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守望绿洲
23330200000034

第34章 蒙难边城纪实(1)

《边城蒙难记》是中国现代工程师、民主人士吴蔼宸所写的见闻实录,反映出1932年、1933年之际,新疆,特别是乌鲁木齐因马仲英祸新所蒙受的战火之灾,以及新疆现代史的重大事件:从金树仁下台到盛世才通过“四一二”政变掌握政柄。作者是力主“实业救国”的工程技术精英,而他面对的则是无可理喻的内乱,是内乱中的非常世态,这个实际存在的精神落差,使得这部纪实之作成为历史的镜鉴,成为承载读者回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疆的“过山车”。

吴蔼宸(1891.5~1965.8),原名吴世翔,福建闽侯人。家境富裕,自幼即随父赴山东,就学于山东高等学堂。学习期间博览群书,涉笔成文,成绩优良。目睹清政府赔款割地,丧权辱国,反清救国情绪日益强烈。与同班山东籍挚友高亦吾一起,组织乐群学会,参与发动并领导了高等学堂的反清斗争,因此而触怒了当局,以“闹事者”受到密令通缉,高亦吾出逃沈阳,吴蔼宸也退了学。

1910年,吴蔼宸考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工科采矿冶金专业。次年,辛亥革命发生,吴蔼宸南下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一等科员。1912年回到北平,1913年在京师大学堂毕业,被授予工科学士。同年赴开滦矿务局、京西煤矿实习,不久后任通兴煤矿公司董事等职。在大学学习期间,吴蔼宸曾前往河北省迁安县实地勘察,在该县的鹦鹉山,发现了我国的第一个钨矿。由此,北京政府陆军部设局官办,开矿采掘,他被聘为矿师。1917年夏,吴蔼宸被派往美国考察一年,回国时购回全套选矿机器。1919年,任黑龙江梧桐河金矿局总经理,时年二十八岁。次年又赴美国订购挖金机器,1921年回国,改任黑龙江观都金矿局机器试验场场长。可以说,在辛亥革命之后的十年间(也就是大学毕业后的十年间),吴蔼宸全身心投入了实业救国,成为中国第一代矿业工程师。

因深感社会黑暗,实业救国的路子难以走通,吴蔼宸于1922年投入政界,先后任北京政府内务部秘书、直鲁豫巡阅使署秘书,改聘为实业顾问兼河南地质调查所所长。1924年5月,改调湖北江汉关监督兼外交部特派湖北交涉员,又兼任汉口特区管理局第一任局长。1928年,提任河北省省长公署顾问兼天津造币厂坐办、天津市政府秘书长等职。因所着《华北国际五大问题》一文揭露政府官员营私舞弊,轰动一时,涉讼多年。

1929年冬,吴蔼宸任天津整理海河委员会总务处副处长。1932年,新疆拟开发阿尔泰山的金矿,特聘吴蔼宸任新疆省政府顾问。当时,国民党正筹建新疆省党部,并任命了在南京的宫碧澄、白毓秀为特派员。吴蔼宸与宫碧澄、白毓秀结伴赴新,以外交人员的身份,从天津出发,取道日本神户,经苏联进入新疆塔城,12月25日抵达迪化(乌鲁木齐)。这时,新疆正陷于民国以来最酷烈的内乱之中。就进入新疆之前的经历而言,吴蔼宸与先行者比如谢彬、林竞,有某些共同之处。但是,从进入新疆起,吴蔼宸成了独一无二的目击者、见证人,从头到尾经历了新疆从杨增新时期过渡到盛世才时期(从安定到战乱不休)的转折。1933年8月,南京政府宣布,将派司法行政部长兼外交部长罗文干赴新疆视察。9月2日,罗文干飞抵迪化。国民政府外交部又电令吴蔼宸为外交部新疆特派员,随同罗文干巡视塔城、伊犁。翌年返京述职,并写下了《新疆纪游》(即《边城蒙难记》)一书。

1936年初,吴蔼宸任国民政府驻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总领事,适逢苏联宪法公布,他又撰写了《苏联宪法研究》。翌年,改任驻海参崴总领事。1938年春,吴蔼宸辞去职务,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国际公法、国际关系,留英年余,撰写了英文的《新疆变乱记》一书,1940年出版后,风行欧美。当局拟派他出任葡萄牙公使,同时示意必须加入国民党,遭吴蔼宸拒绝。1945年秋,抗战胜利,吴蔼宸任民国外交部顾问。1948年初,改任外交部代表,分赴各地清理联合国房、财产,此后决意辞职,携眷前往英国进修学业。1950年7月,伦敦大学授予其国际关系哲学博士。同年11月,着《中国与苏联》一书。

1954年5月,周恩来总理率团抵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六十三岁的吴蔼宸专程飞往日内瓦,向周恩来面陈情况与志向,周总理肯定地答复:“吴先生,大陆欢迎您!我回国就同你联系。”同年8月,吴蔼宸终于回国。回国后,应聘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1957年11月,兼任欧美同学会总干事。1958年5月,周总理正式聘他为国务院文史研究馆馆员。1965年8月在北京病故,享年七十四岁。晚年编撰有《历代西域诗钞》《求志庐诗》等。

