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哲学的思考:以人类认知为参照
23340900000105

第105章 新闻复杂论(27)

3.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对从业者人格的塑造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指出:“人格是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人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从精神层面来看,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于人格塑造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哲学、艺术、科学等众多领域中蕴含了人类的文明成果和最高智慧,尤其是“直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精神力量的人文科学”,它们“对发展人的心灵,形成和谐人格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能够为“人格发展构建最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提出的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目前我国媒体对于“专家型记者”的迫切需求并无背离。前者旨在培养对人类主要知识领域有所了解的、具有较高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的高素质人才;后者则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精深知识和能力基础,并以此对相关领域的新闻事实进行透彻分析,具有较权威话语权的高级从业者。两者所包含的基本知识与专业理论均是创造性人才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哪一个报道领域的“专家”,都必须具备广阔的视野、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也就是说,通识与专才之间依然存在着深层次联系,可谓“形散而神聚”。

4.4.4新闻思维的创造性

对于新闻人来说,最核心的问题是创新、创造思维的构建。徐建平《论创造思维的本质》一文,对创造思维作了较为深刻的揭示。文章指出,创造思维的本质是发现新关系,形成新组合,是大脑内部信息加工活动产生的新关系引起的质变。创造思维技法是创造思维本质的具体化和操作化,灵活运用和掌握辩证法,是创造思维能力的最高表现。这篇文章,对我们新闻人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和指导性。(徐建平《论创造思维的本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6月。)

文章指出,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随着创造心理学、创造学、创造教育、思维科学等学科的发展,21世纪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新工程的提出,创造思维再次受到关注。创造思维的本质,是创造思维理论研究的核心。研究它,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创造思维现象,准确地理解创造思维规律,有效地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文章指出,创造思维的本质存在于它对事物关系的认知反映活动中。这就深刻揭示了创造思维与“认知”的关系。创造是最能体现人的主体性的自觉活动,没有认知,就谈不上创造。没有主动、自为的认知,也谈不上创造。

创造思维活动,是多种思维形式参与的高级复杂的人类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与客观事物密切相关,是对事物关系的反映。所谓“关系”,不仅指对象与现象之中与之间的各种联系,而且还包含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文章认为,世间万物相互联系,不断运动变化,共处于一个有序与无序的统一体中。在这个体系中,要把握和认识自然、社会和心理现象的本质就必须察明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这些关系所形成的各种形式的结构(表层和深层等),还必须洞悉内在结构各部分间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间形成的关系和结构决定的。结构由许多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每一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那种自然的历史的关系,确定了它在整个结构系统中的层次和位置。这些具备一定独立功能的要素相互作用,发生某种关系,形成一定结构,产生并决定了该事物的整体特性和功能。辩证地看,任何结构本身都是动态的,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调节和转换。但就某个特定的结构而言,它依存于整个结构体系中各要素间的关系,受其内在结构规律支配。这种规律决定着整个结构的性质和各部分的性质。事物的本质存在于构成自身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是由这种关系运动形成的结构决定的。它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各要素之结构,而且取决于它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虽然系统及其要素的区分是相对的,但无论从客体或其要素本质的构成和表现看,还是从主体对本质的认识和利用看,“本质在关系中”这一点不容置疑。只有在关系中方可把握本质。

思维活动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主体对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或意识中的精神产品包含的结构和关系的感知、注意、记忆、判断和推理,其本质取决于思维加工对象与既定情境中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因此,当我们深思熟虑地去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最终导致人们通过自己的认识活动,所形成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真理就是由现象、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关系构成。

文章指出,思维活动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这种现象在最简单的萌芽状态的思维活动中就已存在。完形心理学家发现,黑猩猩具有对两个或更多的物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对一个特殊物体)作出反应的能力。野外科学观察也发现,动物觅食时能够使用辅助手段或制造简单的适合自己需要的“工具”,这与人类的高级思维在本质上非常相似。在动作思维中,动物借助于对具体物件的直接动作操作,领会事物之间的关系。人类早期的思维和幼儿个体的思维几乎完全属于这种类型。这种原始的思维活动对直观物体和直接的动作操作活动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它察觉、认识的也只是对象之间外在的关系。

