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守望绿洲
23330200000018

第18章 丝绸之路与昌吉历史文化①(1)

丝绸之路是什么含义,为什么它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度呢?

丝绸之路(SILK ROAD),这个名词无论中文还是英文,出现距今也就是不到一个半世纪,此前在德文里没有,英文里没有,中文里也没有。它实际上体现了这样一个特点:世界上不同的文明、不同的人群之间,需要有一个沟通的渠道,交流的机会,丝绸之路就是提供了这种渠道与机会。以前有这么一个说法,在月亮上唯一能看见的地球上的建筑物是中国的长城,后来被证实这不确实,长城现在保存得并不理想,一段一段的,以从月亮到地球的渺远,不可能看到。但是世界文明史最壮观的人文景观就是丝绸之路,它的存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澳州发现得比较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候,已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了,可是丝绸之路出现的时候,澳洲还没有定居的土着,美洲还没有除印第安人以外的人群,非洲基本上是一个陌生的大陆,但是这时候却有一条贯穿东西方文明的通道,穿越了几千年的历史流程,直接促进了世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进步。

远离海洋的新疆为什么重要?就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存在,就是因为新疆在丝绸之路关键的位置上,在“咽喉”部位。早在20世纪30年代,有一个中国学者曾经把新疆比喻成自来水管的水龙头,西方的文明到这儿流出来了,东方的文明到这儿也流出来了,东西方文明在新疆的古代绿洲沙漠,才有了融会贯通的机遇。我曾将新疆的历史进程比作是“东西方文明的调色板”,所以,丝绸之路到现在仍是一个世界性的流行话语。

可是,我个人觉得这些年对丝绸之路的具体介绍有一个误区,比如说,我们画丝绸之路路线的时候,就把从目前的河西走廊一直到敦煌、哈密,再到乌鲁木齐,画为丝绸之路的干线,塔克拉干沙漠的南边、北边,则是南道和北道,这种画法是很直观的,有利于普及丝绸之路的认知,但这不完全符合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实践。丝绸之路应该说是人类利用原始的交通方式:用步行,借助驼、马,世代相传,走出的一条通道,而现在的兰新线是火车的通道,如果说让人来走,他就会有限制,有些地方只是利用驼、马,就过不去。丝绸之路存在的主要前提,第一要有植被,第二要有水,你们看丝绸之路的古代驿站,地名都是什么“三个泉”“一碗泉”“梧桐窝子泉”,还有“红柳园”“松树塘”“黄芦岗”……不是树木,就是水源,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特点,有这个依托,道路才能存在。而且在古代,丝绸之路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这样的,取直线,走近路,不考虑环境,那是不行的。

比如,从柳园到哈密有两三百公里的路,铁路到柳园,火车车头就换成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就不用了,因为沿途加不上水。连我们现在这样的打井技术,沿途都加不上水,古人怎么办呢?古人从柳园到哈密需要六天行程,他怎么可能走得过去?这六天不吃不喝,人带点水粮还好办,骆驼怎么办?牛马怎么办?有人说可以在骆驼背上驮水,那就够它饮用的了。骆驼驮的应该是货物,只带了自己路上吃的粮食、饲料和水,你走完了丝绸之路,也把东西吃光,那你“西出阳关”干吗来了?古人绝不会做这种傻事。

据我们的调查,目前所知丝绸之路上有记载的最庞大的一支驼队,有多达一千二百峰骆驼,首尾之间相距两里地。从归化(********)到奇台。这些骆驼就是为奇台的一个商号送货的。到了奇台,这批从蒙古、从北方一路走来的驼夫们并不马上回家,而是留在当地放骆驼,到秋天,骆驼恢复了体力,再把毛皮等新疆的土产拉回去。由奇台再组织新的驼队继续西行,把这一千二百峰骆驼驮来的堆积如山的日用百货,接力一般运到塔城,这些货物就是塔城地区民间一年间所需的日用品。所以说,驼队必须依托于水和植被存在,最主要的一点必须依托于衔接的村镇,沿途的中间站必须有人家。穿越欧亚大陆,有些时候是需要冒险的,不可避免地要路经一些荒野,但是他的阶段性目标与终极目标,必须有人烟,那么木垒和奇台就都是这样的必不可少的地点。

在清代中期以后,奇台的地位曾超过乌鲁木齐。我们整理出版过一本书,叫《新疆游记》。那是民国六年(1917)民国政府财政部的官员谢彬到新疆考察财政过程写的见闻。他说,奇台是“五路要冲”——五条要道的集结部位,除了伊犁,北疆没有比奇台更重要的城市了。

