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哲学的思考:以人类认知为参照
23340900000106

第106章 新闻复杂论(28)

第二,发现新关系。对当前思维对象及其结构的分析,只是创造思维过程的开端。若要真正产生创造性成果,还需发挥想象力,进行超越时空的多维联想和发散生成,增添新的要素、质料或新的结构方式,生产更多新信息。借助创造性想象,常常会发现信息要素之间的新关系,以新的结构方式重新整合大脑中的信息,直接产生新设想及新的配合。如果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就不可能发散出大量的、多变化的新颖独特的图形、符号或语言的意义。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像一种看不见的“桥”。依赖想象活动,把相关信息甚至关系极远的意象通过“桥”联结起来。有时,这种过程是逆向的,即先分析联结在一起的信息组块,找出信息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广布的关系网络,与此有关的信息就如同网上的纽结,再以此为起点进行多形式、多途径的联想和想象。在此,着重强调的是存在于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关系的多样性和联想、想象的独创性。当发散生成时,大脑中已有信息以及问题中包含的众多元素动用得越多,可能组合的数量也就越大,关系的种类也越多,出现“组合爆炸”效应。在发现新关系的过程中,原来的信息扮演了重要角色。没有一定数量的信息,新质就无从谈起。

发散思维有助于产生大量的信息,它依赖于多种关系在不同方向上的联想过程,是创造思维非常突出的特征。只有多变通方向的流畅,流畅才会量大,新颖独特的反应也才会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发散思维时,不能漫无目的或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否则,无可避免地要搜索大脑中所有信息元素的可能组合方式。随着创造课题规模增大,耗费的精力和时间也越多。现实情况是有创造性人的思维不用简单的搜索法。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创造性思维中,人们倾向于使用启发式策略而不是算子策略。这种策略的区别是创造性问题解决和常规性问题解决的分野。此外,借助联想和想象产生的关系网络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处于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这一动态关系网络中各纽结间的联系探明和发现得越多,联想、想象的新奇性和独特性也就必然会增多。经过多维联想和发散思维,扩大了思维主体的信息原料库,信息之间互为刺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大脑意识层中涌现出多种多样的关系,大脑会暂时处于混沌无序状态。这种非平衡态的出现为产生、建立新的有序化结构提供了必要条件,迫使思维主体为此而努力。

第三,形成新组合,以质变形式完成事物质的转化,实现创造目标。联系创造目标,对聚集在大脑意识中的信息及其关系进行系统综合操作:选择、变换、重组、改造。选择有价值的、符合需要的与创造目标一致的信息,弃掉其余信息,在有方向的发散基础上重新综合,使发散的思路聚到一个焦点,指向一个中心,以质变的方式产生出一种崭新的以前不存在的——至少是在思考者头脑中是不存在的——联结信息元素的组合模式。经过筛选的各种信息要素,借助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在某一适当的时刻产生协同作用,信息加工系统便从无序趋于有序,由不和谐而和谐,完成了事物质的转化过程,并以创造性的成果(观念、思想或产品)表现出来。创造思维过程中平衡有序状态的出现是必然的,只是平衡产生的速度,以及新结构的优劣(决定着创造性成果的创新性)因思维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由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质变是创造思维过程中发生的决定性环节。创造思维通过渐进过程的中断,实现了由旧质到新质,由旧事物到新思想、新观念、新产品的转化,导致思维活动的对象、前提和结果之间有了质的不同。一般情况,这种质变或飞跃表现为渐变和突变两种形式。渐变是指渐进性连续发生相互作用,最终发生的质变;突变则是指由连续的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连续变化。在具体创造思维过程中,这两种形式,有时单一存在,有时相互共存。

创造思维过程中平衡态的出现、矛盾冲突的解决、新成果的产生具有瞬时性和突发性。因为处于临界状态时,偶然的因素常可导致瞬间突破临界点,发生突变。在创造思维中,这种不连续性的递迁导致发生的质变常伴有顿悟、灵感和直觉出现。因而有人认为,真正创造性的思维是一种自由的想象和直觉的把握,在于境遇和灵机一动。其实,顿悟、灵感和直觉,是创造性飞跃的外在表现或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人脑经过长期高度紧张的思考酝酿后,当有关这一问题的思维活动停止或考虑其他的问题时,外界的某一刺激因素偶然介入其中,使脑内原有的信息元素的关系发生变化,产生一种突然的飞跃,突然之间寻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因为不同信息包含的关系之间的相互运动,产生的协同作用往往是非逻辑性的,具有突发性,这样便伴有顿悟、灵感和直觉现象的出现,成为创造思维的一种心理征兆。