《历代西域诗钞》一书,1961年编订于北京,直到“1982年才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一经问世,立即成为关注新疆、特别是历代咏新疆诗篇的主要读物。

1963年在海牙出版的《新疆探查史》之中,在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中外探险家之外,出现了吴蔼宸其人,并且这样评价了吴蔼宸在新疆的工作与其有关新疆的着作:吴蔼宸被任命在乌鲁木齐政府,他是受过西方教育的、新一代有文化的官员的代表,后来他写的着作,表明他对周围的环境作过细致的观察,并且作了准确的报道。

在《新疆探查史》作者杰克·达布斯看来,由于吴蔼宸对于新疆具有敏锐的感受,所以他的记述成为20世纪前期新疆探险发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谢彬、林竞等相比,吴蔼宸在新疆时间并不长,特别是所经历的地方算不上广泛,但是,1932年~1933年是新疆现代史的重要时段、转折点,特别是涉及乌鲁木齐自建城以来的一次浩劫(马仲英部几乎攻陷省府),吴蔼宸的目击见闻无可替代。

马仲英,原名马步英,甘肃河州(临夏)人。出身军人世家,1929年,被蒋介石委任为十五路军二纵队司令,次年自任甘宁青保安总司令。1930年5月,首次由甘肃肃州率部入新,围攻哈密数月,不利,腿部受伤,退回河西。1932年,任新编36师师长。1933年1月,亲率主力三千人,第二次进入新疆。并以总指挥名义,坐镇哈密,挥师迪化,在迪化以及附近区域与盛世才所部激战,受到重创。此后败退南疆。马仲英两次进出新疆,是新疆现代史的大事,是新疆从安定到动荡不宁的转折点。特别是第二次入疆,因与斯文·赫定的探险考察同期,受到广泛关注。新疆探险史的名着《马仲英逃亡记》(《大马的逃亡》)是从探险家角度作的马仲英成败存亡的侧记,而《新疆纪游》则是战争亲历者从守城人的视角写出的实录。

《新疆纪游》卷首,有王树楠、张季鸾的两篇序。王树楠与新疆关系密切,清末曾任新疆布政使,主持编写了《新疆图志》。可以说,当时在内地,知新疆者,关注新疆者,莫过王树楠其人。

序文中,王树楠这样描述赴任之后的吴蔼宸的处境:

下车之后,又值鄯善、吐鲁番、焉耆诸处相继叛乱,战祸连绵,干戈遍地,唯红山嘴西大桥之战,距省城仅五里,枪炮之声,日夜不绝,飞弹入城,穿墙破壁,几有剥床及肤之势。蔼宸则谓“死生有命”,逃无可逃,拥被高眠,如处无事。昼则据案手钞其所采访新疆诸事,自言每写四字,其时间必丧命一人,统计男女死达二千余人,尸积如阜,血流成渠,其惨杀之状。有目不忍睹,耳不忍闻者。

而张季鸾与新疆没有任何因缘关系,他在序中明言:

蔼宸本为新疆外交特派员,归京报告外交后,犹复奔走京沪间,为新省谋财政之救助,数月不成,遂归津着书,此纪游二十章,乃其心血之结晶也。志不得行,而仅以着作表现,吾知蔼宸之心苦矣。蔼宸于新疆无私人企图,唯祝国家能永保此一块干净土而建设之。蔼宸之志,即全国人之志也。然全国人徒知新疆之重要与危险,而不深知其所以重要与危险,唯蔼宸知之深,故其愿全国守护新疆之情感,乃最纯诚而热烈。假使全国人同具此志趣情感,新疆焉有不能保者!余是以愿劝凡爱国家爱新疆之人,俱熟读此书,以知新省历史及疆域形势,与夫风土物产之大要,是则守边救国之纯诚热烈情感,必油然而生。国事亟矣,处处须保,何止新疆,唯保新疆即等于保中国建国资源之半。国人其努力,勿令蔼宸着书徒劳也。

这两篇序都不是泛泛之言。他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同一个声音:新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保有新疆这“干净土”。同时提醒国人:杨增新之后的新疆处在危难之中,必须引起举国关注。所以,张季鸾倡言:“凡爱国家爱新疆之人,俱熟读此书……则守边救国之纯诚热烈情感,必油然而生。”

吴蔼宸的《新疆纪游》是个人在新疆经历的自述,而这段经历中最令人难忘的,则是困守迪化期间亲历的灾难。1933年,马仲英二次入新,金树仁与盛世才政权的交替是本年大事。对于新疆各族民众来说,马仲英与“省军”对决直接后果是生灵涂炭,而“省军”的统帅是金树仁或盛世才,各族民众的处境不会有根本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