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话说南疆 画说南疆
23341100000012

第12章 绿洲里的聚会(1)

Party in an Oasis

让我们用欢乐使冬天也变得繁花似锦。

年节有时在冬天,有时又在夏天

新疆南部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地。维吾尔族在历史上是个全民信仰******教的宗教民族,因此******教的年节就成了维吾尔人的传统节日。现在法定的年节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即宰牲节)。

节日必然与历法联系在一起。******教使用的历法分太阳历和太阴历两种,太阳历用于农耕,一年365天或者366天,与公历基本相同。太阴历用于教事,一年354天或者355天,跟四季的轮回总相差十来天。先知穆罕默德入主麦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为******教历的元年元旦。

古尔邦节是宗教节日,在******教历12月10日;肉孜节在斋月结束后的第二天、古尔邦节前70天。由于古尔邦节与肉孜节的日期与公历之间的差异,使这些年节有时候是在冬天,有时候却又是夏天。

临近肉孜节和古尔邦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的主妇就忙碌起来了,她们要制作大量的油炸馓子和各种精美点心,为节日期间来家里贺节的亲朋好友和远方的来客准备好充足的美食。盛大的节日也是主妇们的手艺与持家德行的大展示和大竞赛。

古尔邦节这一天清晨的礼拜,是一年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礼拜,所有的成年男人都得去当地的礼拜寺参加聚礼,场面蔚为壮观,最著名的有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大寺前的大聚礼。聚礼之后,乐师们登上艾提尕尔清真大寺的门顶,敲起纳格拉(铁壳鼓),吹起苏奈依(唢呐),大寺前广场上的小伙子们就跳起了热情奔放的萨玛舞。

大聚礼之后,各家各户都要到墓地里去祈祷,怀念并祝福死去的亲人。

古尔邦为阿拉伯语,意为“牺牲”、“献牲”,故回族学者将古尔邦节意译为“宰牲节”,也有译为“忠孝节”的。该节起源于一个******教故事:真主为了考验先知伊卜拉欣的忠诚,在夜里降梦给他,叫伊卜拉欣宰杀自己惟一的儿子伊斯玛仪献祭,伊卜拉欣毫不犹豫地照办了。在他要用刀子割断亲生儿子伊斯玛仪的喉管时,真主派使者用一只黑头绵羊替代了伊斯玛仪。因为有此渊源,在过古尔邦节的时候每户******都得至少宰杀一只羊,有的还宰牛、骆驼、马(哈萨克与柯尔克孜族),家里实在太穷的也得宰杀一只鸡。但现在的城市******多在市场上购买宰杀好了的牛羊。

古尔邦节第一天是家族中小辈向长辈贺节的专用时间,朋友之间一般不走动。从第二天开始大家都要相互串门贺节,每到一户,主人必会为客人端上来一盘清炖大块羊肉,而客人即使吃得再饱,也得尝尝主人家的羊肉。亲朋好友相聚,视歌舞为饭食的新疆各民族人民,就会弹起琴、唱起歌、跳起舞,到处是一派欢乐的景象。

******教是禁酒的,古尔邦节这样的宗教节日当然就更应该禁酒。但是现在新疆南部受城市文化影响多一些的人,在招待到家里来贺节的客人、特别是汉族客人时,除了奉上大块羊肉,还要请客人喝上几杯酒;有的人家也趁着这个大好的日子,广招亲朋,豪饮一番。

以前,肉孜节与古尔邦节是并列的节日。新中国成立以后,将古尔邦节法定为大节,相当于汉民族的春节;肉孜节定为小节,相当于元旦。

过肉孜节前要斋戒一个月

肉孜节在被法定为小节之前,曾是一个人们以最强烈的情感盼望的节日,因在这个节日到来之前,大家是在饥饿中度过一个月时间的。

肉孜节的“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这个节日的阿拉伯语为“尔德·菲图尔”,是“大的节日”之意,回族人把它译成“开斋节”或“大尔德”。

