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记忆变迁
23330000000037

第37章 国企改革(6)

婚后两年,单位终于给孙淑萍分了一套一室一厅带独立卫生间的楼房,每月只需要支付不到一包烟钱的房租。虽然只有40平方米,但比起原来那间小平房已算是天壤之别了。“再不用天天早晨倒尿罐了,也不用到公共浴室去洗澡了。”夫妻俩用地板胶铺地,将房子粉刷一新,挂上新的窗帘。“住进去的当晚,一晚上我们激动得都没睡着。”孙淑萍说。

“就是这样一套房子,最多的时候住过9个人,典型的三世同堂。”孙淑萍回忆说,“连厨房里放的都是床。”

自建公房折价卖

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新疆住房政策也开始出现分水岭,一方面“福利房”仍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原先分配的“福利房”以及各种自建公房折价转卖给了使用者。1999年,孙淑萍将单位分给她的60平方米两居室按其工龄,扣除房屋折旧,花了3万多元买了下来,这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第一套房子。

据自治区建设厅介绍,在这个时期,全区通过房改以及集资建房、合作建房等形式购买了自有住房的城镇职工占到85%以上,其中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克拉玛依等城市职工购房比例平均达到95%以上。

孙淑萍说:“自己成了有产者,就不用再为房子的事情担忧了,其后由于旧房拆迁,我又拿到了一套面积为8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

与此同时,老百姓的住房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单位福利分房已成为历史,住房是商品的意识日益增强。

如今的孙淑萍心里还有一个小算盘:她还打算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一套130平方米的大房子。“生活质量提高了,我想让我的孩子有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孙淑萍说。

事实上,在整个的房改过程中,住房公积金的建立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了解,新疆住房公积金制度从1995年正式起步,到1998年年底,全区已有18个设市城市和58个县城推行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实行房改后,职工的购房资金来源基本上是工资、住房公积金和个人住房贷款。

盖房子成就亿元企业

对于房改10年来首府人的居住变革,大湾房地产公司董事长李金昌作为一个“见证者”有着深刻体会。

1992年,乌鲁木齐市第一批以市场化经营的房地产企业正式成立,李金昌正是其中之一。成立之初,李金昌仅有两万元启动资金,而如今,已成为拥有亿元资产的新疆着名房地产开发企业。

当年,李金昌的商住小区工程在大湾乡一块荒地上破土动工了。根据先期决定,开发适合工薪阶层需求的中小户型。

“当时每平方米卖800块钱,占地16000平方米的四栋楼很快就销售完了。”谈起当年赚得的第一桶金,李金昌说,因为当时福利分房还没有完全消失,所以购买这批房的消费者大多是做生意的个体户。

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促进了房地产市场和建材业的发展,到1996年,仅乌鲁木齐市房地产公司就已由最初的3家发展到130多家。在这个过程中,李金昌已经由当初2万元的资本“裂变”了1万多倍,达2亿元之巨。

首府房地产投资从无到有,从1992年开始起步到1999年迅速发展,经过1999~2001年3年的高速增长,于2002年开始回落,到2006年房地产开发又步入快车道,2007年房地产投资创历史新高。房地产投资从1995年的10.7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1.55亿元,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从1995年的11%增长到了2001年的最高点43%,目前也在30%以上。

来自乌鲁木齐市统计局的资料显示,1992年乌鲁木齐市第一批以市场化经营的房地产企业成立,到1994年前后,乌鲁木齐市房地产企业由50多家发展到100多家,但破土动工的不到10家,把楼房盖起来的也只有4家。

在随后几年中,几家大的房地产公司如宏大集团、广汇集团、康普建设公司等逐步发展壮大,同时外地一些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也落户乌鲁木齐市。截至2007年,全市注册成立的房地产公司已达500多家,目前有开发投资工作量的有150多家企业,房地产企业资金得到充实,实力不断增强。

新疆是全国最后一个实行房改政策的省区,2006年之前,多数地方仍没有完全停止福利分房。正是因为这种非市场化的供房机制长期存在,造成新疆房地产业起步晚、发展缓慢。

据了解,从2006年开始新疆基本停止福利分房,由于新疆机关、事业单位所占比重较大,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在房改政策到位后大量涌向市场,直接造成市场需求呈旺盛之势。

(王梅)

流行语

快乐大本营

1997年7月11日,湖南电视台的一档全新综艺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开播。该节目开播之后,其清新活泼的风格、注重参与的内容很快在观众中引起反响,迅速占据全国电视市场的周末黄金时段。李湘、何炅等主持人也迅速成为当红偶像。

《快乐大本营》现象在当时被专家、媒体称为“快乐旋风”,同时引发了全国电视界的一场“综艺变革”,不久全国各地电视台出现了近百档类似栏目。

旧闻新看

《三换收音机情暖顾客心》

编辑同志:我于2月25日在友好商场交电部购买一部袖珍收音机,买回后听了两天调频部分便无声音了。我以为是质量问题,于3月3日到商场交电部,柜台的售货员热情地为我调换了一台,使我高兴而归。

但过了两天,调频部分又无声了,经测试才得知,这种收音机耗电量太大。我只好硬着头皮第三次踏进友好商场,要求退换其它型号的收音机。

没想到售货员仍热情接待了我,耐心地听我说明原因后。对我说:“可以换,如果这里没有你满意的品种还可以退钱。”并亲自为我挑选了一台。临别时还说:“如不满意,还可再来。”