鲁迅先生说过,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而丝绸之路通过的前提,是要有像木垒、奇台、昌吉这样的城市,有了这些城市,负重的驼队才可以补充新的粮食,才可以和人群进行沟通,才有商贸活动,才可以传播文明,内地最新的丝绸品种刚刚面世,就在路上流通起来,东西方的文化就这样一站一站行走在大陆之桥。

在很长一个时期之内,奇台城关进出的都是驼队,而且可以想象,一千二百峰骆驼的驼队,得有多少人管理呀?如果一个驮夫管五峰骆驼,每天得装卸货物、喂草料、饮水、放牧,那得有多少驮夫?为什么奇台在商贸方面的地位后来相对来说一度衰落了?为什么没有“五路要冲”的位置了?起因就是外********。清朝的中后期,奇台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它实际上成了清朝政府和外蒙部落发生联系的一个中转站,所有的政令,包括皇帝的圣旨,都要先送达到奇台,然后转送,奇台的驿站是最高级的驿站,级别仅次于伊犁。所有的与蒙古部落联系的文件的往返,还有外蒙古地区的日用品、百货和粮食、物产都要经过奇台,甚至包括税收,也得通过奇台。辛亥革命,清朝政府被推翻之后,外界的第一个反映就是外蒙古宣布独立,伴随********结构的改变,奇台的位置就不同了。奇台原来有五个通道,往返外蒙古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的是最重要、最繁忙的一条,无可替代。这条路的作用减弱了,在那个时期奇台的交通要道的地位,相对来说就降低了。而奇台的另一个特点——作为新疆以及中国北方的门户,反而相对突出起来。

以上就是在丝绸之路影响下的昌吉地区的历史背景。

在历史上,昌吉地区最重要的城市是:疏勒、北庭(今吉木萨尔)、木垒、奇台,这四个城市代表了昌吉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的四个时期,而别失八里则是区域的地理标志。

疏勒是汉朝时期,北庭是唐朝时期,木垒是元朝时期,奇台是清朝与民国时期。

疏勒是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地名,因为疏勒河、疏勒城、疏勒国这些名字,早在与张骞通西域大致同时,就出现在中国历史典籍之上了。疏勒河是中国西部唯一向西流的大河,大家知道中国的地势,江河东流,东流入海,疏勒河反向西流,流到了罗布泊。罗布泊曾被称为“中亚地中海”。

疏勒河的含义是什么?现在通行的解释是“有水”,可河的含义就是水道,为什么单单这一条河叫有水的河呢?没有水的,还叫河吗?汉代另外一个叫“疏勒”的地方,就在昌吉境内。前些年有学者提出:奇台县半截沟乡的麻沟梁有个被忽略的古城,那就是汉代着名的疏勒城。我个人同意这种说法,麻沟梁古城就是疏勒城。关于将军耿恭守疏勒城,是《后汉书》上有声有色、气壮山河的章节。实际上在北疆,张骞通西域时期的遗址,最重要的就是疏勒城——麻沟梁古城。

耿恭守疏勒城是非常有名的历史故事,通过这个见于《后汉书》的故事,足以证明疏勒城实际上是汉代抗击匈奴的北方门户,因为整个的塔里木绿洲城邦包括楼兰都在疏勒城的南边,匈奴从北方进击,如果疏勒失陷了,哪有楼兰?哪有柳中?哪有米兰?所以它的存亡,关系到整个西域的安危。

疏勒城是汉代中原文明进出西域的一个界碑。北庭则是唐代牵系西域安危的柱石。

关于北庭与北庭故城,有关的介绍比较多。基本情况是:北庭是唐代北庭都护府所在地,与南疆的安西都护府同是西域安危所系。目前在吉木萨尔县以北十几公里的北庭故城,就是北庭都护府所在地。故城已经比较残破,但它与吐鲁番的高昌故城同样,是一个“长寿”的城市,从唐代到元明之际,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入明废弃,才逐渐残破。20世纪的重要考古成就之一,就是在北庭故城的一个巨大的土堆下,发现了一个寺院的遗址。这是天山以北最壮观的佛寺。一直到元代,北庭仍然是区域的行政中心。元朝鼎盛时期,中国人的籍贯除江苏、甘肃……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籍贯,就叫北庭,北庭人是元朝最受关注的族群,实际上就是指入居中原的维吾尔人。比如着名的文学家贯云石,他自称“北庭贯氏”。在当时,北庭至少是与高昌齐名的,但今天高昌故城的关注度远远大于北庭故城。这也和宣传的力度不够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