,就要先适应别人的所作所为,不必看什么都不顺眼。有时候,微笑即使是违心的,也能让人感觉愉快。

于是,他开始试着不再批评和发牢骚,而尽量去恭维别人,刚开始他觉得有些痛苦,到后来发现,假如不这样会很辛苦,而这样做自己并没有损失什么,也没做什么违反个人原则的事情,就能让生活变得顺利。更让他欣慰的是,在自己改变之后,和朋友、同事的关系都好了起来,而对于公司制度的问题,他曾和颜悦色地提过几次建议,结果领导还意外地改了制度。他因为改变了自己的处世方法,从而改变了自己所处的环境。

假如我们觉得不快乐,那一定是因为生活里出现了和我们期望相反的事情。而仔细一想,因为我们心中有个必须如何如何的标准,是它导致我们的不快。而改变这种情况只有两个办法:其一,改变它,让每个人都按我们期望的样子做事,让每件事都如我们所希望的一般完美,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因为社会并不会纵容我们的习惯或规则。而且,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也有。也许我们期待的生活正是别人的痛苦,于是矛盾产生了,你同样不会快乐。很多人所谓的改造社会,无非是希望地球按照自己所想的方式转动,让地球来适应自己,这可能吗?

其二,改变我们自己。假如我们终日把希望寄托在第一条上,极可能一生都会郁郁寡欢,因为曾有过很多人尝试过这么做,成功却未可见。但是却有选择第二种方法的人有过成功的先例。你可能会认为这近乎自我欺骗,但事实上改变自己并不表示我们要开始对世界忍气吞声或俯首听命,这是为了生存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必要手段。毕竟改变社会是一个耗时巨大的工程,也是一个投资巨大收效却很难预见的工程,而且它极可能是一个不可能的工程,不仅你无法看到这个工程竣工的那一天,甚至连你的后代也看不到社会被你改造得很完美的那一天。这就像是绕着一个圆圈跑,希望有一天可以跑到终点一样——人最终只会疲于奔命,直至倒下。

一位皇帝统治着一个很富足的国家。一天,他徒步走到一个很远的地方视察工作。返回宫殿的时候,皇帝感到他的脚非常疼,因为这是他头一次步行出远门,而且所走的路都是崎岖不平的。于是皇帝下令把他以后要走的路上都铺上皮革,虽然这需要成千上万张牛皮,花费很多金钱。这时,一位谋士斗胆向皇帝建议道:“英明的皇帝,您没有必要花那么多冤枉钱。您只要割下一小块牛皮,包着您尊贵的龙足,就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了。”皇帝惊讶之余,接纳了谋士的建议,制作了一双“牛皮鞋”。

我们没办法把世界铺上地毯以利于我们行走,但我们可以穿上鞋,这样就能避免一切伤害。假如要让社会来适应我们,而不是你去适应社会,那么你要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结果还不一定成功。就如同这个故事中的皇帝一样,总想着把崎岖不平的路都铺上皮革,却不曾想过这会浪费多少钱,说不定最后还不能完全达到自己的要求。其实仅在自己脚上套上一双“牛皮鞋”,结果就完全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