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进退的秘密
23715900000010

第10章 洞悉做人方略(6)

同时他又不能容忍别人对他有什么不恭敬、不忠实之处。如果他吃了别人一点的亏或受了别人一点点欺骗,那他就把对方当作罪大恶极、无耻之极的人,加以攻击、嘲笑、讽刺或漫骂不已。

只要想一下就可以知道这种人是多么地令人可怕,到处都会激起别人的憎恶与反感。

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不做一点错事,这自然是千该万该、十分正确的事。但不要因此就把自己看得太高,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以为别人都是笨蛋,只有自己才是圣人。

对别人的过失与错误,首先要分析他们犯错的原因,可能是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认识不清,也可能只是一时疏忽,有时还可能因为求好反而犯了错误,主观上求好,而客观上犯了错误。除了一些真正与人为敌的社会败类,应该群起而攻之外,大多数人所犯的错误都是可以原谅,也都是可以改正的。我们应该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对别人的错误,在不伤别人自尊心的原则下,诚恳而婉转地加以解释与劝导,安慰他们的苦恼,鼓励他们改正,自己吃了亏,受了骗,只要以后小心提防,不再上当就行了,不必就因此而跟对方结下深仇大恨,应留给对方一个悔改的余地。倘若一个人得罪了你,你不但不跟他计较。不向他报复,反而原谅他、宽恕他,必要时,还去帮助他,在一般的情形之下,他多半会对你十万分地感激,十二万分地惭愧,往往也会因此受了你的感化,痛改前非的。

秘密点拔: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所以做人还需要点“难得糊涂”的精神,不要苛责别人,因为你自己也不是完美的。

21.尊重别人避讳很重要

清代的康熙皇帝,青年时励精图治,做过不少大事,到了晚年时,年纪大了,头发也花白了,牙齿已松动脱落。这本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但他人老心不服老,听到人说他“老”就不高兴,所以左右的臣子深知他的心理,特别忌讳说“老”一类的字眼,从不在皇上面前触这个霉头。康熙皇帝为了显示自己还年轻有活力,常常率领皇后、妃子们去猎苑猎取野兽,在池上钓鱼取乐。

有一次,他率领一群皇妃们去湖上垂钓,不一会儿,鱼杆一动,康熙皇帝连忙举起钓杆,只见钩上钓着一只老鳖,心中好不喜欢。谁知刚刚拉出水面,只听“扑通”一声,鳖却脱钩掉到水里跑掉了,康熙长吁短叹连叫可惜。在康熙左边身旁陪同的皇后见状连忙安慰说:“看光景这只鳖是老得没有门牙了,所以衔不住钩子了。”

这时,在一旁观看的一个年轻妃子见状忍不住大笑起来,而且笑个不止,简直直不起腰来。康熙见了不由得龙颜大怒,他认为皇后说的是言者无心,而那妃子则是笑者有意,是含沙射影,笑他没有牙齿,老而无用了。回宫之后,康熙下了一道谕旨,将那妃子打入冷宫,终身不得复出。到了这个时候,那个年轻的妃子才深深感到后悔了,她叹息着说:因为我不慎笑了一笑,却害了自己守寡一生,这都是我自己不检点带来的恶果啊。”

为什么皇后在说话时明显说到“老”字而康熙皇帝没有怪罪她,而妃子只是笑了一笑,而康熙皇帝却怪罪她呢?首先是康熙的忌讳心理,他不认老,忌讳别人说他老,这种心理实际是反映了老年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由于上了年纪,在体力和精力上都有所下降,但又不肯承认这个现实,而且也希望人们在客观上否认这个现实,故而一旦有人涉及这个话题心理上就承受不了。再是由于皇后与妃子同康熙皇帝的感情距离不同。皇后说的话,仔细推敲一下,有显义和隐义的两个意义,显义是字面上的意义,因为康熙皇帝与皇后的感情距离较近,他产生的是积极联想,所以他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知道皇后是一片好心的安慰。妃子虽然没有说话,只是笑了一笑,但她是在皇后说话的基础上笑的,她与康熙皇帝的感情距离比较远,所以让康熙皇帝产生了消极联想,其隐义是:那老鳖老掉牙衔不住钩子,就像你康熙皇帝一样老而无用,连钓起的老鳖也让它逃跑了。这下子深深地伤害了康熙的自尊心。

