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老鬼”话新疆
23336100000030

第30章 宁国公主·回纥人·回鹘人及其西迁……

2007年8月初,新疆某报载:“据俄罗斯塔斯社7月29日报道,俄罗斯考古专家日前在俄南部图瓦共和国小镇昆古尔图克附近一个古城堡遗址,发现了大量中国唐代风格建筑遗迹。专家推测,这座城堡很可能是远嫁回纥的唐代宁国公主的一处行宫。”

这里的宁国公主,说的是谁呢?她,就是那位利用“安史之乱”的机会,把自己的老子唐玄宗挤到“太上皇”位置上,而自己称了帝的唐肃宗李亨的“二千金”。那么,这位宁国公主为什么要在758年“远嫁回纥”呢?很简单,回纥出兵帮助唐肃宗平息“安史之乱”了呀,回报的条件之一,人家的葛勒可汗就提出要娶一位大唐“真”公主!

说起来,回纥人的先祖本称“丁零人”、“铁勒人”或“赤勒人”、“敕勒人”——那首著名的古诗《敕勒川》,据说就出自回纥人先祖之口。早在公元前3世纪,这支游牧部族便活跃在贝加尔湖以南蒙古高原、额尔齐斯河与巴尔喀什湖之间的大草原上。几经周折变化,到了北魏,汉文古籍上译之为“袁纥人”,而到了隋,又译成“韦纥人”、“回纥人”啦。

回纥人在隋、唐两代,与中原始终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往来,纳贡称臣,接受册封,该帮忙就帮忙,需出兵便出兵。正因为如此,公元745年,当一个强大的回纥汗国在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辽阔的北方草原建立的时候,是得到了唐政府的立即认可、大力扶持的。而到了公元788年,当回纥人提出要唐政府正式更改自己的汉文称呼为“回鹘”时,人家顿莫贺可汗的报告放到了唐德宗的老板桌上,这位调整了对回纥政策,又刚刚把亲闺女嫁给了人家的皇帝老丈人一看:“嗬,瞧瞧,咱这贤婿眼光不错呀,改得好呀!这不就是个顺水人情嘛。咱乐得一送!”

“回鹘”和“回纥”,一字之差,分量可大有不同喽!“回纥”只是音译,而“回鹘”就有说道啦!“鹘”是猛禽——隼。改称“回鹘”,是取其“回旋轻捷如鹘”之吉祥含义。瞧,人家游牧部族把汉文化可算是琢磨到家了!

不仅如此。除了这位宁国公主之外,还有一位“小宁国公主”,后来还有崇徽公主、咸安公主、永安公主、太和公主也陆陆续续“远嫁回纥”了呢!

还不仅如此。在先进的汉地文化影响下,部分回鹘人学会了农耕、建筑等技术。本文开头提到的“在俄南部图瓦共和国小镇昆古尔图克附近发现的古城堡遗址”很可能就是回纥人的一处杰作。

如果就这么一帆风顺下去,今天我们看到的历史状况和民族构成,便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还不到100年,回鹘人的中心聚居地鄂尔浑河流域,发生了连年的雪灾、蝗灾,汗国的统治集团内部,又爆发了无休无止的争权夺利变乱。公元840年,一匹“黑马”嘶鸣而起:本来归附于回鹘汗国的“黠戛斯人”——今天的柯尔克孜族人先祖,称乱举兵,攻破汗国都城,灭了回鹘汗国,迫使回鹘人残余分数路突围,除了南下一路之外,有三路大举向西而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回鹘西迁”。

黠戛斯人打得顺手打上了瘾,人家已经落荒而逃了,却还在后面穷追不舍。当时的皇帝唐文宗,念及回鹘人的好处,怀着恻隐之心说话了:“算喽,得饶人处且饶人啵!你看人家回鹘人已经惨到离乡背井啦,难道还要赶尽杀绝吗……”

而黠戛斯人呢,也一直同中原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往来,向唐政府纳贡称臣的,听了这番话,也乐得顺水人情,便偃旗息鼓了。

回鹘人西迁后,一支到了河西走廊,被称为“河西回鹘”、“甘州回鹘”,为今天裕固族的祖先;一支走得很远,远徙到塔里木西缘直至中亚,与当地突厥人、葛罗禄人、粟特人、样磨人等联合,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喀喇汗王朝;另一支呢,迁到了高昌(吐鲁番)、龟兹(阿克苏)等地,史称“高昌回鹘”、“安西回鹘”,建立了同样鼎鼎大名的高昌回鹘汗国。

元代,回鹘,被称为“畏兀儿”。

西迁之后,回鹘人又融合了当地土著如高昌人、龟兹人、于阗人等,还有突厥人、汉人、蒙古人等,形成了今天的维吾尔族。

而“维吾尔”,是“团结、联合”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