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话说南疆 画说南疆
23341100000009

第9章 真实的塔克拉玛干(4)

在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就有人陆陆续续地赶来贺喜了。贺喜的人都赶着几头驴,驴背上驮着自己的行李和干粮,这些东西是他来回几十天的消耗。婚礼往往要来二三百个宾客,而且大家好不容易凑在一起了,就不应该匆匆忙忙地散掉,总得要好好聊聊。所以达里雅布依人的婚礼,短则两三天,长则一个星期。婚礼的主人家就是倾其所有,也不可能提供这么多人这么多天的伙食,而且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房间供这么多的来宾住宿,所以宾客们都是自带干粮和铺盖。他们在主人家四周的树丛里、沙窝中或河滩上卸下行李,一群一伙地住下了,对于他们来说,露宿就跟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睡觉是一样。

按维吾尔人的习俗,婚礼的主要仪式在新郎家里举行。

达里雅布依人的新郎与新娘的家都相隔甚远,往返一趟太不容易,他们的婚礼就在新娘家里举行。

婚礼仪式上德高望重者跪排坐在靠院墙的地方,阿訇坐在中间。

当着大家的面,各家各户开始送上自己带来的贺礼。贺礼以羊为主,也有新近从大漠外面流传进来的衣服、皮鞋、头巾、布匹或缎子被面、收音机或录音机等等。

展示完各自的贺礼,该由阿訇证婚了。阿訇诵读过有关婚姻的经文,问新郎:“买买提家的艾买提,你是要娶赛买提家的吉迪古丽为妻吗?”在得到新郎肯定的答复之后,他又问新娘的代表:“赛买提家的吉迪古丽,你是要嫁给买买提家的艾买提吗?”新娘这时候是不能出面的,她在女伴们的陪伴下坐在她的闺房里,代表她回答阿訇提问的一般是她的嫂嫂。这个嫂嫂肯定是诸多嫂嫂中最能干的一个,她当然不会说出一个出乎人们意料的答案。阿訇提高声音说一声“真主保佑!”用手指蘸起木碗里的盐水淋在面前的一个面饼上,掰开面饼分给新郎和新娘的代表,典礼宣告结束。

紧接着,婚宴开始,这一顿饭是新娘家招待大家的。

达里雅布依人不种菜也不吃菜,婚宴上便没有菜。吃的是清炖大块羊肉和一种叫做“块麦其”的烤面饼,这种烤面饼是达里雅布依人谷物类的主食。

严格尊奉教规的人不但禁酒禁烟,也远离歌舞娱乐活动,因为那些东西会消磨教徒的意志。达里雅布依人的祖先是虔诚的******,祖先们没有教给他们唱歌和跳舞以及其他的娱乐技能,他们又不与外界交流,除了祈祷以外,他们别的都不会,所以达里雅布依人的婚礼上是没有歌舞的。完成了接新娘的仪式之后,大家又各自扎堆去聊天,等着下一顿婚宴的开始。第二顿婚宴是新郎家款待宾客的。

第二天,主人家仍然会提供食物,但是来宾更乐于自己动手。于是新娘家的四周就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野餐营地,到处炊烟滚滚,以烤食为主:烤面饼、烤肉馅饼、烤肉串。有的将大块的羊肉穿在胡杨树枝上,竖插在沙土里,在其周围生起火烤,有的用红柳枝条串上小块的羊肉在地炉上烤。从早晨吃到晚上,连空气都在打着饱嗝。

婚礼的第三天,新郎要带着新娘回家去了。宾客们一部分人便跟着新郎新娘,浩浩荡荡地向新郎家进发。少部分人继续留下来在新娘家串亲戚,还有一部分人慢慢悠悠地往回走,一路上还要不停地到沿途的亲戚家串串。达里雅布依的人口在不断地增长,新的家庭不断地从父母家里分出来单过,以前骑着马走一两天才能走到另一家,现在骑着驴半天就能走到一个邻居家。

达里雅布依成立乡以后,国家出资修了一条通到乡政府所在地铁日木的简易公路,还给乡里赠送了一部由军用野战工作车改装成的大轿车。近几年,达里雅布依的年轻人从大漠外面买来一些可以在沙漠中开行的大功率的摩托车,进出达里雅布依就变得容易多了,工业品开始涌入达里雅布依,简易公路沿途的达里雅布依人的家里也开始有了蔬菜和水果。

达里雅布依人的斧头

达里雅布依人惟一的主业就是放羊,每个家庭都有一个界线大体分明的放牧范围。每天早上,达里雅布依人把用胡杨枝结成的羊圈打开,把羊赶出圈外,然后就随羊自己去了,要喝水要吃草,悉听尊便。到了晚上,羊群就自己回来了。达里雅布依的芦苇草原和原始胡杨森林虽然连绵300来公里,但最宽处也只有10来公里,这之外便是高大的沙丘。这个环境就好像是一个天然的大羊圈,羊是跑不了的。

因为这里最大型的食肉类动物就是金雕和狐狸,所以达里雅布依人的放牧很省心。

生活中总是有不省心的时候。羊只爱吃胡杨的嫩枝和叶子,人在这时候就不得不为它解决饲料问题了。

达里雅布依人提上一把长把的斧头,去把胡杨树上的粗枝砍下来,供羊们啃吃。

用斧头砍胡杨枝喂羊,是达里雅布依人的主要生产活动。

达里雅布依人的生活处处离不开胡杨。房屋是用胡杨木盖的,和面盆是胡杨木掏凿出来的,水桶是用朽空了心的胡杨做的,羊圈是用胡杨枝杆搭的,有的人家的门是用一整片巨大的空心胡杨的表材充当。

