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天生创业狂
2348400000014

第14章 马克扎克伯格:一路向前(6)

显然,这一时期,Facebook的快速上升鼓舞了整个创业团队。与此同时,马克•扎克伯格又能不断吸引新的人才加入,根据他们自身的特长,安排职务,Facebook的管理架构逐渐清晰呈现。在扩张与盈利之间,扎克伯格稳妥地选择了后者,Facebook迈开了商业化的第一步。

毕竟,生存比壮大更重要。对于一个根基尚浅的小公司,没有什么比扎稳营盘更要紧了。

明确□□优势

几乎在Facebook横扫常春藤盟校的时候,它就引起了投资界的注意。一些投资人致电扎克伯格,表示愿意提供资金助他一臂之力。2004年6月,Facebook上线4个月后,一位金融家筹集了1000万美元,准备投资给这个刚满20岁的哈佛二年级学生。不过,扎克伯格拒绝了。

扎克伯格的理由是:自己没有时间考虑融资,索性统统不考虑。没有把握的事情一概不论,这是避免风险的有效途径。别以为投资人都是善人,在他们和善的面孔背后,是一颗追求利润的心。如果违背他们的意愿,即便创始人也可能被扫地出门,企业界并不缺少类似案例。

从本质上讲,扎克伯格当时还未把Facebook当做一门生意,只是一个项目。他希望做Facebook的主宰者,让它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任何来自外部的干扰都可能让这颗幼苗夭折,所以有必要保持警惕,远离那些捉摸不透的投资人。在他看来,尽管资金紧张,但还不到融资的地步,可以用广告来维持运转。另外两个股东,萨瓦林和莫斯科维茨对此表示认同。

不久之后,为了便于开展业务,萨瓦林在弗罗里达注册了一家公司,作为Facebook的运营机构,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维茨也被写进创始人的行列。萨瓦林履行经理职责,开设了一个银行账户作为公司账户,他自掏腰包存入1万美元作为运营费用,随后便开始四处奔走拉广告。

此时Facebook用户数量突破10万人,覆盖全美34所顶尖高校,大大增加了对广告商的吸引力。一个月后,一家广告代理公司Y2M决定在Facebook上投放广告。Y2M首批投放的广告中包括万事达公司向大学生提供的一项信用卡服务,起初万事达公司对Facebook的影响力将信将疑,采取苛刻的合作方式:只有在客户通过Facebook上面的广告申请办卡时才支付广告费。结果,这则广告投放后一天之内,万事达接到的申请量便超出之前四个月总申请量的一倍。

Facebook的平台优势引起各方注意。Y2M和万事达公司伸出橄榄枝,表示了向Facebook的投资意向。扎克伯格不为所动,声称至少2500万美元起才会谈判,结果把投资者吓跑了。

尽管开始商业化运作,但扎克伯格对广告要求极其苛刻,只有那些符合条件的广告商才能在他的网站上发布广告。扎克伯格拒绝了高盛银行与美世咨询的诱人广告价码,只因他们的广告太过严肃和商业化。平心而论,扎克伯格无意投放广告,但顾及网站生存,也不得不做出适当妥协。即便如此,他仍表现出强烈的主导意味,对广告形式、尺寸、标题等,做出强制规定。他似乎要让那些财大气粗的广告主明白,在Facebook的世界里,自己才是规则的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