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金字塔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23331200000049

第49章 悠久的古埃及文明(2)

亚历山大城的标志——萨瓦里石柱

世界各国或城市往往以其独特的古迹或现代建筑作为自己的标志,人们从电视节目或图片中一见到它,就知道这是那个国家或城市。亚历山大以其别具一格的大石柱作为城市的标志。

驱车向城市西南方向驶去,进入老城区,尾随着轰隆隆作响的有轨电车,在石砌的旧街道上慢慢前行,不一会儿就来到一堵高墙前,进入大门,抬头望见高地上一根巨大的擎天柱,它就是遐迩闻名的萨瓦里石柱。沿着右侧小道,走到柱前,拾级而上,仰望柱顶,只见它直插云际,仿佛在乱云中疾行,又好似行将倾倒,颇有些吓人。

“萨瓦里”阿拉伯语意为“桅杆”。据说,阿拉伯人于651年占领这座城市时,远远望见这根巨大的石柱耸立于500根石柱构成的柱廊中央,状如帆船的桅杆,因而得名。石柱由柱基、柱身、柱顶三部分组成,总高度为26.85米,重约500吨。柱身为圆柱形,上部直径2.5米,下部2.7米,全长20.75米,它由整块红色花岗石凿成。柱顶为古罗马科林斯式,饰有爵床花图案。石柱采自阿斯旺,由平底船经尼罗河及其支流运抵亚历山大。那么这根摩天巨柱是如何竖立起来的呢?这是古埃及人民的一项创举。他们先在柱基四周垒土成凹形状,然后将石柱拽入凹形中央的底部靠在柱石上,柱头上翘,最后用绳索拉起上部将其竖立。

相传,亚历山大城最初是从这儿开始建立的。托勒密三世在此建造了希腊人和当地人共同信仰的塞拉比斯神神庙。庙呈长方形,四周由巨大的石柱构成柱廊,圣龛上安放着精心雕刻的塞拉比斯神像。庙门口匍匐着两头狮身人面像。庙宇附设一图书馆。这座神庙,宏伟壮观,为全城的宗教与文 化的中心,驰名地中海沿岸国家。罗马皇帝图拉真时代(98~117年),庙宇为犹太造反者所毁。哈德良皇帝(117~158年)当政时,在废墟上重建了庙宇。

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统治时期,驻守亚历山大的罗马大将艾赫里叛乱。戴克里先亲率大军远征讨伐,围困亚历山大八个月,残酷地镇压了叛乱。当时城内饿殍遍地,瘟疫流行。戴克里先调来粮食,赈济灾民,安抚百姓。297年,埃及执政长官、罗马人波思土莫斯在塞拉比斯神庙的广场上建立萨瓦里石柱,以示对戴克里先的感激之情。柱基西侧石壁上刻有四行字,至今依稀可辨:“为战无不胜的亚历山大监护神、公正的戴克里先皇帝,波思土莫斯谨立此柱。”公元5世纪时,庙宇又遭基督教徒的蹂躏。据15世纪埃及历史学家马格里齐记载,萨瓦里石柱位于柱廊的中央,与周围其他石柱相比,如鹤立鸡群,气宇轩昂。但到了1167年,四周的一些石柱被萨拉丁手下的将士们抛入海中,以巩固海防,抵御欧洲十字军的登陆入侵。最后只剩下萨瓦里石柱孑然一身,成为孤家寡人。

从石柱往西,行数十步,下台阶,抵一块小洼地。1895年,在洼地北面的岩洞里发现一尊塞拉比斯神像,即现今希腊罗马博物馆展出的牛犊形神像。洼地的南面有一条宽阔的地道,一直往东通到石柱下面。进入地道,只见两侧岩石壁上凿有一个个格子和放置油灯的小口子。有人说它是神庙的附属图书馆,也有人认为它是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分馆。公元前58年,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焚烧后,部分纸草纸书即迁移此馆。但从地道实际看,墙上格子内放不了几本书,地面上倒是可以堆放许多书。但如何保管、借阅呢?从地道出来,往南有几口古代蓄水井。石柱的正南方,俯伏着两尊据说是从开罗运来的狮身人面像。西南方,塞拉比斯神庙的废墟犹存。

几百年来,有关萨瓦里石柱的逸事层出不穷。入侵埃及的十字军将士误认为,古罗马大将军庞培被恺撒击败,于公元前58年逃到埃及,死于埃及人之手(电影《埃及艳后》一开始描述的情景),其骨灰存于柱顶骨灰罐里。自那时起,欧美人土一直以“庞培柱”称之。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于1559年访问亚历山大。他在游记中叙述了一则趣闻:某日,有一人被警察追捕,逃到石柱跟前。此人娴于弓箭,急中生智,将一根绳索绑于箭尾,射往柱顶,箭头深深地扎进石柱,他便利用绳索爬上柱顶。警察包围了石柱,瞧热闹者人山人海。警长命令他下来,他执意不从。双方僵持数小时,直到市长闻讯亲临现场,鉴于他这一惊人之举,当场宣布赦免他的罪行,他才从柱顶上爬下来。此后,石柱搭起梯子,供游人登上柱顶参观。

法国路易十四、十五时期,有人诡称石柱行将倾倒,建议国王将它迁到巴黎,在柱顶上竖立国王的雕像。

1798年7月1日,拿破仑指挥法国远征军从亚历山大西郊登陆。

晨曦中拿破仑来到石柱前,欲上柱顶观察地形,但环绕石柱转了几圈也无计可施。这时,法国驻亚历山大领馆一位官员上前问道:“将军阁下是否想登上这一古迹?”

