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哈萨坟记事
23338800000023

第23章 浙闽赣孟夏二人行(3)

下凤阳山

我们是下午下凤阳山的,打算当晚住小梅镇,次日去大窑村。此前从黄茅尖往凤阳庙走,脚下的垂直高度为400余米的游步道,始终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逶迤。为拍摄一根倒在溪水边被厚厚的且绿绿的苔藓完全覆盖的朽木,我摔了一跤,差点跌到水里去。没有谁动过那儿的树,甚至没有谁走入树林深处。树的倒地,有时是成片成片地倒,是因为那些树都长得非常高,其根部的土层却非常薄,便容易出现塌方。

从凤阳庙往下走,是坐着班车下去的。山的高度,只有在下山时才会感觉到。你远远看到底下的几间农舍,在万丈峡谷的谷底,所以你认为那儿就是山脚了。等车子过了那几间农舍,你会看到下面又出现一道万丈峡谷,其谷底又有几间农舍。就像台阶一样,那又深又长的峡谷,往往是一级又一级往下延伸,好像怎么也走不到底。这种感觉,以前由分水关过武夷山的时候有过。

武夷山的最高峰是2158米。假如它低于黄茅尖的话,我想浙江人会把黄茅尖称作“华东第一峰”,而不是“江浙第一峰”。我们江苏的最高峰是连云港的云台山,其海拔高度是625米,不足以跟武夷山、黄茅尖相提并论。所以“江浙”这种提法,让我们江苏人感到不舒服,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呀。

乡村网吧

到了小梅,有一个重要任务,应该及早确定要不要去泰顺看廊桥,去不去周宁看鲤鱼溪,这关系到底下的行程安排。你决定去某个地方,可能就去不了另一个地方;你要去的另一个地方,可能跟你刚去过的地方差不多;你在出门前虽然有过详尽的考虑,可到了外面,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像我们这样的自助式旅游,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判断且不断选择的过程。若按部就班地走,无异于跟团出去。人家走到哪里,你也跟到哪里,这有啥意思?

镇上有一家灯光昏暗且非常简陋的小网吧,在一条黑咕隆咚的小巷子里。门口挂一幅布帘,里面是济济一堂的中学生。网吧老板抱歉道:“今天是周末,学生都来上网,没空位子给你。”见老板正在打游戏,问他可不可以把他用的这台电脑让我用半小时,他说不可以。我明白这台电脑是用于管理网吧的,不给上网的用,是情理之中的事。老板要我晚上10点半再来,我觉得看乡下小孩打网络游戏也蛮有意思,就站在网吧里等。等了快两个小时,才等到一个空位子。

电脑里没五笔字型,只得用拼音打字,打得很吃力。一面查浙江、福建的旅游网站,一面把有关情况记到笔记本上。忙了半个多小时,付了1块钱。

开小吃店的邮递员

小梅镇在龙泉至庆元的交通要道上,其商业味道及马赛克房子,比别处多一些。许多人家的窗子上,都蒙了一块黑布,打听后才知道,屋子里排了香菇,用黑布挡光。走到老街上,才些微感觉到这镇子的古朴气息。大概从南宋起,就有人把大窑村的青瓷,通过旱路运过来,在这里走水路运出去。老街上还看得到不少老店铺的老样子。以前街旁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廊桥,叫隆庆桥,据说给国民党部队一把火烧了。现在我们只能看到残留至今的石头桥墩,不免于流水旁长嗟短叹一番。

晚餐是在一家小吃店里吃的。我们点香菇,店主说没有。我们非常惊讶,这儿几乎家家人家栽培香菇,居然没有香菇给我们吃。店主解释道:“我们这儿的人,看都看厌了,谁还吃它?”