与动物的思维不同,人类思维的源泉和基础不只是对事物的直接感知,而且还有自己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人能够以语词、概念、表象等符号为中介,获得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那些特性、过程和关系的知识。正是这样,一些高级动物虽然具有从某一情境中领悟某种关系并作出反应的能力,但由于缺乏语言和符号的帮助,那种萌芽状态的思维得不到发展。相反,人类个体智慧的发展得益于对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超越了人体感官的限制,能够充分认识和揭示诸如动机与目的、原因与结果等那样的深层关系。而且能用一套适当的符号系统代替原来的直接感知和动作操作,并用概念与理论形式表达这些关系。这种认识、分析各种关系并在抽象意义上考察这些关系的高级形态的思维活动能力,动物是没有的。直接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等思维活动形式,都是对关系的认知反映,但反映关系的手段或层次不同。

作为一种突出强调独创性的复杂思维活动,创造思维包含了我们所能遇到的各种思维类型,也必然是对事物关系的一种认知,反映的必定是事物关系的运动变化过程,但它是一种具有独创性的认知,其本质也必然存在于对事物关系的独特认知反映之中。著名认知科学家纽韦尔和西蒙等人分析了创造思维活动的认知过程,认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也包含在日常的一般问题解决之中,创造性思维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种类,也就是安德森讲的利用新程序的创造性解决问题。

那么,创造思维活动这种对事物关系特殊的认知反映形式,特殊之处究竟是什么呢?文章进一步提出,创造思维是发现新关系,形成新组合的关系运动过程。

人类的创造思维,不仅仅反映事物的关系,而且发现、产生新关系,形成新组合、新模式。这种思维活动过程包括对事物内部结构和关系渐进性的认识和不连续的突然变化等环节,是在大脑自组织系统的协调下,依据长时记忆中的储备信息和感知到的思考对象的信息,加工产生新信息的过程。它强调新信息的产生是借助于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的,突出思维过程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是通过对惯常关系的突破,对新关系的选择或重建,最终以新思想、新观念、新产品、新方法等多种形式的新质态表现出来。在这种连绵交织的反映事物关系的信息加工活动中,发现信息间新关系,形成新的关系组合形式,是创造思维最直接的本质特征,它往往表现为飞跃式的质变。

纵观创造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关系质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包含几个步骤。

第一,突破旧模式。旧模式主要指感知到的思维对象的原有关系结构或主体的思维定式。创造思维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不是要发现或提出问题,就是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它要解决的问题属于瑞特曼界定的那些规则和条件不明确、算子不清楚、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结构不良问题。无论怎样,首先要搞清楚问题情境中各要素及其关系。打破组成问题情境的各种关系结构,为重建问题表征获得新信息。在创造思维活动中,这种突破是多层次的,既可以发现和引进新因素,也可以是新形式的联结、综合与分解。思维加工的材料可以是长时记忆中原有的信息储备,也可能是新获得的信息。对任何一个问题的创造性信息加工,开始都依赖于对问题情境的深入剖析和综合。“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组合。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受过去经验和既有知识的影响,久之,会形成习惯性的思维定式。当思维主体不满足于已有定式时,就可能孕育着创造。充分认识并设法突破或改变起消极阻碍作用的模式化思维定式,人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旧有的思维定式在创造思维过程的每一环节上都产生着巨大影响。定式突破与建立的交替过程,构成了人类创造思维运动的发展历程。这一扬弃过程的关键在于思维方向和路径的改变和转换。如果能自觉实现这一至关重要的转变,对问题情境就可能作出深刻透彻地独创性分析。这种创新意向存在于思维的原则之中,它不同于一般的非创造性思维。所以,从方法论角度看,在遇到问题情境时,创造性思维与非创造性思维的区别就已经展现出来,具体表现为辩证思维方式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