“你有何妙计?”拿破仑急切地问。“可以利用风筝。”

“风筝能载我上去?”拿破仑觉得好奇。“几年前有一艘英国军舰抵港,一些海军士兵逛城来到这里。

有一名士兵忽然闪出一个念头,想爬到柱顶饮酒作乐,但试了几次,都未成功。于是,他们回 到船上,拿了一个大风筝,在麻绳上打了许多结,等风筝飞到高出石柱一倍时,突然放松绳子,风筝掉落在石柱的另一边,绳子挂在柱顶上,从两边垂下来。就这样,八名士兵拽着绳索爬上了柱顶。”

拿破仑听了很高兴,下令如法炮制。果然,他爬上柱顶,将亚历山大的地形、工事一览无余。他酝酿了作战方案,随后命令手下军官也登上柱顶,部署攻城计划。

法国殖民者的入侵遭到当地人民的英勇反抗,连拿破仑本人也差一点儿被打死。有一次,他路过一条胡同,一位妇女见他一身装束,认定他是法国高级军官,于是从屋内向他开枪射击,但不幸未命中。拿破仑的警卫立即冲入她家中,残酷地杀害了她一家人。

拿破仑对石柱十分欣赏,一心想把它运往巴黎,但是随着他的侵略失败,他的这一妄想也终成泡影。

1000多年来,亚历山大物换星移,沧海桑田。许多著名的古迹因天灾人祸,或为废墟,或销声匿迹。惟独萨瓦里石柱巍然挺立,高耸人云,象征着当地人民坚贞不屈的精神,它作为城市的标志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埃及历史的博物馆——卢克索

卢克索这个地名,我国读者似乎对它不很熟悉。但是,凡看过电影《尼罗河惨案》的观众,恐怕对影片中出现的雄伟庙宇、高大的石柱、巨石从柱顶轰然坠落的惊险场面,无不留下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象。上面这一组镜头便是在卢克索的卡纳克神庙拍摄的。许多埃及朋友说,卢克索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到埃及不去卢克索,犹如访问中国不到长城。

卢克索位于上埃及的尼罗河畔,距开罗676千米。据古埃及神话,在那开天辟地的遥远年代,整个地球上一片汪洋,浩淼无际的水面上见不到任何陆地。后来,从海底冒出一个岛屿,接着在这座岛上建立了人类第一座神庙。这就是卢克索和卡纳克神庙的由来。神话毕竟不是事实。但是,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挖掘到第二王朝(公元前2980~公元前2880年)的遗迹和第四王朝胡夫修筑一座神庙的记载。按此计算,卢克索迄今也有近5000年的历史,为世上屈指可数的最古老的都城之一。

在漫长的岁月中,卢克索几度盛衰荣枯,经历了坎坷曲折的道路。相传,古时本地崇奉太阳神阿蒙,故名阿蒙城。希腊人则称它为底比斯(意为神之城)。公元前2155年,一个强大的王国在底比斯崛起,在此建立埃及第十一王朝,确立阿蒙神与北方的拉神合二为一的阿蒙——拉神为全国统一的主神。底比斯作为全国的政治、宗教与文化中心,很快繁荣起来。此后,它一度衰落。到第十八王朝(前1570年),底比斯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东至巴比伦,西抵利比亚,南达苏丹的强大帝国的首都。历代国王、王亲和权贵大兴土木,在东岸建造许多宫殿和神庙,在西岸开凿墓穴和神庙。牢固的城池、宏伟的宫殿、巍峨的神庙、壮观的大臣府第和各国使节的宫邸,使它被古希腊人誉为“百门之城”。阿拉伯人则感叹于它的众多豪华宫殿,而称它为卢克索(意为宫殿之城)。

随着希腊和罗马相继入侵,古埃及法老政权崩溃,全国政治中心北移,卢克索逐渐荒芜而被人遗忘。19世纪末,大量的神庙、古墓、木乃伊被发现,卢克索的名声大震,被称为“埃及历史的博物馆”、“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

现在,卢克索是驰名全球的旅游胜地。沿尼罗河河岸铺设了宽阔的林阴大道,一座座现代化的宾馆、饭店、别墅拔地而起。每到冬季,晴空万里,温暖如春,吸引了大批国内和西方游客到此观光、避寒。