店主是本镇的邮递员,名叫苏祝根。看上去年纪很大,好像有50来岁了,可他说他是66年的,40还不到。晚餐吃了28块钱,价格还公道,所以决定明日的早餐,也在这里吃。怕是邮递员出身的缘故,店主特别健谈,也特别好客,竟主动跟我们联系大窑村的周泽其,一连打了四五个电话,才打通。而我们,就是因为找到了自己也烧窑的周泽其,次日在大窑村的游览,才兴致盎然。

会烧哥窑的手拉坯艺人

早上有班车去大窑村,车上就我和老秦两个乘客,票价3元。大窑村的周泽其,跑老远来接我们,以至于他也不得不上车搭一段路,陪我们到石碑前下车。1988年******将大窑青瓷古窑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石碑于村头小溪旁。

老周领我们往村里走,去他家坐坐。据说当今大窑村只有3家烧窑的,周家是其中之一。老周指着客厅里摆满瓷器的一面陈列柜对我们说:“每到开窑的日子,要货的都赶过来,把好一点的拿走了,剩下的就摆在这里。”一窑出100多种货色呢。

今年55岁的老周,自称是看了一本讲哥窑弟窑的书,才琢磨出哥窑的“紫口铁足”来。他把那本书拿给我们看,并特意指出其作者,就是我们无锡人。上世纪30年代,作者曾在龙泉当县长,对龙泉青瓷迷得不得了,便写了这本书。老周又讲,福建人从他这里200元拿走一样东西,做做旧当古董卖,居然以3000元的价格卖出去。好赚头!

接着我们参观了老周烧瓷器的炉子,那是花了4万块钱买的,其产地是我们这边的宜兴。他说这种炉子容易控制温度,次品率低,所以现在烧青瓷的讲究,全在釉水上了。大概确信我们不是他的同行,便讲了不少有关釉水的讲究。后来又看了他的作坊和仓库,又买了他的几件手拉坯青瓷;我买的是一只鸟食缸和一只厚瓷小碗,老秦买的是一套酒盅。临走前,问老周能不能送我们几块南宋碎瓷片,他拿出一个塑料袋倒了一地,由我们自己挑。

哥窑弟窑

龙泉青瓷有哥窑、弟窑之分。哥窑瓷器的特点是:“胎薄如纸,紫口铁足,釉厚如玉,釉裂成纹(俗称鱼子纹),釉色清灰淡雅。”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中的“哥”,就是龙泉哥窑。虽然旅游单上言之凿凿,称哥窑就在大窑村,但专家对照了当今少得吓人的传世哥窑瓷器,认为已经发掘的古窑,尚不能认定哪一处是哥窑遗址。上海博物馆就明确指出:“哥窑遗址至今尚未发现。”

弟窑瓷器的特点是:“白胎厚釉,晶莹润泽,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上,豆青次之,瓷器边缘及花饰凸起部位,显露胎骨白痕。”传世哥窑瓷器,多数为鱼耳炉、胆式瓶、弦纹瓶、八方穿带瓶、乳钉五足炉等古代青铜器造型的宫廷器物,以皇室收藏为主,极少流入民间。弟窑则不同,虽同样出色,却以烧制民间器物为主,是典型的民窑,且被称之为民窑之巨擘。现今发掘的龙泉古窑,多数是弟窑,故弟窑又被称为龙泉窑。

据说章生一是哥窑的创始人,其弟章生二是弟窑的创始人。又说,章氏兄弟的父亲章村根,本是汝窑制瓷艺人,北宋末年于战乱中来龙泉避难,故有人认为汝窑与哥窑、弟窑有传承关系。问大窑村的老周,才知道这儿没一户章姓人家了。他说据老人讲,章姓人家是外来户,兴旺发达后,有恶势力故意刁难他们,叫他们烧制龙船,烧了就告发你犯僭越罪,不烧就说你没本事,结果章姓人家不得不离开大窑村。

出门前,一位诗人朋友嘱我捡几块南宋碎瓷片回来。怕完不成任务,在龙泉就问旅游局的周卫平主任讨了两三块,且在大窑村老周家又讨了两三块,但终究讨来的不及捡来的有意思,所以我和老秦决定自己上山去捡。

