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哲学的思考:以人类认知为参照
23340900000092

第92章 新闻复杂论(14)

探索和追问

在人类上升的历程中,最强大的动力是人从施展自己的技能中获得的无穷乐趣。他喜欢做善于做的事,而对已经做好的事,他又想做得更好。

每一种理论都以某种类比为基础,不过,它迟早总是要失败的,因为任何一种类比终究会被证明为荒诞不经的。一种理论只是在它所处的时代有助于解决那个时代所面临的难题。人类上升的历程中,由一个从神秘而无个性的知识的幽暗之乡,迈步走向开放的、个人发现的新体系时刻。

“我不知道对世人来说,我看上去是怎样一个人,但对我自己来说。我似乎一直是一个在海滩上嬉戏的孩子,不时因发现一个比平常更光滑、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对眼前这浩瀚无边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无知。”牛顿这位人类文明史上天才的科学家,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也许正在于认识到“浩瀚无边的真理的海洋”。人类之所以能够上升,其动力恰恰来自对自己“无知”的“认知”。

追问和探究,是人类不断向“无知”挑战的表现。

爱因斯坦还是个十多岁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曾经问过自己:“从光的角度来看,我们的体验将会是怎样的呢?”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充满许多自相矛盾的论点,十分棘手。但是,尽管有这些自相矛盾的论点,最困难的还不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如何证明这个问题。

牛顿和爱因斯坦这种人的天才在于,他们提出一些天真浅显的问题,而由这些问题引出的答案却常常是极为惊人的。

爱因斯坦与其说是一种数学体系的创造者,不如说是一种哲学体系的发明人,他具有一种发现重新看待实际经验的哲学思想的天才。他不像上帝,倒像导航人那样看待自然,也就是说,他是处在各种纷乱复杂的自然现象中的一个人。他相信,如果人们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现象,就会发现其中有某种共同的表现形式。

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他的有生之年把光和时间、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了;使能量和物质、物质和空间、空间和引力联系起来了。在他的生命快要结束时,他仍然致力于寻找引力与电磁力之间的某种统一关系。

爱因斯坦是一个能够提出非常简单的问题的人。而且,他的生活和工作都表明,当对这些简单问题作出简单的回答时,人们就可以听到上帝在思考什么了。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代表那些高瞻远瞩、精力充沛、有信心、有主张、不断进取、开创了新时代的人们。针对那些对新发明的用途持怀疑态度的人,当第一个氢气球于1783年在巴黎上空升起时,富兰克林回答说:“新生儿又有何用?”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富兰克林乐观、求实、简朴的性格特征,这句话是如此令人难忘,以至于到了下一世纪,伟大的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还津津乐道。像富兰克林这样的人,追求理性知识,孜孜不倦。试看他以毕生精力作出的卓越成就,著作等身,且有动画片、水印技术之类行世。他那创造性思想之丰富和广阔,令人惊叹。他修改了美国《独立宣言》开头的华丽词藻,以便读起来简洁有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美好生活绝不限于物质的必需,而又必须以这种必需为基础。

事实上,在人类上升的进程中,历来有两种解释世界的方法并驾齐驱。

一种是对世界的物质结构的解释。另一种是对生命进程的研究:研究生命的微妙之处,生命形式的丰富多样,个体与物种由生到死的循环往复。

在进化论创立之前,这两种传统并未结合起来。

人类之上升是一种越来越丰富的归纳与综合,每前进一步都是一种努力分析的结果:分析日益深入,世界中有世界。当人们发现原子还可再分割时,似乎原子有一个不可分割的中心,即原子核。于是,大约在1930年,科学研究的发展也要求对原子模型作出新的改进。处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还不是真正的最终的微粒。

在人类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永恒不灭与生命有限的强烈对照,显示出只有人才能展示出来的崇高的“悲剧之美”。

