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天生创业狂
2348400000004

第4章 序言 做一条聪明的“蚯蚓”(2)

当然,根本因素仍在环境。空气、阳光、水分,缺一不可,若一个环节发生变动,就将对整个系统构成威胁。正如北美大陆的蚯蚓全部死于冰川期,却衍生出大面积的浅层根系植物。

那么,人类社会的更迭又将对商业生态造成何种影响?换言之,创业旗帜在浮事纷扰的俗世可飘扬多久?

首先你得确认自己是一条“蚯蚓”,或者退一步讲,足够长成一条优秀的“蚯蚓”。创业失败的案例数不可数,曾引起一片喧嚣的“破产哥”潘军历经7次创业均告失败,挣扎半生走上卖艺道路。正如一条自以为是的“蚯蚓”,到头来竟发现,其实自己不过是一条无腿“蜈蚣”。

失败并不可耻,所以无需惧怕。真正的“蚯蚓”不仅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更能在丛林中创造出路,所需的不过是大环境的宽容和理想主义者的执着,如还有清醒的头脑就更加靠谱。

因此,我们看到,1985年史蒂夫•乔布斯被自己亲手创立的苹果公司扫地出门,依然自我地创办另一家电脑公司NeXT,甚至要求对隐藏在计算机后面的电路板都做到要“聪明且吸引人”,追求完美的风格未变。一时间,高端杂志《财富》、大众报纸《纽约时报》、成人读物《花花公子》全部为乔布斯摇旗呐喊,以约翰•斯卡利为首的接任团队反而成了“不受欢迎的人”。

如今,乔布斯已被疯狂的粉丝和添油加醋的媒体捧上神坛,出版商趁机打出“成功可以复制”的旗号大肆捞钱,塑造出轻易成功的假象,在追逐偶像的狂热中有多少情真意切不得而知。2011年夏,就在“乔大神”宣布功成身退之际,《花花公子》杂志刊出1985年一段未经刊登的采访,尽管对被赶出门“感到很悲哀、很沮丧”,乔布斯仍然“执迷不悟”地为家庭电脑摇旗呐喊,极力描绘计算机细分市场的广阔前景。那一刻,面对一知半解的记者他仿佛又回到车库时代。

假若认为乔布斯这条外国“蚯蚓”距离遥远,那么不如回头看看发生在本土的鲜活案例。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是民族企业家中的标杆人物,他们建立“三新财团”的过程一波三折,精彩不亚于好莱坞大片。如果以创业次数的多少来定义“创业狂”,那么荣氏兄弟算得上个中翘楚。

1896年,钱庄学徒出身的两兄弟开办广生钱庄,几年后相继创建保兴面粉厂、振新纱厂,历经合伙人拆股、日俄战争、大股东挤兑,经商实业之心不死,终而建起申新、茂新和福新的三新系统,共数十家工厂,在“衣食上坐拥半个中国”,几乎垄断面粉、棉纱行业。

和平年代的商业固然可嘉,离乱时期的创业尤显难得。

荣氏成长为“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路途中,面临无数个“交叉路口”:入仕或经商,投机取巧或安心实业,无锡乡党劫难和上海滩繁华。选择的标准是:是否利于事业可持续发展。为迅速扩大规模,他们很多年都不曾分红,将收入投资建厂滚动发展。发展到后期,完全是贷款办厂,在腾挪转移中最大化配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