南宋碎瓷片

大概刨土捡瓷片有违乡约村规,老周不敢陪我们上山。据说大窑村后面的古窑及店铺,从前是鳞次栉比地绵延,顺窑街窑铺走五华里,下雨天不用打伞。不过老实说我对古瓷的好奇,不及对风景敏感。从村子后面往上走,突然发觉这里是群山环抱,林木茂盛,溪水淙淙,瀑布飘挂,既不冷也不热,既安静又美丽,称其为世外桃源,颇为恰当。

大声问远处插田的,古窑在哪里?人家听到了也不理你。老秦转身之际,发现路边山坡上就有被刨开的碎土,碎土里就有碎瓷片,就在我们跟前,仅一步之遥。老秦兴奋得顾不上苇草划了他手臂多少条血痕,就像找宝的突然找到了一个藏宝的地方,马上钻入草丛中,埋头捡古瓷片。我也钻进去捡了不少,但终究鉴赏力及耐心程度不及老秦,没他捡到的好。

回大窑村的路上,我们才注意到铺路的碎石间,就有一片片古瓷。显然在大窑村铺路,不把古瓷片铺在路上,是非常困难的。在村口等车回小梅时,一位看小店的林姓老人,正在读台湾版的占卜书《象吉通全集》。他替我们鉴定那些古瓷片,讲这是南宋的那是元代的,讲它们各自的特点,一片片讲给我们听。听了半天,模糊懂得一点:若胎薄釉厚,就该考虑它是南宋的。在林老爹看来,哪个年代的青瓷,都不及南宋的好。老秦对我说:“寻常人家不会有南宋时代的器物,你把这东西摆到家里,它就是你家存世最久的一件古物,对不对?”

延陵世家

不清楚有多少无锡人像我一样,对丽水的庆元竟一无所知。我是出来前在老秦那儿,才知道有庆元这个地名。但冥冥中,觉得庆元跟我们无锡有不解之缘。我们几乎完全听不懂庆元话,但庆元话中的“鬼”、“贵”、“跪”字,却跟我们无锡话发同一个音,拼音读ju(举)。后来才知道,庆元话中有大量唐宋时代的中古音,甚至有不少周秦时代的上古音,被专家称为语言中的“活化石”。

我晓得我们无锡话中,也有不少中古音乃至上古音。一次在小吃店里吃面,一个陕西人跟一个无锡人套近乎,声称陕西话跟无锡话有血缘关系。且举例道,无锡人讲“我”,跟陕西讲“我”,发音完全相同,仅声调略有差异。我们无锡人讲“我”,拿拼音读……拼不出来,因为它是上古音,现代拼音中找不到拼它的韵母。那个陕西人进而解释原委:你们无锡的泰伯,是从我们陕西跑来的。

泰伯是无锡人能够炫耀一番的历史人物,孔子称他为“至德”,即在道德方面至高无上。泰伯的禅让故事,国人耳熟能详,而对他的一个后人,准确地说,是他弟弟仲雍的一个后人,季子札三让王位,可能就不甚了了。泰伯庙及泰伯墓在我们梅村。季子墓在我们江阴。江阴一带古称延陵,所以古人称季子札为延陵季子。

季子挂剑是一个著名典故,讲的是季子言而有信。当初季子并未对徐君有所许诺,而是对自己有所要求。因为没说出口,闷在肚子里,别人看到他挂剑而去就觉得奇怪。其实这个典故讲的是忠诚,其忠诚的对象,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庆元不但以廊桥之多廊桥之古、“菇神”吴三公故乡、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而著名,庆元的古村落,如大济村,如月山村,亦闻名遐迩。而大济村、月山村的大姓人家都姓吴,都自称“延陵望族”或“延陵旧家”。月山村年轻的村支书,跟刘德华同名不同姓的小吴,从里屋找出一本家谱,翻给我们看。