如果说金字塔代表着古王国(公元前2780~公元前2280年)时期的文明,那么,卢克索的古庙和陵墓则是新王国(公元前1570~公元前1080年)时代的象征。可惜的是,随着5000多年岁月的流逝,大多数宏伟的建筑已湮没无闻,当年被视为太阳升起的东方——繁华的尼罗河东岸“活人城”,仅剩卡纳克和卢克索两座神庙;河西太阳归宿之处的“死人城”,祭祀亡灵的神庙也所剩无几,凿于岩石山里的陵墓大多被偷盗一空。但就是那点劫后余生的许多古迹,使卢克索仍不失为埃及文物古迹荟萃之地,是每一个想领略古埃及文明的人必游的地方。

卡纳克和卢克索神庙

卡纳克和卢克索两座神庙,南北对峙,相距约5000米,古时有道路相通,路旁竖着数百个象征阿蒙神的狮身羊头像,像的后面建造着一排王宫和贵族的宫邸。

卡纳克神庙是当今世界上残存的古代最宏伟的神庙群,它由许多神庙组成,东西宽580米,南北长550米,占地26.5万平方米,古时有一道高12米的土坯墙把它四面围住。作为崇拜阿蒙神的场所,它始建于阿门荷太普一世(公元前1556~公元前1526年)。之后,历代法老为宣扬其文治武功和统治政绩,不断扩大庙宇,增建阿蒙神之妻莫特神庙,其子汉苏月亮神庙和各种厅、殿、堂、室;或见缝插针,在庙内空地上竖立巨大的石像和高耸的方尖碑。整个庙宇前后延续建筑了近2000年,直到托勒密八世(公元前170年上台执政)才完全停下来。

卢克索是座小城,马车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对于习惯出门坐汽车的人,在这幽静的街道上,搭乘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在哒哒的马蹄声伴奏下,领略古都风貌,实在是别具一番情趣。

我们曾来到卡纳克神庙。一下马车,映入眼帘的是5排82个狮身羊头像,羊头下面站立着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象征着他在阿蒙神的庇护之下。通过狮身羊头大道,眼前是一座城门式的宏伟庙门,它高52米,长115米,厚15米,称之为“比龙”。神庙内共有10座大小不一的这种庙门。“比龙”后面为8000平方米的庙内最大的庭院。

8米高的拉美西斯二世的石雕令人注目地矗立着,他的两腿间镌刻着真人般大的王后塑像,两像一大一小,和谐地融为一体。庙内最蔚为壮观、令人感叹不已的是一座密林似的石柱柱厅。柱厅面积6000平方米,矗立着纵横排列整齐的155根巨大石柱,柱距相隔仅三四米,尤以中央两排12根柱子最为粗大,它每根高达22.5米,直径为5.57米,圆周约10米,六七人手拉手都抱不住。柱冠刻有纸草花图案,表示它从水中绽出花朵,象征着生命的诞生。站在柱林中,仰望天际,巨大的石柱衬托出人是多么的渺小,但正是“渺小”的古埃及人创造出了这如此不可思议的奇迹。

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献给阿蒙神的两座方尖碑,是庙内最高的建筑物,它由整块巨石雕琢而成,一碑犹存,另一碑已于上世纪被掠夺到罗马了。

穿过座座庙门和石屋,最后来到后院,只见一泓清水,耳目为之一新。这是在干旱的沙砾上人工挖掘的“圣湖”。湖不大,长约150米,宽80米,深5米。尽管当地终年无雨,但湖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说,在古代,按宗教仪式,祭司们每天在湖里沐浴四次,每逢宗教节 日在湖面上举行仪式,平日湖内饲养鹅、鸭等家禽,用做神庙的祭品。

傍晚,游客们聚集 在“比龙”前。夜幕逐渐降临,四周一片寂静,忽然几束灯光照亮庙门,耳际传来抑扬顿挫的优雅乐曲和铿锵有力的英语旁白。“声与光”表演正式开始。游客随着光束的指引,一步步进入庙内,恍如飞越了数千年的时代鸿沟,身临当年庙内的盛大庆典。一切都是那么神秘、新奇!

卢克索神庙是献给阿蒙——拉神及其妻子莫特女神的。古时,每年要举办一次象征性的庆祝结婚仪式,庆祝队伍从卡纳克神庙出发,经尼罗河大道至卢克索神庙。

神庙建于阿门荷太普三世(公元前1597~公元前1560年当政)时期。此后,拉美西斯二世修建了一座高25米的“比龙”门,门前端坐着他的两尊巨大石雕和一座方尖碑,另一座方尖碑已被法国人于1850年搬运至巴黎,竖立在距卢浮宫不远的协和广场中央。“比龙”门的后面是一个宽敞的庭院,竖立着两排石柱。北面是由15根石柱构成的柱厅。最后面的大院建有52根石柱的中央大厅,其东侧圣殿的石壁上,雕刻着阿蒙——拉神与莫特女神的婚礼和降生王子的情景。

卡纳克和卢克索神庙不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而且还雕刻有许多精美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和生动的绘画,它们是古埃及建筑艺术的两块晶莹的瑰宝,是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