自然康熙因妃子笑话他而给这样的重罚暴露出封建帝王的冷酷,但如果是一个通常的人,别人这样笑话你的缺憾,你也不会高兴的。

人总是有自尊心的,总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总不希望人们一见面就提自己不愉快的事。因此人人都不愿意人家触及到自己的憾事、缺点、隐私和使自己感到难堪的事,这也是一般人所共有的心理。因此在现实的交际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别人,交谈时千万不要涉及别人所忌讳的问题,不然就会使人际关系恶化,导致交际的失误。在生活中这样的失误真是不少。一位胖顾客到服装店里买衣服,她对一件大花和横向条纹的上衣感兴趣,售货员劝道:“这种大花带横条的衣服适合瘦人穿,你这么胖,再穿上这种衣服,那不难看死了。”售货员是一片好心,但她触及顾客的忌讳,女顾客气得一句话都没说,就走了。有一位从小双臂残疾,他靠自己的努力练出用脚趾头夹笔写字作画的本领,他的画被选送到国外展出。一位记者采访他时竟唐突地问:“你是靠脚趾头成名的,那么我问你,是脚有用还是手有用?”这一问使得那个画家十分恼怒,反问:“维纳斯雕像是以断臂出名的,你说她是有胳膊美还是没胳膊美?”问得那记者瞠目结舌,采访也随之失败了。俗话说得好:“矮子面前莫说矮”,别人有生理上的缺陷,或者家庭不幸,或者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有短处,心里已经是够痛苦的了,不能再雪上加霜了。碰上这些情况都应该加以避讳,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不然伤害了别人不说,别人也不会轻易放过你的,到头来只能是两败俱伤而已。

自然,生活是复杂的,由于种种原因,有时说话还非要涉及别人忌讳的话题不可,在这种情况下,做人就要讲究语言技巧了。要尽量把话说得委婉、含蓄些,在遣词造句时,要避免那些带有直接刺激感官的字眼,这样就有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例如同是一位较胖的女顾客去布店买花布做衬衫,在选择大花图案还是几何图案上拿不定主意,女售货员根据顾客的特点,帮她选择了几何图案的花布,并且介绍说:“这种大花图案带有扩张感,适合瘦人穿,你穿不太合适。这种几何图案花布艺术大方,颜色也好,一尺才五角二分,你买七尺就够了,花钱不多做件衬衫穿,能使人显得年轻,瘦溜。”女胖顾客听了就很舒服。

秘密点拔:

做人要尽量涉及别人的避讳,懂得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尽量避免给别人带来不愉快。

22.自我解嘲,退亦是进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一次与客人谈话时,他脾气暴躁的太太忽然跑进来,大骂了苏格拉底一阵之后,又拿来一桶水往苏格拉底头上一泼,把他全身都弄湿了。苏格拉底笑了笑,对客人说:“我就知道,打雷之后,接着一定会下雨的。”本来很难堪的场面,由于苏格拉底的幽默,也就一笑了之了。

“自嘲”,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嘲讽自己。也许有人会说:“每个人都喜欢被人赞美,不喜欢被人嘲讽;所以,又有谁会自嘲呢?”殊不知,在现实生活中,适时适度地“自嘲”不但可以遮羞,反过来还会收到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效果,为自己挣得更大的面子。

在做人中,当你陷入尴尬的境地时,借助“自嘲”往往能使你从中体面地脱身。苏格拉底就是从“自嘲”中,即展示了自己的大度胸怀,又维护了自我尊严,消除了耻辱感。这就是做人的方略,以退为进。

由此可见,适时适度地“自嘲”,不失为一种良好修养,一种充满魅力的做人技巧。“自嘲”,能制造宽松和谐的交谈气氛;“自嘲”,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从而改变对你的看法;“自嘲”,有时还能更有效地维护面子,建立起新的心理平衡。

