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个口号“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再下手”,以不休息为荣。多少年来报刊上一直表扬那些不休息一直干、干、干的典型,谁累死了就把他树为榜样,当时的英雄模范人物十个有八个是累死的。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才不提倡国人不休息了,而是把工作时间缩短设上了“双休日”和节日长假、小长假让人民休息。这种休假制度全国人民都遵守得很好,只有家宝总理他们不遵守这种制度。阴历年是我国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国家都要发布连续放假7天的通知,而******已经连续8年不理睬这个国家规定了。这一方面体现出******勤于政事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却表现出总理无视国家的休假制度的态度,没有在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休息权利这方面给全国人民带个好头。往严重处说,这是咱国家机器不是有序运转的一种表现,这也是咱中国人生活得不是那么从容淡定的一种体现。
我作为一个普通百姓,衷心希望自己国家的领导人能够享受法定的休假权利,法定假期内除了有突发事件外,应该和普通公务员一样享受休闲。同时,也不希望再在媒体上听到看到国家领导人不在自己家里过年的消息,希望再一个春节家宝总理能在自己家里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亲手做一个回锅肉给自己的家人享用。
经常临时改变行程,看看没准备的地方。
******在这篇文章里写道:
晚饭前,:“家宝,给你一个任务,等一会带上几个同志到城外的村子里走走,做些调查耀邦同志把我叫去研究。记住,不要和地方打招呼。”
到中央办公厅工作之前,我就听说耀邦同志下乡时,经常临时改变行程,与群众直接交流,了解基层真实情况。用他常说的话就是:“看看你们没有准备的地方。”所以,当耀邦同志给我布置这个任务时,我心里明白:他是想尽可能地多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
在这段话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些字:“记住,不要和地方打招呼。”“经常临时改变行程,与群众直接交流,了解基层真实情况。”“看看你们没有准备的地方。”
在我国,自古以来那些想了解民间真实情况的“国家领导人”都喜欢“微服私访”,一部《康熙微服私访记》演绎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现在要“微服私访”不行了,国家领导人老百姓早就从电视上熟悉了他们的面孔,一到民间,就会被认出来,“私访”就会变成“公访”,就了解不到民间的第一手情况了。所以,耀邦同志就经常“临时改变行程”,“不和地方打招呼”,专门去看“没有准备的地方”。耀邦同志这些做法,实际上就带有“私访”的性质。令家宝同志20多年后还忘不了的这次兴义夜探农户就是一次“微服私访”。
你看,2月7日傍晚他们到了兴义,晚饭前,耀邦同志就给家宝同志布置了这个任务,并嘱咐不要和地方打招呼。为什么叫******去,因为家宝当时刚调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不久,在群众中还是生面孔,不会被认出来。天黑后,******带着中央办公厅的几位同志悄悄离开招待所向郊外走去。看见不远处,影影绰绰有几处灯光,他们便深一脚浅一脚摸了过去。进村后,直接访问了几户农家,是连村里的干部也没打招呼的。这次访问农户,当地上下的领导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一次成功的突然袭击式的“私访”。晚上10点多******回来向耀邦同志汇报的农民情况绝对是第一手的不掺任何水分的真实情况。
在这篇文章中,家宝总理以他的亲身经历很好地写出了胡耀邦深入民间、体察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的工作作风。据悉,在胡耀邦任****中央主席和总书记的7年间,全国2112个县,有1600多个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继承了老一辈的作风,无论是总书记胡****还是总理******,都是深入群众的楷模。这几天青海省玉树发生大地震,********在国外压缩了外事日程,匆匆赶回国内,又马不停蹄地赶到玉树,踏着废墟慰问灾民和救灾的官兵。从南美洲来到我国西部,恐怕时差还未必倒得过来吧!******也是第一时间就赶到了玉树,在人们的搀扶下爬上爬下,穿行在残垣断壁间。看着他那斑白的双鬓,不禁令人心疼起这位老人来。我们知道,玉树地处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海拔4000米左右,突然到那地方,高原反应是免不了的。那年我随旅游团在川北一个叫川主寺的地方住了一宿,那地方海拔3900米,大家虽然都吃了抗高原反应的特效药“红景天”,可是大多数人一宿没怎么睡着,第二天都头疼、恶心、呕吐。胡****总书记和******总理都是年近古稀的人了,其情况可想而知。但我们从电视画面上看到的却是他们穿行在废墟上帐篷里的不倦的身影!
还是再回到“微服私访”这个话题上来。
不管是古代还是今天,微服私访都是被逼出来的。被谁逼的?被受访地方的官员逼的。耀邦同志“看看你们没有准备的地方”这句话中的“你们”,就是那些地方官员。这些官员一听上级要来访问,就预做了“准备”,把缺点掩饰起来,把成绩夸大起来,让上级领导看到的是一种假象。耀邦同志是很了解这种下情的,所以他要看“没有准备的地方”。注意:耀邦同志这句话里用的是第二人称“你们”,显然是面对地方官员说的,说这话时是带着怒气的,是对听他这话的人的当面斥责,表明耀邦同志对预做“准备”欺瞒上级是多么的愤怒。
遗憾的是,在耀邦同志这句话说过20多年后的今天,这种预做准备哄骗上级干扰上级了解真实情况破坏上级作出正确决策的事例还比比皆是。
更令人痛心的是,如今有的上级官员到得一个地方,只习惯听听汇报,按照为他们设计好的行程走马观花地看看为他们准备好的地方,然后在为他们设的盛宴上“好好好”地赞美一番,就带上一点“土特产”打道回府了。
还用得着我这个身在官场之外对社会现状了解甚少的人随手举出一串例子吗?
喜见国家领导人亲笔写的文学作品
******这篇文章,是一篇写得很好的散文。
文学作品按体裁分,通常可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大类,******这篇文章正是一篇散文文学作品。
散文的特点,一是形散而神不散、二是要意境深邃,抒写出作者的深切感受、三是要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拿这些标准来看******这篇文章,都是很符合的。请看文中这样一段话:
天黑后,我带着中央办公厅的几位同志悄悄离开招待所向郊外走去。那时,兴义城区只有一条叫盘江路的大路。路旁的房子比较低矮,路灯昏暗,街道冷清。我们沿着盘江路向东走了10多分钟就到了郊外。这里到处是农田,四周一片漆黑,分不清东南西北。看见不远处,影影绰绰有几处灯光,我们便深一脚浅一脚摸了过去。到近处一看,果然是个小村子。进村后,我们访问了几户农家。黑灯瞎火的夜晚,纯朴的村民们见到几个外地人感到有些意外,但当知道我们来意后,很热情地招呼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