雅可布·布洛诺夫斯基指出,20世纪的物理学是一项永垂青史的业绩。这是人类想象力所共同创造的任何辉煌成果都无法比拟的。那些科学概念的创始人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具有开拓精神的英雄。门捷列夫像玩单人纸牌那样,排列他的元素卡片;J·J·汤姆逊推翻了希腊人原子不可分的信念;卢瑟福,把原子结构解释为一种行星体系;尼尔斯·玻尔创立了原子结构模型;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费米用中子使原子核发生裂变和嬗变……而在他们前头的,是那些敢于蔑视传统的人,也是提出各种新观念的最初的奠基人:马克斯·普朗克,他使能量具有像物质那样的原子特性;还有路德维希·玻耳兹曼……

雅可布·布洛诺夫斯基说:“对于波耳兹曼思想的那种简洁而透辟的美,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但我愿意引用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句,他的《天真的预言》(Auguries of Innocence)是以这样的四行诗句开始的:从一粒沙子中看到一个世界,从一朵野花里窥见一片天空,你手心里掌握着无限,而永恒却贯穿在每个小时之中。”

物理科学的目的之一,是精确地描绘物质世界。而二十世纪物理学的成就之一,却在于证明了这一目的是不可企及的。其实并没有绝对的知识。我们现在正面临着知识上的佯谬的严重矛盾。年复一年,人们设计日益精密的仪器,用来对自然现象进行更为精确的观察。但是,看看这些观察结果,我们就会失望地发现,它们仍然模糊不清,而且我们还会感到它们仍像从前那样令人感到扑朔迷离。人们似乎一直在追寻一个目标,然而,每当人们刚刚瞥见它,它却又从人们眼前悄然隐去,无影无踪。

测不准原理,用雅可布·布洛诺夫斯基的话来说,容限原理的全部目的就是要最终确定所有的知识都是有限的。

我们处于人类知识的奇妙开端。人类的上升总是摇摇摆摆,步履蹒跚。当人类迈步前行时,他们总感到犹疑不定,这只脚是不是真的应该向前迈出呢?我们的前方究竟有什么?终于,人们将在物理学和生物学中学到的一切汇聚起来,集中于对人的来源的理解,即,人为何物。

知识不是记录事实的断简残篇。首先,知识是一种责任,使人类始终如一,作为有道德的生物而保持自己的本色。只要你自己囿于陈旧观念的道德束缚,任其他人代你而治理天下,你就绝不迁徙可能保持明达通变的本性。

人们并不总是知道自己是否为理解人类自身尽到了最大的努力。人类是大自然独一无二的试验品,用来证明理性智慧比感性智慧更加美妙动人。求知是人类的命运。在我们的前方,是最终将使艺术的表现和科学的解释融为一体的人类的自我认识。

我正准备去揭示历史的陈迹,现实却平静地把手伸到历史的这一页,说道:“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历史不是事件,而是人。历史不是回忆往事的人,而是在现实中经历了往事的人。历史就是那位飞行员瞬间的决断,这一决断是人类的全部知识和全部科学,以及自人类起源以来所学到的一切智慧的结晶。

我们都感到害怕——为我们的自信,为未来,为这个世界。这就是人类想象力的本性。然而,每一个人,以至每一种文明,由于其必行之事的约束,仍将奋力向前。个人的义务、智慧的天职和感情的承诺,合而为一,促使人类不断上升。

4.2.4人的内宇宙

精神世界的无穷奥秘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人具有物质与精神二象性。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的本质问题。

人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主体。

传统世界观将世界分为三大领域: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人是这三大领域的结合点。

人有双重生命,过着两种生活,也有两种需要:物质与精神。

马克思一生有两大伟大发现:一是剩余价值学说,另一项是人的秘密。

正如恩格斯所言,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开了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穿、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的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人生在世,一生都有哪些需求呢?这并非是人人都可以回答得上来的,也是很难统一答案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有五个层次的追求:第一,即最低的层次是生理上的需求,如温饱之类;第二是对安全的需求,如坚固的住所;第三是爱人与被爱的需求;第四是受到尊重的需求;第五也是最高的层次则是自我的实现。