里面有这样一段话:“盖自太(泰)伯避位于吴而君之,子孙因氏焉……溯之至于延陵季子札,札生升,升生炳……”一直排下来,排到第一个来举水的始迁祖吴诩。月山村最著名的一个历史人物吴懋修,生于1603年,死于1674年,吴氏家谱称其为泰伯第97世孙。

大济村

黄昏时分看大济村,是走马观花一样马虎。幸好有当地旅游局的范晓兰科长当导游,没走一步回头路。若让我们自己走,在小巷子里绕来绕去,怕是走到半夜也走不出来。大济村的吴氏家族,以出产进士而著名。自宋仁宗天圣二年至宋理宗宝佑四年的230年间,这个村子就出了26名进士,祠堂内有他们每一个人的线描遗像,所以有人称其为“进士村”。而著名的两位南宋丞相李纲(一说为我们无锡人,一说为福建人)、文天祥(曾被元兵押解于我们无锡的黄埠墩),都是大济村的外甥。

大济古民居门楼高大,颇为壮观。其山墙及边墙,大多是土质的干打垒,结实古朴,冬暖夏凉。奇怪的是,村子里竟有古地道呈网络状,据估计其面积有两万平方米之广。到目前为止,发现了7个地道口。村民起房子挖地基,常常挖出地洞来。范科长领我们去看两个地道口,一个在村边,一个在村子里。村边的看到了,村子里的在一户人家的天井内,主人不在家,铁将军把门,只好望门兴叹。

有关古地道的推想,一是南宋末年,村民挖地道抵抗元朝军队,打地道战;二是南宋的一个太子避难于此,让太子有躲藏之处,或来得及逃命;三是该村对女子的出门过于严格,即使到河边淘米洗菜,也不能从巷子里走。最后一个推想的另一种解释是,怕女人晒太阳晒黑了皮肤,走地道不会得皮肤癌。倘若,我想,把这些古地道全部打通,就会成为轰动全国的旅游点。

大济的另一个奇怪之处是,村边有一座扁鹊庙。庙内绘有扁鹊给虢太子治病妙手回春的大幅壁画。里面也有木结构戏台,也有供了扁鹊像的神位,称扁鹊为卢福神。其建筑的奢华,装饰的繁杂,色彩的艳丽,叫人目不暇接。其实扁鹊及扁鹊的后人,跟这座古村落毫无关系,在这里建庙祭祀,其理由好像并不充分。

月山村

举水乡的乡政府就在月山村。庆元被国家环境监测总站评为全国环境生态第一县,是因为该县位于百山祖山系中,森林覆盖率高达83%。世界仅存的三株第四纪冰川孓遗植物百山祖冷杉,就在这个县。虽然浙江第一峰在龙泉,但庆元的山高路远,比龙泉有过之而无不及。庆元有个乡叫四山乡,起这个乡名的原因,就因为那儿四面全是山。我们由县城松源镇坐一部商务车往举水走,在大山里盘旋了57公里,没见到一块平地。

举水毗邻于福建政和的岭腰乡,是边远的庆元的边远之地,交通极为不便。可叫人不敢相信的是,这儿却是古代浙闽古道的要冲,曾经店铺林立,商业发达。而举水月山村的著名,是因其村后山坡上的那片竹林。呈美丽的半月形。

月山村吴姓先人吴懋修,曾于明崇祯年间任兵部司务,明亡后前往福建追随鲁王,是抗清复明的狠角色。兵败后隐居故里,人称八老爷。八老爷当年规划后山竹林,不许人畜入内。声称若有猪上山,便杀了猪按户分肉,决不姑息。第二天就有一头猪上山拱笋,而且就是八老爷家的,于是八老爷发狠道:“是我家的,应该杀!”后人想起这件事,才意识到这是八老爷杀鸡骇猴,下狠心叫自己家的猪衔冤负屈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