******教历的每年9月1日开始,全体******必须斋戒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从天将亮的时候到天完全黑下去之前,整个白天不得吃饭,不得喝水;在天黑透了以后和天破晓之前的这一段时间,人们可以吃饭。但是无论在白天还是黑夜,夫妻都不能缠绵亲热,更不能行房事,烟民们不得吸烟,所有******都得克制一切欲望和杂念,一心只想着真主。

******教历的9月被称为“莱麦丹月”,也就是“斋月”。这一个月是对宗教意识的强化训练,宗教气氛极其浓重。

由于******教历没有固定的节气做为参照物,所以计算起来十分复杂和深奥,一般人是掌握不了的,只有少数最有学识的阿訇和宗教学者才能弄明白。哪一天封斋,哪一天开斋,要靠教区里的阿訇来宣布。过去绿洲之间的交流很难进行,各个绿洲不得不各行其是;在斋月月底的时候,掌教人就公推一位德高望众的阿訇于傍晚时观察新月是不是出现。天上的月亮明眼人都能看得见,但千人千口,难免说的不一样,因此大家就约定只有那位阿訇说的是对的。他说新月还没有升起来,大家就继续斋戒;他说新月已经升起来了,第二天大家就可以开斋,高高兴兴地过肉孜节了。现在有了日历,人们早早地就知道斋月从公历的哪一天开始,哪一天是开斋节。在节日到来之前,各级政府还会发出节日日期和关于放假的通知。

肉孜节那天的拂晓,绿洲里会突然响起激越的铁壳鼓声,这鼓声迅速地连成一片,一些人齐聚在礼拜寺的宣礼塔或门顶上,用最大的嗓门向着四方喊着“萨方!萨方!萨方……”告诉大家过节了。人们迅速地起了床,进行全身沐浴,在家做一次礼拜之后,匆匆赶往附近的礼拜寺参加聚礼。

聚礼上,教区的阿訇还要向大家再说一遍斋戒的意义。聚礼结束后,在场的人都互相祝福,场面极为感人。

在肉孜节中,大家会相互串门贺节。虽然法定的节假时间只有一天,但人们要相互走动好多天,农村里甚至要过半个多月的节日。

麦西来甫——绿洲中最高级的聚会

维吾尔人有聚集在一起同欢共乐的习俗,而最高层次的聚乐活动叫麦西莱甫。

麦西莱甫是歌舞、民间曲艺、民间游艺相结合的一种娱乐形式。它与“奥图鲁希”聚会的不同之处是参加者的范围更广。这种形式不分男女老幼,社区内的人都可以参加,甚至不管哪儿来的、干什么的,凡是听到音乐声赶来的人都可以参加麦西莱甫活动。麦西莱甫有节日麦西莱甫、野游麦西莱甫、婚庆麦西莱甫、轮流举办的麦西莱甫等多种形式。但是最有代表性的是“丰收麦西莱甫”。

“丰收麦西莱甫”顾名思义是在丰收的季节举办的麦西莱甫。这时候农作物丰收了,农民们缠得紧紧的心终于可以解开了。而且这时候秋高气爽,满世界是吃不完的瓜果,正是好好玩一下的时候。因此丰收麦西莱甫的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气氛也最热烈。

麦西莱甫大都在果园里、打麦场上、村中的小广场上等等宽阔的地方举办,有时候也在大厅里举办。人们围成一个大圈,中间留出一个供跳舞和表演的场子,主持人也不多罗嗦,甚至简单到见时间差不多了,向乐师们打个手势就开始了。如果能请来一帮子乐师那当然更好,如果乐师们太忙来不了,社区里只要会操弄大音量乐器的人都拿着自己的乐器来伴奏。所谓大音量乐器,是指那些声音大、能制造热烈气氛的纳格拉(铁壳鼓)、达蒲(手鼓)、苏耐依(唢呐)、热瓦甫(维吾尔族六弦弹拨乐器)、艾捷克(维吾尔族四弦拉弦乐器)等等。当然,只要你乐意,你可以用你所拥有的任何乐器来为大家助兴。