我返回后,又发现收音机的转换开关有问题。我第四次走进友好商场,很快得到了一台满意的收音机。

——《新疆日报》1989年5月11日(作者周俐人)

第十节百姓生活 菜篮子内容见证餐桌变化

半夜两点排队去买大白菜

从吃菜难到想吃什么买什么,菜篮子的变化也许是新疆人民生活变化的最好见证。改革开放前,新疆蔬菜、肉类及各种副食品供应非常紧张,每人每月只有两公斤白菜、两块豆腐、两公斤土豆、五两油,还要凭粮本供应。逢年过节买菜,半夜就要到门市部排队。

上世纪80年代初,新疆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建设,人们的生活开始悄然改变。如今,新疆人已经彻底告别了冬天吃菜难的问题,新疆的反季节蔬菜已经发展到60余万亩,冬天的蔬菜品种也由当年的10种达到70余种。

半夜两点排队买白菜

17岁的张忠庆穿戴整齐地走进乌鲁木齐市红旗路蔬菜商场,她看上去兴奋而又激动——这是1971年10月23日,刚从街道红专学校毕业的张忠庆第一天上班,她的工作是在乌鲁木齐市蔬菜公司出售肉、蔬菜等副食。当年,蔬菜公司担负着首府市民吃菜的重任。

在今天看来很平常的一份工作,在那个副食紧缺的年代却很吃香。如今,已经是首府凌庆蔬菜公司总经理的张忠庆清楚地记得,当年衡量一个家庭生活好坏要看他们是否认识四种人:司机、医生、人事干部和营业员。

张忠庆回忆说,当时蔬菜公司的职能主要有两个,一是给周边菜农下达生产计划,指导菜农每年种多少面积、多少品种的菜;二是负责蔬菜的统购统销,所有郊区的菜都由蔬菜公司负责销售,价格由国家定,只要保证市民吃上菜就行了。当年,市民冬夏只能吃到茄子、辣子、韭菜、黄瓜等10种蔬菜。于是,“保证供应十大品种”成了蔬菜公司的行话。

家住阿勒泰路的李景祥老人回忆说,由于冬天郊区种菜极少,冬天的蔬菜供应很紧张,市民平时只能吃到萝卜、白菜和土豆三样菜。逢年过节,买菜买肉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多拿一两公斤。

张忠庆记得,有一年冬天大白菜紧缺,有一天,半夜两点,很多人裹着大衣、拿着板凳就开始到门市部排队买白菜,有的人累了,板凳放在那里让人看着,回家换人过来接着排队。

10点,张忠庆上班的时候,门口已经排了很长的队伍。因为担心开门时大家拥挤,她和其他营业员再三叮嘱排队的人要按顺序买菜。没想到门一打开,排队的市民就“哄”的一下拥进了门市部,门市部的大门当时就被挤坏了。

当年,为保证副食供应,乌鲁木齐市蔬菜公司下设了22个企业、108个门市部,今天的天百、友好商场所在地都曾是蔬菜公司的门市部。

“老三样”渐渐远去

上世纪60年代初,红旗公社(今天的乌鲁木齐县二工乡)曾从北京四季青公社请了一名技术人员摸索种植温室蔬菜。

如今,红旗公社最早的一批菜农、70余岁的徐树珊和老伴早已退休。徐树珊回忆说,首府最早的温室蔬菜种在一个占地面积只有几分地的玻璃房子里,种的是西红柿和黄瓜,县里还组织他们去观摩,因为玻璃温室种植要烧煤,成本太高,种植成功后并没有推广开。

上世纪70年代初,新疆农科院派了一批技术人员继续在红旗公社摸索“春提前、秋延晚”蔬菜。

当年5月,徐树珊等菜农在农科院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种植出了“春提前”西红柿,因为量少,这些西红柿没等市民看到就被昆仑宾馆买走了。

1984年,蔬菜市场和价格全部放开,取消“统购统销”,改为“议购议销”。国家鼓励蔬菜市场流动,菜贩们可以南下北上批发蔬菜,菜农也可以进城卖菜了。蔬菜公司的“统购统销”时代终结。

张忠庆回忆说,为解决市民吃菜难的问题,乌鲁木齐市政府一边出资补贴蔬菜公司南菜北调,一边鼓励首府周边大量种菜。菜农种多少,蔬菜公司收多少。安宁渠、二工乡、板房沟乡、七道湾乡纷纷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蔬菜公司下属的门市部营业员也纷纷“南下”,联系调运蔬菜。

李景祥回忆说,菜价放开前,首府市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菜窖。一到冬天,大家就用麻袋把买来的白菜、土豆、萝卜“老三样”存在菜窖里,一家最少存上百斤。“老三样”的日子一直维持到1985年,蔬菜公司开始从南方大量调运蔬菜后,市民才能在市场上买到其它蔬菜,“老三样”渐渐远去。

有一年春节,首府的韭菜被一些从甘肃来的菜贩卖到两元多一公斤,那会儿多数人的工资一个月只有四五十元,即便韭菜价格很贵,想尝鲜的人还是不少。

张忠庆带领门市部的营业员赶到甘肃后才知道,当地韭菜只有两毛钱一公斤。当年冬天,首府反季种菜技术仍在摸索中,菜农们只能眼睁睁看着钱都被菜贩们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