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新疆
23341200000019

第19章 新疆的乡村

田园沃野的绿洲乡村

绿洲乡村以和田地区的维吾尔族村庄最为典型。

绿洲,就是散布在大漠与戈壁上的村落或城镇,是经过人类开垦的土地,有着大面积人工植被的地方。只生长着原始胡杨森林、旱芦苇和红柳而没有人烟的荒原不能叫做绿洲。

这种自然与人的密切关系,也反映在绿洲人的民俗上。当地维吾尔人的住宅总是被绿色所遮盖,整个居民区全都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之中。这些树当然是人工栽培的。一片荒草地上,只要迁进来一两户拓荒的维吾尔人,在他们简陋的住宅、田地周围,很快就会出现树木,随着树木越来越多,村落渐渐成为一片小绿洲。

植树的传统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直接的关系,要在风沙弥漫的大漠和戈壁上生存下去,就非得植树不可。上一代人在修建住所时就种下一片树林,等孩子长大成家立业该有自己住所的时候,这片树林刚好到了可以砍伐用于造屋的时候了。有了自己新居的一代人,则会在房前屋后、宅院内外种下一片树林,为他的孩子准备造屋的木料。而建村公所、清真寺等公共建筑的木料,是从各家各户捐献而来。民俗的形成与宗教也有着内在的关系,******教是在荒漠半荒漠地区形成的宗教,因此******教义中就规定,一个******到一个地方定居,必须要挖好一个蓄水池,在自己的住宅周围种上树木。树木给与沙漠为伴的人提供了保护。

绿洲中的乡村景色是被绿荫遮盖着的。绿荫底下则是花红草绿,鸡鸣狗叫,一片恬静和闲适。

由于南疆降水少,房屋都是平顶。同时气温高、冬天不是太冷,墙壁只有10厘米左右厚的“把子墙”房屋,因为便于修建,墙体主要部分都有隼卯结构,即使严重变形也不会倒塌,因而很受普通农民的欢迎。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个绿洲中的农民开始盖起了黄砖和水泥的新房,进入21世纪以后,在政府的资助下迅速普及能抗强烈地震的“抗震安居房”。

在新疆北部天山北坡农耕文化带上,农村的居民以汉族和回族为主,同时散居着一些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的农民。汉族为主的农村,明显树木少、家庭花园少,庭院菜园、鸡舍畜圈多。新疆的自然条件优裕,汉、回农民普遍比西北诸省区的农民日子过得轻松。

新疆还有一种乡村,按性质应当属于绿洲乡村。它们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连队的居住点。虽然这里住的人与周围的农民一样干着农活、住在绿洲里,但兵团是一个超大型农工商联合体,对员工进行企业化管理;兵团职工的居住点就像城市小区中的住宅,整齐划一,体现着一种集体主义色彩。

水草肥美的草原牧村

草原游牧民族是按部落行动和居住的,有大部落有小部落,部落之下是氏族,氏族之下才是家庭。因为需要相当大的一片草场才能养活得起一群牲畜,所以每一户人家之间不能相隔太近,否则各家的牲畜就都没有草吃。如果环境和草场条件、水源条件允许,人们还是很愿意住在一起的。在草原上,孤零零地一顶毡房的情景占多数,也有几顶毡房搭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牧村的。牧村里住的都是本氏族的人,只有在聚会时或者转场的路上,才有不同氏族相距不远搭毡房而居的事。

游牧的哈萨克、柯尔克孜和蒙古等民族的牧民们,在一个地方搭起毡房住下来以后,就会骑上马去四处走亲戚,把自己的住址告诉别人。只要不是在大忙季节,草原上就断绝不了走亲戚的人,所以无论他们住得多么分散、偏僻,本部落本氏族的人总是可以找得着他们,哪家有什么事,大家都会来帮忙。

由于载畜量不断增大,各地的草场都出现了退化的现象。自然游牧的生产方式不但商品畜的产出率不高,而且每年冬天雪大一点就是雪灾,雪少了又是春旱,年年都需要大规模的救灾,游牧业特别容易受到灾害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疆实行了牧民定居计划,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牧民实现了定居。

所谓定居,就是在水源充足、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的地方建起现代村庄,使牧民们走出草原住进村庄,这些村庄统称为“牧民定居点”。定居点上有高标准的住房,都接通了电源,大部分定居点还通了自来水,有沼气,有学校和卫生院或乡村医院。

住进定居点的牧民们,有的“转行”当了农民;有的除了种庄稼以外还大量种植苜蓿等牧草,靠种植的牧草和利用农作物秸秆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有的家庭让老人和孩子住在定居点上,青壮年人仍然在山中或草原上放牧。

定居点上的生活自然比在山中或草原上要幸福得多,但住在定居点上的牧民们仍然割舍不了他们对草原生活的留恋。相当多的人家在漂亮的住房旁自盖一间圆墙圆顶貌似毡房的房屋,或者在大院里搭一顶没有实际用途的毡房,牧民有事没事就到这间并不舒适的房屋中坐一坐、躺一躺,回忆回忆过去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