当然,“自嘲”必须适“时”适“度”,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或不分时间、场合滥用“自嘲”,或者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地“自嘲”,都是不可取的,那样的自嘲会使自己成为进退两难。

秘密点拔:

正如文中所述自嘲是一种良好修养,是一种充满魅力的做人技巧。

23.顾面子易得罪人

在中国,鲁迅是个大家,这一点很少人有意见。但对于林语堂,却纷纷扬扬了好长一阵,有些人至今还在那里大摇其头,说:“林语堂么,鲁迅早就说过啦……”其意不言自明。说这种话的人当然忘记了林语堂的几十部英文着作,忘记他曾是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更不会记得鲁迅还说过:“语堂是我的老朋友。”

鲁迅和林语堂还真是老朋友。北大早年,谁不知道周氏兄弟与“现代评论”派曾经争论得热火朝天,而林语堂就是周氏兄弟“语丝派”的一员干将,北洋军阀枪杀刘和珍、杨德群后,林语堂和鲁迅并肩战斗,一起写下了激烈的文字,向当局抗议,为此,他们都荣幸地列入当时京城50名最激进教授的“黑名单”。

林语堂受聘厦门大学做了官,没有忘记他的难兄难弟,经他介绍,鲁迅也做了厦门大学的教授。那儿的理学院院长刘树杞排挤鲁迅,使他连搬了三次家,林语堂不安得很,鲁迅却一点怨气都没有。

后来到了上海,他们之间出现了小小的摩擦。一位作家要办书店,请鲁迅、林语堂、郁达夫等人吃饭,想获得他们的支持。谁料到,桌上的鲁迅先生和林先生起了口角,鲁先生说林先生在“讥刺”他,林先生却说鲁先生是“神经过敏”,各不相让。

老朋友之间闹点小冲突本是喝稀饭一样的平常事儿,哪里知道后来的冲突大着呢!林语堂在上海创办了《论语》、《人世间》、《宇宙风》几个刊物,很受欢迎。林语堂竟成了中国的“幽默大师”,原因就在于林语堂在刊物上提倡“幽默”,主张“闲适”,好发“性灵”。这本来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哪里知道,那时候正是左翼文坛独领风骚的好时光,林语堂和他的小品就显得格格不入了。鲁迅就写了一封信给林语堂,让他放弃这些“无聊玩意”,别去钻“牛角尖”了,多翻译英美名着,因为林语堂是教会大学出身,留学德美的。林语堂回信说:翻译之事,要到他老了后再说。

鲁迅看了,勃然大怒。为什么?鲁迅当时比林语堂大十四岁,并且很推崇翻译之功。林语堂话不是讽刺他吗?好心没得好报,鲁迅从此不理林语堂。

这一件事看来有些令人感到悲哀。仔细一想,也很平常。不是有很多人说鲁迅“多疑”吗?这里面可能含有偏见,但鲁迅的敏感与率直却是很明显的。而林语堂的放荡不拘和孩子一般的“顽固”,也是积习难改。这两种个性碰在一起,久了,难免有火花出现。闹点口角不算什么,但文艺上的观念就不太好调和了。

文艺观点、观念的不同,不应该导致生活上交情断绝的后果。北大早期,据说就曾有两位先生,在课堂上一个劲地攻击对方的论说,彼此当然都知道,但下了课,两位先生在路上遇见了,都要深深地鞠躬,执礼如恭。而对于鲁迅和林语堂后来交情的断绝,人们唯有深深的遗憾。他们尽可以不接受彼此的文艺观念,但他们完全可以继续他们的友谊。庆幸的是,鲁迅批评林语堂,只限于文章和文艺观念。而几十年后,林语堂仍然视鲁迅为现代文学的大作家。

秘密点拔:

从中我们可以洞悉出做人方略,宁可小顾面子,也不在小事上前进,宁可退一步,保持朋友友谊,也不可固执已见,留下天下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