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的细节
23692700000023

第23章 此处·彼此(7)

这两天,难得遇到表扬一次祖国政策的机会。2010年5月18日,我在发行量超过800万的《朝日新闻》头版左角看到“中国人访日签证,减少要求”的报道。据报道,日本政府17日决定,自2010年7月1日起,把中国公民赴日个人旅游签证申请范围从富裕阶层扩大到中产阶层。这里指的“中产阶层”包括:一,持有国际信用卡金卡或年薪6万元左右;二,在政府部门或大企业等稳定单位上班。以上两个群体的家族成员也有权利单独赴日。

从2009年7月开始,日本政府针对中国“个人”发放签证。由于政府对中国人“来日不回,非法居留”的担忧,把发放标准限定为年薪25万元以上,结果,在半年内只发放了7688件,效果相当有限。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平均年薪为17000元。据外务省估算,通过此轮措施,满足赴日条件的中国公民从原来160万人将增加至1600万人。

从此以后,中国公民可以向驻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青岛、沈阳、大连,即所有日本大使馆或领事馆申请个人旅游签证。送签代理的范围从原来局限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州与深圳的48家旅行社扩展到全国的290家旅行社。

我一直强烈向日本政府建议,逐渐全面开放中国公民的赴日签证。2009年7月的措施只不过是尝试性试验而已,几乎不具备任何实际意义。度过一年,有关部门也熟悉了相关业务,也“试探”了申请者和非申请者的态度和反应。此轮的进一步开放才是真正的开端。

相对于每年340万左右的日本人访问中国(2012年为352万人次),2009年,中国大陆公民访问日本的数量只有101万(2012年为143万人次)。从日本人口大约为中国人口的十分之一的现状看,两者之间形成极为失衡的格局。这无非与日本政府过于严格的签证政策密不可分。

日本政府积极向中国人开放签证必然推动中国人主动到日本来疯狂地消费,将为日本社会带来三大好处:一,依靠中国人世界一流的“消费欲”拉动内需,促进国内的个人消费;二,为国家未来大量吸收移民做好过渡性的准备,使国民逐渐适应“大量中国人在身边”的生活环境;三,缓和中国人的反日情绪,去过日本的中国朋友清一色告诉我说,“我改变了对日本的印象,干净,有序,而不是军国主义”。

香港印象

2011年过春节那段时间,我几次从广州“进港”参加凤凰卫视的节目。凤凰卫视是与我合作最紧密的媒体之一,始终对我了解中国、参与中国给予支持,提供平台。感谢凤凰卫视,祝你越走越远,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之前也去过香港,但都是飞过去的,没有从陆路进去过。从广东东站坐“和谐号”,到了深圳的罗湖,没什么迷路,到处能看到“往香港”,有些惊讶,原来中国内地和香港是这么近。周末人多,平时还好。在罗湖出境,海关的态度很不好,说普通话,不是广东人,到香港入境,海关的态度超好,说的是英语,在“过关”阶段闻到的是“一国两制”的味道。

上火车到了新界的大埔墟站,22港币。

立刻吸收的是“日本的空气”,车站的布置,电梯、楼梯等连接,出站后的风景;便利店、星巴克、ATM等几乎与日本相同。写的字都是繁体字,都看得懂。只是那些服务员说的基本都是广东话,有些紧张,突然感到这里是“异国”,只好用英语沟通。最近内地人去港特别多,听香港人说,那块地也不断被“内地化”,在地铁里播放着广东话、普通话、英语三种语言。但据我感受,能用普通话正常沟通的人并不多,这点出乎我的意料。

那天是跟评论员何亮亮先生一起参与《新闻今日谈》,主题是美日安保50周年和日本民主党面临的内政困境。节目前,我们也不怎么准备,随便聊天。何先生把几种报纸拿来给我讲解,《苹果日报》和《东方日报》是两大竞争者。香港700万人口,超过30万的发行量已经很不错了。香港的报纸,风格太独特了,有着浓厚的娱乐味道,到处都是“八卦”,骂声什么的一塌糊涂。那天的头条是“反高铁”,就是大众反对立法院通过法案修建“广深港高速铁路”,围堵立法院,行使示威、抗议的场面,图片相当鲜明。何先生基于评论的需要同时看着电视了解动态,场景特别生动,播的是广东话,我听不懂。“在香港,媒体拍摄也好,采访也好,没人管的,办起来的报纸,报出来的报道,什么都有,乱七八糟”。我觉得,香港媒体对新闻的“尖锐”和“敏感”远远超过日本媒体,值得敬佩。只是因为报业已经相当“文艺化”了,很难追求深度或严肃性,但这也反映着大众的需求,入乡随俗就是了。

