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老鬼”话新疆
23336100000023

第23章 大盘鸡,“祖国统民族团结”的美味(1)

2009年9月30日,在沙湾县政府“大盘美食城”规划评审会议上,“老鬼”说了这样一番话:“不要小瞧了沙湾大盘鸡,这里面,有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会者们纷纷凝神静气,倾听了起来。

而就在那一刻,“老鬼”突然萌发了写一篇沙湾大盘鸡文章的念头。

没错,大盘鸡有着大主题。“老鬼”绝不是在信口开河,哗众取宠。

咱们先不说沙湾大盘鸡之“鸡”了。阁下,想过没有,辣椒原产于哪里呢?南美洲热带地区。什么时候从海路传到了中国?明代晚期。而新疆人,包括大西北所有地方的人,都喜食辣椒。那么,新疆各民族的老百姓,何时养成了这一习惯?“老鬼”试推测一下,时间可能不会很久,最早也应该是在清代中后期或者更晚,因为明朝末年时,内地与西域之间交通不畅,往来不密,屯垦少举,商业难兴。而湘川之地喜食辣椒的习惯也还远没有养成。辣椒彼时传进来的可能性,根本没有。

“老鬼”到新疆40年来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辣椒的一大功能是驱除湿寒,而新疆只寒而不湿,尤其一到炎夏,又酷热又干旱,本不宜吃辣椒,何以新疆人偏偏爱上了这种红红绿绿“上火”之尤物呢?

却说辣椒,味辛辣或极辛辣。虽则说“五味”之中,就有一味曰“辣”,而辣椒却不在调味品之列。此物干鲜皆宜,荤素均可,粉酱全能,蔬菜是也。只要阁下敢于动口,一椒进嘴,立马见辣,迅及全身,痛快酣畅。“辣了前门辣后门”,是既调侃而又贴切的比喻。一椒进嘴,直辣到你大汗淋漓,直辣到你血脉贲张,辣得你高呼过瘾,辣得你胃口大开……哈哈,原来辣椒居然和新疆人豪爽而坦诚、热情而率真的个性,恰好相应相合。况且,民间流传说,辣子,还有着驱寒凉、开胃口、明眼目等不可忽视的效用呢!

大西北人,普遍称辣椒为“辣子”。阁下,试着来品味品味此称呼吧,“辣”而为“子”,听着亲切,透着近便。大西北人和辣椒的感情,真是非同一般了!而沙湾县,有着“中国辣椒之乡”的美誉。那么,这里种植辣子,会有多少年历史了呢?

评审会上,“老鬼”接下来的话又是:“沙湾大盘鸡,表现了千百年来丝路驿站餐饮文化,屯垦戍边餐饮文化的特色,是古老驿站餐饮和屯垦餐饮习俗的发展和延续。”而这句话,也恰恰是本“老鬼”今年3月初在新疆电视台《丝路新发现》栏目做嘉宾时,讲出来的一番自己的见解,曾令电视台的专业人士们,感到非常新奇而振奋。

从清朝“康雍乾”盛世始,新疆屯垦再次兴起。而到了林则徐1845年勘察倡导,左宗棠1877年收复新疆之后,几条古道上,又见军旅商帮、流民遣犯、驿卒信差、使团驼队接踵而至,相望而来。而沙湾县地当北疆要冲,境内或邻近的安集海、乌兰乌苏、炮台、乐土驿等虽属古老而至今仍在沿用的地名,屡屡出现在清代洪亮吉、祁韵士、林则徐、李銮宣等名流的诗文中,大都是当时著名的驿站所在。

早在和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的准噶尔贵族作战之时,沙湾县——那时还属称作“绥来县”的玛纳斯——就有了清朝屯垦军队,而到了左宗棠大军从阿古柏、沙俄手中收复了新疆之后,湘军猛将刘锦棠的军队,也有一支退役未回湖南,定居在彼时沙湾县境,屯垦戍边……

湘、川、赣、黔之士,由清以来,进疆者绝不在少数。是这些来自种辣子、吃辣子之地的人们,把种辣子、吃辣子的习惯带到这里来的吧!“老鬼”虽想妄加推测,却愿认定,新疆人的这一习惯,绝对和这些从湿热又湿寒之地而来的人士有着切不断的关联!

“老鬼”喜欢乾隆年间流放到乌鲁木齐的大学士纪晓岚的《乌鲁木齐杂诗》:

“秋禾春麦垄相连,绿到晶河路几千。

三十四屯如绣错,何劳转粟上青天!”

纪晓岚在新疆的年代,是从1768年底到1771年初。诗中所提到的“晶河”,就是今天的精河县。“三十四屯”指的是当时乌鲁木齐都统辖下的、从济木萨(今吉木萨尔县)到晶河已开发出来的34座军屯。从诗中看,早在乾隆年间,包括今天沙湾在内的天山北麓一条线上,仅仅清军的屯垦点已是“如绣错”,规模不算小喽!况且除此之外,另有民屯、旗屯、回屯、遣屯等屯垦聚落呢。

再往后看,还有民国年间的新疆警备司令、新中国成立前夕毅然起义的陶峙岳将军,率领二、六军团挺进西北,及解放新疆的王震将军,加上清代后期的左宗棠大帅。100多年来,三位湖南籍的将军都依据着、完善着西汉以往的“屯垦戍边”之策,先后保卫了新疆,建设了新疆。他们的麾下,从喜爱辣子的地方来的人,会少得了吗?而辣椒——辣子,由这些人士带入新疆,应该不会有错!

而应该早于新疆便接受了种、吃辣子习俗的陕、甘等地源源迁入新疆的人们,也会在流徙的过程中,把这一习俗带到新疆来呀。

那么,“老鬼”是否可以说,是“屯垦戍边”造就了新疆人种植辣子、喜食辣子的传统呢?至今,新疆人依然普遍喜好湘川菜系,应该跟这一系列重要的历史过程也都有着脱不开的干系!

唉,“老鬼”有个毛病,喜欢引经据典,以避主观臆断、胡说八道之嫌。但翻遍了手头经典,也找不出清代以往,有关辣椒引进新疆的记载。灵机一动,想到了纪晓岚、肖雄!在“老鬼”看来,这两位清代诗人描绘彼时新疆的诗章最全面,会不会有什么线索呢?

在肖雄的《园蔬》一诗详尽的注解中,“老鬼”看到了下面的一段话:“回人不多食菜,故圃事疏而菜类亦少……汉民徙居者,种菜较多。及楚军出关,带各项菜子,随地广种,而园蔬将备矣。”

哈哈,尽管诗、注中只字没提辣椒,但“老鬼”已是心满意足。此诗所说的“各项菜子”中,必有辣椒。而肖雄自己,就是湖南益阳人,当时,在随同左帅大军收复新疆的豫军“司令官”张曜帐下充当“戎幕”——参谋。

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东北地区比起新疆更是高寒而又潮湿之地,但东北人除了朝鲜人群外,却普遍不喜食辣椒。“老鬼”想了一想,推测出这样的结果,当年“闯关东”而到东北去的,多是山东人,加上一些河北、河南等地人士。上述省份,都不是惯种、喜食辣椒之地。

沙湾至今仍然地处交通要道。当年在312国道路况不佳时,从乌鲁木齐开车180余公里,恰好到沙湾时赶上午饭钟点儿。这也成就了沙湾餐饮业从古到今一直发达、佳肴屡屡产生、名厨时时出现的传统名声。那么,大盘鸡“姓”了沙湾,还有什么好奇怪的吗?反过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大盘鸡不“姓”沙湾,那才叫岂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