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天生创业狂
2348400000022

第22章 马克扎克伯格:一路向前(14)

作为创始人,扎克伯格是Facebook当之无愧的灵魂,但从才能上看,他并不适合管理一家公司。好在肖恩•帕克建立的全新的公司组织,令他得以选贤任能,聘请雪莉•桑德伯格作为首席运营官。后者把Facebook从财务困顿中解救出来,将流量、用户与平台,转化为广告、游戏和现金流。由此我们看到,Facebook的盈利能力迅速提升,对投资人的吸引力同步增加。

最后一点,资本环境对创新的包容,对创业的培育,从外部支撑着Facebook一路渐行渐远。当然,随着Facebook的上市,资本也将获得丰厚回报。这本来就是一个多赢的结局。

小结:扎克伯格的偏执与理性

扎克伯格有着对兴趣与爱好的偏执追求。从Synapse到Facemash,再到FaceBook,他对技术的执着令人印象深刻。他代表了典型的极客主义,即技术至上主义,甚至为此屡屡放弃巨额收购。

可以确定,扎克伯格连续创业成功,是拜不间断的灵感与强大的创造力所赐。但同时更应该看到,他对资本的理性保证了企业的控制权,这是肖恩•帕克入局与爱德华•萨瓦林出局的根本原因。扎克伯格对创业伙伴的选择和抛弃并非完全出自个人恩怨,而是立足当下,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既不为人情事故所累,也不被资本所惑,在资本与控制之间取得了适当的平衡。

如果说创造力是连续创业的本源,那么,理性心态则是保证企业步入正轨、良性运行的潜在因素。扎克伯格恰恰具备了这两项素质,所以才能不断冒出新点子,并将之付诸现实。

扎克伯格的启示在于:一、执行力与创意力同样重要。可以发现,校园社交网站并非扎克伯格首创,比之起步早者大有人在,比如文克莱沃斯兄弟,此外,全美其他高校也有类似网站。然而,Facebook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后风靡世界,令他者相形见绌,当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扎克伯格的高度执行能力。扎克伯格同时进行着许多创意和项目,与其说是在“乱枪打鸟”,不如说在其中寻找创造的快乐,那才是他人生的常态。搭建Facebook期间,扎克伯格昼夜奋战,不觉疲倦,“超级宅人”将创意变为现实,对技术的狂热与创造的偏执成就了Facebook的步步壮大。

二、分工与协作。扎克伯格非常清楚自己的专长于不足,所以才邀请萨瓦林加入,一同创业。在当时,萨瓦林确是扎克伯格所能接触到的最合适的合伙人,他在Facebook早期的作用与扎克伯格的眼光一样重要。退一步讲,扎克伯格需要他这样一个精明人打理日常事务。

三、与高人为伍。随着环境的改变,扎克伯格发现萨瓦林成为整个团队中的短板,比他高明、合适的人大有人在。对于一家成长中的创业型公司来说,需要有经验的领路人,于是有了肖恩•帕克入局与爱德华•萨瓦林出局。后来,肖恩•帕克在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后再一次从Facebook出局,其实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公司总是渴求更优秀的人才,优胜劣汰在所难免。

四、保持控制权。唯一不变的,是扎克伯格对Facebook的控制权,这是他从肖恩•帕克身上汲取到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控制权是公司所有权的反应。从根本上讲,创始人总是希望保持原始股份,只是由于资金问题而不得不引入外部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甚至丢掉控制权。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财务不佳时才想起引资,导致公司估值过低,客观上为投资方提供了趁虚而入的机会。当然,这并非说,濒临危机时不应引入外部资本,而是要妥善地甄选投资人。有时候,一个志趣相投的投资人可以将公司领出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