麦西莱甫的活动内容一般有三个部分:乐曲舞蹈部分、游戏娱乐部分和表演部分。在过去,乐曲舞蹈部分所用乐曲以传统的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为主,一个人的散板独唱拉开序幕,接着有人打起了手鼓,乐师们奏起了手中的乐器,想唱歌的都放开了喉咙唱起歌来,有人按捺不住地走进场子中间,跳起了舞,于是人们纷纷进场跳了起来。跳舞时一般要对跳,但是舞伴却不一定固定,可以不断地更换。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文化艺术的经典之作。木卡姆是套曲的意思,每个木卡姆都由序曲、若干个乐章组成,以麦西莱甫做为最后一个乐章;这个乐章是供人们歌舞娱乐活动的。

歌舞过后,跳舞的人累了,就开始做游戏。传统游戏中最著名的叫“黛莱”(抢腰带)和传茶碗。抢腰带在男女青年间进行,一个年轻人拿着一条棉布腰带抽打其他年轻人,而其他年轻人在躲避的同时又要设法把那条腰带抢到自己手里。大家都身手敏捷,一边抢一边说着打趣逗乐的话,引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在玩这个游戏时,小伙子可以用开玩笑的口气向姑娘献殷勤,表达爱慕之心,大家也不会斥责他们放肆。

传茶碗是用一对盛满水的小碗在大家手里传递,上一人可以随意传给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谁不小心把碗里的水洒出去了,他就会被大家罚唱一首民歌、说一则笑话或者说一句妙语。具有艺术和幽默天赋的维吾尔人,无论男女老幼大都会自如地通过被罚的一关;而那些表现欲强的人就抓住这个机会,施展一下才能,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麦西莱甫的第三部分是进行表演。这一部分具有鞭挞不良、惩恶扬善、寓教于乐的意义。大家推举一位德高望重者担任主持人和执法者,在他的号召下,大家将那些在跳舞时故意捣乱的人、破坏聚会秩序的人、寻衅闹事的人、开不起玩笑的人、言行不得体的人,都揪出来推到场地中间,由主持人对他们进行“审判”,并宣布对他们的惩罚。惩罚之一是让他们规规矩矩地站在中间接受大家的批判,不过这种批判是以开玩笑的方式进行的。受惩罚的人常常会用诙谐的语言或滑稽的动作或用食物、水果、糖果等讨好大家来过关。惩罚之二是命令这些人做滑稽游戏。

在丰富的滑稽游戏中,有一个游戏叫做“娶两个老婆者”。被罚者躺在中间,一边躺一个人扮演老婆;一边的老婆揪着他的耳朵要跟他亲热亲热,另一边的老婆又揪住他的另一只耳朵醋劲大发;两个老婆都想着法子折磨他。在大家的哄堂大笑中,不动声色地完成了这个活动的教化作用,比如对夫妻不忠者的提醒等等。

在环境恶劣的新疆南部,人们的生活不是沉重郁闷的,而是充满着欢乐和浪漫。

浪漫的初雪节

新疆南部气温高、空气干燥,绿洲中平均年降水量只有30多毫米,夏天很少下雨,所以新疆南部的人大都没有雨具,因为基本上用不着那玩意。冬天的时候也极少下雪,好不容易下一场雪,大家都像遇到天上落下砂糖一般地兴奋。维吾尔人喜欢剌激的颜色,比如红、黄、蓝三原色的搭配,也喜欢舒适的绿色和赏心悦目的白色。他们认为洁白的雪是纯洁和浪漫的象征,因此在第一场雪降下的时候,他们不是自家个对着雪白的世界发几声诸如“哇!真漂亮……”或“生活中如果有一种雪一样的东西从天上降下来,把烦恼和罪恶都盖住多好”一类的感叹就完事,而是要与朋友们一起分享初雪带来的美好和欢乐。

新疆南部的人是把初雪当作一个节日来过的;虽然这个节日没有固定的日期,但肯定是在冬天,不至于像古尔邦节和肉孜节那样在一年四季里轮回。说初雪节是一个节,还因为它的节日内容是固定的,那就是一种叫做“投雪笺”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