有一次节目录制得很晚,无法回广州,就坐地铁到“中环”,感受一下香港的夜生活。到了着名的酒吧街“兰桂坊”,虽然是周二,也相当热闹,本地的外地的,白的黑的,什么种族都有。坐下来点啤酒,没过多久,几个香港小姑娘过来叫我一起喝,跳舞。十足东京涩谷的风格,我很不适应,聊了一会,顺便了解了一下香港女孩是什么样子的。之后便说对不起离开她们,在7·11买了几瓶啤酒,走到港口,坐在椅子上享受夜景,这才是我喜欢的。

香港是法治最完善、言论最自由、生活最规范的中国城市,我将认真、密集关注下去,偶尔过去看一看,逛一逛。

以色列人与我之间的中国

由反对独裁、追求民主的******民众发起,波及到埃及、利比亚、巴林等周边国家的“阿拉伯之春”正发生着,而在似乎达到高潮的2011年2月中旬,我正好在以色列,对包括巴勒斯坦进行了一次调研。

耶路撒冷至今仍是基督教、******教、犹太教的圣地,是一个历史悠久复杂的地方。以色列则往往成为中东地区民族、宗教、政治,甚至军事冲突的火药库。

除了耶路撒冷,我还去了巴勒斯坦几座城市,包括伯利恒(Bethlehem)、希伯伦(Hebron)。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武力冲突频发,靠近埃及的加沙(Gaza)地区,我只是“碰”了一下,毕竟很危险,得考虑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

我并不是要讨论“阿拉伯之春”,事态复杂,时间尚早,还无法下结论。我想跟读者分享的是面向以色列的身份问题,即作为拿着日本护照、正在中国生活的纯日本人,我遇到了什么。我故意这样说是因为,世界上,国籍和自我认同之间的不同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对正处于移民潮高峰的“中国人”来说,尤其如此。

发挥勇气自我暴露一下,我在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Tel Aviv-Yafo)去了一下美女和帅哥容易集中在一起的“Night Club”。无愧是“世界十大夜生活丰富的城市之一”,年轻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都很疯狂,帅哥帅到崩溃、美女美到崩溃的地步。

在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那种气氛下,我进了现场立即被美女们围堵。她们很想跟我拍照、喝酒、跳舞,原因不是我帅,而是因为我是“亚洲人”。她们对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民族很感兴趣。我在以色列逛过不少城市,不管是犹太人、阿拉伯人还是非洲人,以色列公民都对“亚洲人”充满好奇心。我从来没有体验过“亚洲人之面子”原来在世界某角落那么受欢迎。

把让我震撼的“亚洲现象”细化一下,令人沉思的是什么。行人看到我,首先跟我打招呼说:“China?”甚至有人以还算标准的普通话说:“你好!”毫无例外的,他们都无意识地认为我是从中国来的。相信并不因为我长得像中国人,而是因为他们见到的中国人多,习惯了接待中国游客,虽然我在那段时间看到的中国游客并不多,远比非洲游客少。

其次是因为本地人接触的“中国新闻”之多。我用英文跟他们交流,问:“你们怎么看中国?”“对中国的印象是什么?关心?害怕?还是欢迎?”我一周内至少问了100个以色列人。有一点是情理之中,而且是共通的,即以色列百姓不了解中国,真的一点都不了解,几乎停留在“中国是共产主义的国家”“中国近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很快”的层面。即使是负责东北亚事务的外交官,也几乎停留在“中国正在提高军事实力,采取扩张主义,跟美国对抗”“中国实现快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面临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当然,日本的老百姓和外交官之“中国观”也好不到哪去——由于与中国的民间、社会、草根交往较多、较深,了解得稍微实际一点、生动一点而已。了解的基本面是差不多的。

不管怎么说,以色列百姓对中国的关心程度和对中国人的好奇水平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度和高度。对他们的招呼,我回答“No”;他们接着问“Korea?”我还是回答说“No”;他们最后才说“Japan?”我说“Yes”。不仅是一个,几乎所有人都以这固定顺序推测我是从亚洲的什么地方来的。说明的是什么?说明的是,日本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正在下降。一,日本游客相对于中国和韩国,正在减少;二,日本新闻相对于中国,正在减少(我不认为有关日本的新闻比韩国少,还是取决于韩国游客之多)。

不过,不管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以色列还是其他阿拉伯国家(我这次还去了约旦、黎巴嫩、埃及等国家),他们都很“亲日”,对日本人的感情良好,非常信任日本人。举个例子,以色列的安检非常严格,进任何建筑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查。有一次,我在特拉维夫某商场,保安向中国游客问:“你是哪个国家的?”对方说中国人,然后开始彻底打开她们携带的行李,进行检查。

紧接着,保安问我:“你是哪个国家的?”我说“我是日本人”。

他立即更换表情说:“Oh,You are Japanese,fine. Please go in immediately!(哦,你是日本人啊,不错,你赶紧进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