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天生创业狂
2348400000021

第21章 马克扎克伯格:一路向前(13)

扎克伯格不是一个好学生,至今也没有显现出过人的领导才能和企业家气质,但这并不妨碍他作为创业者带领Facebook走向成功。与大多数创业型公司一样,Facebook也经历过挫折、煎熬和迷茫,扎克伯格为其付出无数时间、精力和心血,甚至不惜与合伙人决裂。他是个能干、肯干的家伙,即便今天,通宵达旦编程对他来说仍是家常便饭。但这些都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肯定不能成功。Facebook走到今天这一步,除了必不可少的汗水,冥冥之中的运气,还有其他更隐蔽的硬性因素,比如创始人的极客基因,团队血液更新,资本注入、公司架构以及行业潮流的助推。这些综合因素共同促使Facebook从草创团队向高效组织进化,逐渐形成自我更新的能力,以内生力量破茧而出。

自古以来,交流便是生命本能,催生繁杂多样的行为,其中更蕴含无尽商机。人类世界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后,释放出交流的无限可能。光纤、电缆把一台台计算机链接起来,借此实现信息传递,当人加入其中,便有了语言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另一方面,人们总是呼唤更便捷高效的方式,对分享与沟通的渴求,推动着互联网创新,这正是Facebook得以存在并壮大的原因。

Facebook从哈佛到常春藤盟校,从全美到全球,急速膨胀的用户基数证明了其存在的必要。可以说,Facebook找到了一条被人们认同、接受的交流途径,它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符合潮流是一回事,生存下去则是另一回事。如果没有一个执着的创始人,一支抱有相同价值观的团队,以及宽容的创新空间和宽松的资本环境,Facebook可能仅此而已,无疾而终。在它之前,仅常春藤盟校就有若干校园社交网站,更不用说货真价实的MySpace和Friendster了。

扎克伯格钟爱他的网站,除了为之日夜编程,另一个表现是,不容外部势力影响它的形势和内容。浓缩来看,他具有极客的典型特征,对技术如痴如醉,属于工作起来便每日每夜的那种人,并具有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产品观念,追求趣味和快乐,产品首先要“酷”,然后才是其他。

扎克伯格会因为气味不投而将广告客户拒之门外,也不会为了虚假的和平向合伙人爱德华多•萨瓦林作出丝毫让步。他最爱的是他的网站,其他一切靠边站。萨瓦林的出局和肖恩•帕克的加入都是出于公司健康发展的需要,而当肖恩•帕克贡献完自己的力量,坦然接受了出局命运。

肖恩•帕克重新架构了Facebook,这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使之成为一家现代化公司,进入规范、高效运行的轨道,更为关键的是,帕克以自身经历引起扎克伯格对风险资本的惊觉,并在公司架构上出谋划策,为扎克伯格保有Facebook控制权建立了合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