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老鬼”话新疆
23336100000029

第29章 “五旦七声”乐理和琵琶传入中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说来话长,中国历朝历代都是既讲“礼”又讲“乐”的。一个新朝代一旦建立起来,就得组织国家乐队,编排出国乐,以正大统,以宣皇恩。这不,公元581年,那位名叫杨坚的开国皇帝统一了国家,建立了隋朝。他也不例外,刚站稳脚跟,就立马组织了一套班子,干什么?要从理论到乐律,恢复汉人传统的七音七调,编排出国乐,组织起国家乐队,歌他的治理之功,颂他的统一之德。

但是,屡经战乱浩劫,七音七调早已不齐全了,宫廷乐工七手八脚拼凑出来的曲子糟糕得一塌糊涂;而几位号称懂音乐的大臣,偏偏又都文人相轻,到一起便斗得跟“乌眼儿鸡”似的,各唱各的调,各讲各的理,费时不少,可拿出来的不是前朝之乐,就是靡靡之音,连乐器也都凑不齐全!也难怪,“五胡乱中华”300多年,“礼崩乐坏”岂能免得了?隋文帝郁闷了,说朕这都等了六七年了,你们干事咋那么磨叽呢!脾气越来越大了,不由得一张“龙脸”拉得老长,就要“修理修理”那几位灰头土脸戳在跟前的……

这时候,一些大臣站出来,为那几个“倒霉的”说话啦!其中有一位名叫郑译,精通音律。他对隋文帝说:“就连西周的国乐,也是到了周公辅佐成王时才搞出来。此事关系重大,本不应是件急活儿,匆忙之中编不好也在情理之中。我认识一个来自龟兹国的朋友,是个顶呱呱的琵琶演奏家,他弹奏琵琶用了七种音调,和我们古书‘七音’的记载刚好相合,我据此写了一部音乐理论的书,请陛下御览……”

隋文帝阅后“龙颜大悦”,把郑译的书印发给了大臣们。众人纷纷称好,意见一致了,下面的事儿进展也就顺利了。

郑译的“龟兹国朋友”名叫苏祗婆,说起来是20年前来到长安的——公元568年,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娶了个突厥公主阿史那氏作为皇后,突厥的木杆可汗一高兴,给陪嫁了一支龟兹乐队,苏祗婆便是其中的领头人。隋唐时,中原流行西域乐舞。宴胡乐舞,风靡一时;“调笑酒家胡”,司空见惯。郑译有一天信步溜达在长安西市,突然一阵悠扬而激越的琵琶声把他引到了一间胡人酒家——哦,弹琵琶的敢情是位帅哥呀,高高的鼻梁,深深的眼窝,鬈曲的须发,伟岸的身材!再“听其所奏,一韵之中,间有七声”。郑译一下子可就被他迷住了,赶紧打听姓名,方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于是立即拜师求教。

苏祗婆告诉郑译:“我父亲在龟兹是公认的音乐家,通晓音律,教书育人,培养后代,我们世代家传的音调就是有七种之多。”郑译便与苏祗婆合作,仔细分析了七种音调,除中原流行的“宫、商、角、徵、羽”五声之外,苏祗婆的七声多出了“变宫声”、“变徵声”。郑译还是一位制笙专家,便用笙为七声定音调,终于得到了准确的“七声”。“然就此七声,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隋书·音乐志》)。”“五旦七声”的音乐理论,就这样被引进了隋朝宫廷。

苏祗婆的贡献还没说完呢,他做为“媵人”,“从突厥皇后入国”,北周被灭,他流落到了民间。此后辗转各地,广招艺徒,传授琵琶技艺和音乐理论。也就是说,“五旦七声”乐律早在南北朝时,便经苏祗婆传到了中原民间。因苏祗婆“五旦七声”理论而有了郑译的《乐府声调》,因他俩的通力合作,使“五旦七声”后来演变成了“旋宫八十四调”,俗称“苏祗婆琵琶八十四调”;再后来,从隋到唐代,又演变成了“燕乐二十八调”。