虽然我们不能说马斯洛讲的人生五个层次的需求完全正确,但联系人的生活实际,的确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尤其对于我们每个人实现积极人生来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然,每一个人都想实现五个层次的需求,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实现五个层次的需求,它不光是物质上的,最难的是心理上的和精神上的东西。

例如,人要想解决生活中的温饱问题,只要参加劳动实践,很容易得到满足,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那么,关于安全的需求,如解决相对安全的住所问题,通过勤劳致富,大多数人也是不难做到的。相对来讲,从实现第三个层次的需求上就增加了难度,如要爱人与被人爱。人是有灵性感的高级动物。一般来讲,你要爱人,只要有追求,用真心、献爱心,爱人是很容易做到的。但反过来讲,要得到别人的爱,难度就大一些了。即你所爱的人,由于秉性不同,处世方法不同,生活追求的目标不同,你爱他人,他人未必就能爱你,你要想完完全全得到你爱的人的爱,并不那么容易。因为你要爱别人,又要让别人爱你,你不但要在行动上去爱别人,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心灵上、精神上去关爱别人,理解别人,感化别人,做到思想上一致,心灵上沟通,精神上尊重。我们相信,真正从思想上、心灵上、精神上完全真心的去爱别人,别人一般也都会爱自己的。也就是说,你不真心爱别人,休想得到别人真心的爱。

要说难度再大一点的,应当是人生受到尊重的需求。这就不光是吃好住好的问题了,也不仅仅是停留在你爱我与我爱你的层次上了,而是必须要实现人格尊严上的升华了。众所周知,古往今来,很多人想尊重别人,但就是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为,在人与人之间,能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它不全靠物质财富上的东西,也不是靠年龄大小和辈分的高低,更不是靠权力大小和官职高低,而是看你值不值得别人尊重。要想受到别人的尊重,一是靠个人的人格和尊严,即能不能讲诚信,让别人能不能靠得住、信得过;二是靠个人的才华和名声。一般来讲,人只要有真本事,人缘好,名声好,就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反之,很难受到别人的尊重。

要说人生最难的,还是第五个最高层次——自我的实现。什么是自我的实现?我理解,肯定各人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我以为是可以让大多数人赞同的,那就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简单讲,就是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极限,为别人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或者是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或者是文化教育上的杰出成就,或者是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挽救了众多人的生命,或者是有对人类社会某一个领域的重大发现,改变了很多人不幸的命运等。因此,自我的实现,这才是人生最高的也是最大的需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毕生努力奋斗。

在人类的世界里,有一种二元论,即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区分。

对于物质世界的复杂性,我们的认知水平远远超过了精神世界,即人的“内宇宙”——那是一个更为神秘微妙的世界。

《扭曲的世界——现代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浅介》一书指出:欲望、情感、情绪、意志等,是一些不同的心理过程或精神因素。它们的内容、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这就是具有非逻辑性。就是说,这些精神因素的活动都不遵守逻辑规则。这些因素就被称作精神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除上述种种外,还有信仰、习惯、直觉、顿悟等。信仰是对某个人或某种事物(事件、学说、观念等)极度信任和尊崇的一种情感。(王晋生《扭曲的世界_现代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浅介》,明天出版社,1995年版)

有些信仰是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这是科学的信仰。如哥白尼、伽利略等对日心说的信仰、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等。另有一些信仰则排斥科学知识,与科学知识相对立,这是盲目的信仰。如宗教徒对上帝、天国存在、创世说的信仰。多数人都有一种根本的信仰,这种信仰支配着他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直觉和顿悟都属于认识范畴。直觉是由理智或心灵直接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顿悟指心灵突然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两种认识方式一般为唯心主义者所主张,并赋予神秘的性质。

人的精神或心理过程,除包括非理性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理性。理性是人的思维能力,即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和抽象、概括、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进行认识的能力。认识是精神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即思维)两个不同的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