达里雅布依人每家都有一个灶房,火塘正对着灶房的门。火塘是用胶泥垒成的一个马蹄形灶膛,达里雅布依没有石头,只有少数人家的火塘是用石头垒的。家家户户生火,用的自然也是胡杨。他们嫌劈柴太累,灶膛里烧的是一整棵一整棵的胡杨树。那一头,这棵胡杨树在灶膛里烧着;这一头,胡杨树的大半截还在灶房门外;这就是火塘为什么正对着灶房门的原因,要不怎么能把胡杨树塞到灶膛里去?可是要把一棵干胡杨树弄倒并清去枝杆,还得要用斧头。

达里雅布依人的生产与生活都离不开斧头,斧头也就成了达里雅布依人的主要工具,就像军人的枪、官员的签字笔一样。由此引伸,达里雅布依人的斧头还具有了文化的含义。

达里雅布依人有时候全家都出门了,家里没留下一个人的时候他们的门也是从不上锁的,也用不着上锁——外地人不来,达里雅布依人又都是一家人,你防谁呢?他们只在门上拴根毛绳,为的是防止风把门吹开。路过这里的任何人都可以解开门上拴着的毛绳走进屋去,渴了就喝大木桶里的水,饿了就从大木柜里翻出食物来吃,困了就躺在铺上睡觉。如果临走放下一点纪念品,主人家回来以后会十分高兴,把这事讲好多年。

食物你可以带一些走,但是他家的东西你不能动。如果你拿走了他家的东西,那就成了偷了。谁偷了他家的东西,达里雅布依人决不放过他;沙漠人都有着辨识印迹的惊人本领,你就是走到天涯海角,他们也能循着你留下的印迹把你找到。

有时候会见到,某个达里雅布依人家的门关着,门板上支着一把头朝上的斧头;这是在告诉过路的人:这一家没有人,但是因为某种原因,这间屋子别人不能进去。遇到这种情况,过路人就远远地绕开了这间屋子。

达里雅布依人宰羊时,收拾杂碎的人把下水拿走了,切肉的人把肉扛走了,大家都兴冲冲地去聊天、等着吃羊肉了,一时间还顾不了处理羊皮的事。他们便把羊皮放到树杈上,把一把斧头往树杆上一剁,让它挂在那里,就放心而去,再不为羊皮的事操心。砍在树上的那把斧头是告诉人们:这张羊皮是有主的。别人就不到那棵树底下去了。

达里雅布依人有时候赶着羊拐向另一片林地,需要把身上背的东西暂时寄放在某个地方;有时候在到甲亲戚家去的时候顺路先去拜访一下乙亲戚,带着的一些东西不便于让乙亲戚看见,也需要把这些东西寄存起来。他们寄存东西的地方就是胡杨树杈上。放在地上会被狐狸、老鼠、兔子、野猪什么的把东西弄得一塌糊涂,放在树杈上是最安全的。把东西放到树杈上以后,把随身携带的斧头剁在树杆上,就没有人来动这些东西了。

如果谁发现树杈上有东西而树杆上却没有斧头,这倒成了一件大事,人们会怀疑有某个路过这里的亲戚出事了,于是便开始了惊动整个达里雅布依的查找活动,直到大家都知道事情的原委才平静下来。

用沙子烤制的食物美味无比

达里雅布依人虽然经常吃羊肉和奶制品,但是也不能不吃粮食。粮食中以小麦粉和玉米面为主,很少吃别的谷物。

饭食有羊肉汤面条、揪面片、拉面、玉米面粥、煮玉米面疙瘩等等,以煮食为主,蒸食少有。

他们最爱吃的是一种叫做“块麦其”的烤面饼,这也是他们的粮食类主食。

块麦其是新疆各地的牧民们爱吃的主食,新疆北部的哈萨克人、蒙古人,帕米尔高原上的柯尔克孜人、塔吉克人,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的罗布淖尔人,昆仑山中的维吾尔牧民,虽然他们的叫法有所不同,但吃的都是一种东西。

因为生活特点不尽相同,块麦其的烤法也略有不同。高山草原上的人用柴灰和牛粪饼来烤,昆仑山上的牧民用羊粪蛋烤,而达里雅布依人则用沙子来烤。

达里雅布依的块麦其是这样制作的:和一木盆面团,等它发饧。灶膛里多加些胡杨柴,猛劲地烧。等到柴下面的沙子被烧得发白的时候,就撤去柴火,用铁铲或木板拨开沙子,拨出一个足够大的圆形平底的沙坑,将盆里的面团倒进这个沙坑里,用手拍成饼形,迅速地将拨在一边的沙子盖在饼上。这时候只见沙子上像开了锅似的沸腾起来。半个小时以后,从沙子里扒出面饼,磕掉沙子,用带毛的羊皮扫一扫,主妇再用嘴吹一吹,就能放在餐布上切开吃了。

块麦其一般直径有三四十厘米,厚约十厘米,味道十分香美,吃起来也毫无遗沙碜牙的感觉。

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了一种肉块麦其。肉块麦其与普通块麦其的烤制程序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把羊肉切成小块,淋上盐水拌成肉馅,肉馅中如果有圆葱味道又会更美几成。面团饧好以后,把它捏成两个大小相同的饼坯,将肉馅放在一个饼坯上,抹平,盖上另一张饼坯,把周围的边翻卷、捏实,放入烧得发白的沙子里面烤。

肉块麦其是达尔雅布依人食物中的上上品。大漠外的许多人都知道在遥远的达里雅布依有一种叫肉块麦其的美食,每当谈起它,人们的嘴里便盈满口水。如今在新疆的城镇里,也有一些饭馆提供“块麦其”,那是一种油煎的肉饼,论形制可以称为“中国式皮萨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