简言之,创造思维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质变意味着原有问题包含的关系结构的突破,新成果的产生。这种信息的相互交融出现的龙门一跃或豁然开通,正是创造思维直接的本质特征。

第四,在实践中验证、评估创造思维产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以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的观念、概念、知识、科学的客观正确性。创造思维的产物,同样应诉诸实践的检验。西蒙也指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新奇性,正是创造性的试金石。创造性思维总是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它的产物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其社会价值和真理性,检验其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上述几个环节,连续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创造思维信息加工过程。很明显,贯穿这一过程始终的是大脑内部信息关系的变化。在这种关系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以关系的质变为标志,产生新的关系组合,是创造思维最本质的特征。厄伯特提出的认知螺旋模型也包含了这样的思想。它将信息加工描述成一种有五种认知成分参与的螺旋式运动信息流,创造性思维是构成整个认知加工过程的成分之一,它的作用是在新的刺激与原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联结或形成模式。

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创造思维过程中的质变也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明确这一点,可以对创造思维过程中的质变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控,也有助于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文章最后提出了“创造思维本质的具体化”问题。文章认为,理论和思想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或能够具体化,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它才是有用的。否则,只能成为空洞的主观臆测。

为了培养和提高人的创造思维能力,开发人的创造潜能,人们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积累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创造思维方法。在这些方法中,虽未明确指出创造思维的本质,但都包含着共同的因素。它们都是开放的思考方式,其核心都要求创造思维训练者最大限度地拓展思维的方向和维度,主张从多维度、多侧面、多方向(时空、结构、功能、形状、方式等)分析信息,寻找相互间的关系,归纳综合,然后引进新的要素,对事物原有的质进行扬弃,产生新产品。可以认为,这些方法体系本身就是在各种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或创新的产物,与前面对创造思维本质的分析和论述也是一致的,但它们使创造思维做到了具体化和操作化,使创造思维的培养、开发具备了可能性。

从更高层次上看,对创造思维本质的揭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相吻合的。创造思维信息加工过程中,各种信息间关系的变化发展,遵循了普遍联系、矛盾运动、质量互变、辩证发展等辩证规律,是辩证法的具体化。训练创造思维能力的那些具体方法和技巧,是创造思维本质的可操作化,是辩证规律的生动表现和具体运用。

认知心理学把创造思维看做是一种特殊问题的解决过程,是采用启发式策略对结构不良问题空间的搜索。这类问题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信息都含糊不清,必须在经验的作用下将情感和认知高度整合起来,运用辩证运算或辩证逻辑去解决。

凯彻勒的认知加工模型理论也强调了辩证认知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解决问题的认知水平有三种:一是一般认知水平,包括评价、记忆、阅读、知觉等认知活动;二是元认知水平,包括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关于完成任务的特定策略以及使用这些策略的条件;三是认识论认知,也称后形式运算、辩证运算、辩证思维等,它包括个体关于认识的有限性、确定性和相对性等认识特性的知识,是对第一种和第二种水平认知活动的认识。

如果说解决良好问题只需一般认知或元认知水平就足够的话,那么解决结构不良问题还需要把元认知和认识论认知结合起来。因此,灵活运用和掌握辩证法,辩证地解决问题,是创造思维能力的最高表现。

创造思维的本质是多层次的。现代脑科学、神经科学,运用诱发电位、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等尖端技术关于左、右脑半球功能优势、两半球功能单侧化、左右脑之间协同关系、创造性的认知活动与脑关系的研究,是在较深层次上对创造思维本质的研究,揭示的是创造力的真正物质基础。

恩格斯曾指出:“终有一天,我们一定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和化学的运动,但是难道这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79页)

显然,脑科学对创造思维深层次本质即生理机制和功能定位的研究,并不能代替人们对创造思维直接本质的理论探索。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以实验研究结果为基础,在理论上把握创造思维的直接本质,这将会为进一步研究创造思维的其他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和理论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