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守望绿洲
23330200000051

第51章 丝绸之路史二题(1)

从20世纪开始,出现了两个新的英文词汇,一个是SILK ROAD(丝绸之路),另一个是SERINDIA(西域),并且立即受到国际学界异乎寻常的关注。在中文文献中,“丝绸之路”同样是新的词汇,“西域”则早在《史记》与《汉书》中便是流行话语了。《史记》与《汉书》中,还有一个与“西域”对应的地理概念“东域”,不过已经被人们淡忘。“丝绸之路”出现,并没有替代“西域”,反而使“西域”正式进入了世界文明史。

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关于丝绸之路与西域,有两个内容:马与车、起与止,成为新的话题。

马与车

可以说,与汉代“凿空”西域关系最直接的就是马。对“天马”(汗血马)的向往,成为决策者进入西部空间的推动因素。第一个西域探险家张骞,他出使西域的使命——联络匈奴宿仇大月氏——最终落空了,却因此为汉天子提供了关于西行通道的实际走向,以及西域的人文地理情报,同时,找到了与匈奴抗衡的支撑点:引进优良的西域马种。中原进入农耕时期的汉人与西北游牧民族匈奴之间的冲突碰撞,始于汉朝之前,贯穿这一过程,匈奴的优势在于马快:其突击力如同雷鸣闪电;而汉人则在于兵利:武库充盈,武器精良。“凿空”西域,是为了打破匈奴对西行通道的阻断,然而没有良马,不管具体打赢了多少场战争,汉仍然是失败者。

《史记·大宛列传》是汉代通西域的基本史料,它来源于张骞的西行见闻。《隋书·经籍志》独家着录了一种古籍,即张骞《出关记》一卷。有人认为,《史记·大宛列传》的前半部分就是张骞《出关记》。《史记·大宛列传》中,西域王国分为两类,一是“土着”,二是“行国”。土着,指进入定居农耕时期,有了城镇村落的王国。而行国,指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部族。《史记·大宛列传》介绍的第一个“土着”,便是大宛国,大宛的特点则是“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张骞见闻的后果显而易见:“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与大宛马相比,西域古国乌孙也有良马,最初,汉武帝“得乌孙好马,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史记·大宛列传》还说:“乌孙多马,其富人至有四五千匹马。”个人拥有“四五千匹马”,在西域三十六国范畴,可以说是富可敌国了。对于丝绸古道,马,既是动力,又是动机。没有足够多的、品质优良的种马,丝路永远神秘遥远,难以通畅,东西方的交流沟通,负载沉重。对善马的向往追求,实际是出于抵消道路坎坷漫长的愿望。

随之而来的李广利两次出征大宛,将天马推到了极致。第一次出征铩羽而归,汉武帝不能容忍再次失败,为索取大宛汗血马,太初四年(前101)竟然派出了六万正规军出塞,还未计入“志愿军”(“负私从者”)。同时,汉朝部署在玉门关一线的战略预备队多达十八万。作为对比的数字是:据《汉书·西域传》载,当时塔里木区域的楼兰、于阗、焉耆等二十个王国,总共仅有十六万两千四百二十人。这是为马打的“倾城倾国”之战。有了这一仗,丝绸古道才成为人类文明史的无法忽视的经典内容。

在丝绸之路史上,西域与良马密不可分。除了大宛天马、乌孙西极马,还有着名的渥洼池天马。《汉书·武帝纪六》说,元鼎四年(前113)秋,“(天)马生渥洼水中”,“渥洼水”在“敦煌界”。渥洼天马贡入朝中,汉武帝跃跃欲试,亲自骑马驰骋上林(“渥洼水出马,朕其御焉,战战兢兢,惧不克任”)。为此,宫廷乐师特制《天马之歌》。天马(龙马)是西域传说的母题。《大唐西域记》卷一曾提到屈支(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龟兹)龙马:“国东境城北天祠前,有大龙池。诸龙易形,交合牝马,遂生龙驹”,“所以此国多出善马”。这可以看成渥洼池天马的投影。从穆天子“八骏”开始,渥洼池天马、乌孙西极马、大宛汗血天马、龟兹龙马,越是道路漫长多阻,对良马的追求就越发迫切。

与马相关联的是车辆。河西走廊出土过着名的马踏飞燕、铜车马,马与车是古道存在的象征。

关于车辆与丝绸古道,有一件被淡忘了的往事。这件事与楼兰古城的发现关系密切。

1901年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荒原作地形测量。3月3日,他的驼队无意中闯入一个从未有人提及的遗址,后来证明,这就是楼兰古城。可以说,“丝绸之路”热就发端于楼兰古城重现于世。

斯文·赫定到达时,楼兰古城沉静得如同下了班的超市:佛塔高耸,运河旁依市区,民宅官衙阒无人迹,但市井依旧。步入楼兰古城,他在后来称为“三间房”的地方徘徊,并且在“三间房”一侧发现了一个“停车场”。这地方以一副巨大的圆形实木盘子为醒目特征。这直径超过一点三米的实木圆盘,是丝绸古道实际行用过的车轮。

1906年,美国气象学家亨廷顿也抵达楼兰古城,他专门去看了车轮,并且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为证。“三间房”曾长期被认为是西域长史府,是中原经营西域的“总督”驻地,所以,这前所未见的实木车轮,被认为是出自西域长史的座车——西域第一车。亨廷顿走后几个月,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初次来到楼兰古城。斯文·赫定、亨廷顿、斯坦因的驼夫们都是罗布荒原的土着罗布人,连他们都说不清这巨大的圆形实木盘子能有什么实际用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斯坦因是为车轮而来(或说是为“西域第一车”而来),几年前,他在尼雅河的精绝遗址发现了“世界上第一把椅子”,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木桥”,还发现了《史记》与《汉书》之外的另外一部楼兰史:用佉卢文书写的楼兰王家档案。他当然不想放过“西域第一车”(或说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早的车辆”),这对于丝绸之路、对于西域历史地理有多重要无需重申。附带提一句,英文中的“西域”(SERINDIA)就是斯坦因首先使用的。但是,斯坦因来楼兰古城时,这个实木车轮失去了踪影。楼兰古城失而复得,可“西域第一车”却得而复失了,从此下落不明。仅凭那结实的车轮,就可以悬想出当年驾驭神采飞扬的天马、巡行坎坷古道的实况。巨大的木轮车,如同专门为汗血天马设计的。

有关“西域第一车”的历史照片与记载都告诉我们:除了对天马的求索之外,对车辆的改良与需求,同样是丝绸之路畅通的前提。

起与止

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大宛是最知名的地点之一。大宛,今地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史记》将有关西域的内容全部编入《大宛列传》。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

与大宛对应的、中原的丝绸古道起止点,一般认为是西安或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