那么,琵琶又是如何正式传入中原的呢?按说,早在秦汉时期,“琵琶”(批把)就已传入中原。汉代刘煦《释名·释乐器》中便有这样的话:“批把(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公元前33年,王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一路怀抱着琵琶的绘画形象,更是从古到今人人皆知的。可是,那时的琵琶是个泛称,像秦琴、月琴、三弦一类的弹拨乐器,几乎全包括在内。真正的西域琵琶却是在南北朝时,才由龟兹国正式普及到中原,而逐渐改变并完善其弹奏方式和外观造型的。

古龟兹国有三种琵琶:五弦琵琶(龟兹琵琶)、阮咸、曲颈琵琶(四弦琵琶)。其中五弦和阮咸是龟兹人发明的,而曲颈琵琶却是源于阿拉伯半岛——至今仍流行于西亚、北非的“乌德”琴,据说便是人家的“四弦琵琶”,只是其“长相”与我们的相去甚远罢了。

早在公元1世纪,琵琶就已在龟兹出现了,龟兹石窟壁画上,今天还清清楚楚地看得到数量不菲的古琵琶。汉魏南北朝以来,西域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于阗乐》陆陆续续传入中原,隋唐更是自宫廷至民间时尚空前。其中的龟兹乐舞最受欢迎,也最为流行。那么,来自西域的音乐家、演奏家也就源源不断了。有一位来自西域曹国的琵琶演奏家曹妙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曹妙达,出身于琵琶世家,他的爷爷和爸爸当时在中原都是叫得响的大师级人物。他于公元550年来到中原,在北齐的开国皇帝眼中,就已是一个了不起的乐工,而到了北齐第五代皇帝登基后,凭借登峰造极的琵琶演奏技艺,他竟匪夷所思地被封为“王”了!后来从北周直到隋朝,他一直在宫廷中担任“乐工”或“教习”之职。教习,按今天的习惯称呼,就是“客座教授”喽!几十年来,他培养出了众多的琵琶高手和音乐理论家……

还有一位来自西域疏勒国的音乐家,名叫裴神符,又叫裴洛儿。此人更是十分了得!琵琶在西域,原来本是马背上弹奏的乐器,“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说得就很明白,琵琶原又是横抱怀中而用木拨子弹奏的。然而据记载,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在宫中举办“琵琶专题音乐会”,许多高手都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横抱琵琶,用木拨子演奏一些软不拉塌的传统宫廷“雅乐”,让喜好雄风的李世民觉得好没劲。这时,年轻的裴神符上场了,只见他别开生面地竖起琵琶,用右手五个手指灵活而飞快地拨动琴弦,他自己创作的《火风》那令人荡气回肠的旋律,让听众们觉得彷佛已置身于西域那壮美的山川、火热的生活和多彩的民俗中,而无不被如此激越欢快的琴声打动得目瞪口呆,大惊失色。“天可汗”李世民情不自禁地连连叫好,当即下令将《火风》改编成舞蹈,封裴神符为“太常乐工”。从此,裴神符的《火风》、《胜蛮奴》、《倾杯乐》等琵琶曲在唐代长期流传。

今天仍风靡于大江南北的琵琶曾有过如此经历,您想得到吗?1000多年来,直到今日,琵琶依旧是十指并用,而被誉为“弹拨乐器之王”。请不要忘了曹妙达、苏祗婆、白明达、裴神符等古代的音乐大师吧,如果没有他们,哪里会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天籁呢!

那么,故乡新疆的琵琶呢?怎么找不见了呢?原来,作为佛教乐器,琵琶在公元14世纪,******教在库车(龟兹)居主导地位后,便“退隐”了。不过,令人遐思的是:今天的维吾尔族多种乐器,比如“弹拨尔”、“热瓦甫”、“胡西塔尔”、“艾捷克”,有个共同特点——不是五弦的,就是四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