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学老子 成事学孙子
23745900000012

第12章 处世智慧学老子(12)

见面后,石勒问他们:“王浚在幽州暴虐无道,直搞得人、鬼共愤。我现在兴兵诛杀王浚,等于是替天行道,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大家都来庆贺、谢罪,请求得到宽恕,只有你们两人不来,这又是为何?难道你们是心甘情愿和王浚同流合污、至今不知改悔吗?难道就不怕杀头吗?”

裴宪、荀绰一直行得端,走得正,并不害怕石勒的威胁。

裴宪神色坦然地说:“我家几代人都受到晋王朝的恩惠和荣耀。王浚虽然粗暴凶恶,行为不端,但他毕竟是晋王朝的封疆大臣,我们怎能怀有二心?既然明公不准备以仁义教化天下,而要用酷刑治理幽州,那么,被您杀死就是在所难免了,谢罪又有什么用呢?”

石勒听后,更加佩服二人是真君子,有气节,并非怕死保命之徒,亲自下座向他们道歉,用对待宾客的隆重礼节来招待他们。

王浚的亲信枣嵩、游统等是最早向石勒请罪、献金的人,石勒却鄙视他们的为人,下令把他们全都杀了。王浚指责枣嵩等人贪赃枉法,扰乱法令,是幽州的一害;指责游统等人对主人不忠,所以一律杀无赦。

接着,石勒又下令清查王浚及其部将、属官、亲戚的家产,发现他们每一家都有数至巨万的不义之财,惟独裴宪和荀绰二人家里,只有一百来本书和食盐、谷米各十余斛,清寒而本份。

石勒听了清查报告后,对他们二人更是钦佩,说道:“裴宪和荀绰真是名不虚传啊!这次战斗的胜利,我不喜得到了幽州,我喜在得到了裴宪和荀绰这二位廉洁、忠贞之臣啊!”

于是,石勒任命裴宪为从事中郎,苟绰为参军。

裴宪因品德高尚而闻名于世,受到人民的广泛爱戴。

[总结]

裴宪因为素有君子之名,因此先后受到王浚和石勒的赏识与重用。特别是在石勒处死王浚,大肆斩杀王浚的部属时,裴宪不讨好、不献媚,却能够免祸全身,并且受到石勒的亲自召见,再次受到重用。这就是德有君子的益处,不是常人所能及的。

于成龙廉正爱民得晋升

清代吏治是以贪酷著称的,可康熙年间,却出了两个有名的清官,其中之一,便是被康熙皇帝称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他在任上洁己爱民,秉公从政;拒贿赠,行节俭,为百姓兴利除弊,屡施德政。正是因其高尚的品行和出色的政绩,他从小小知县一直做到了封彊大吏,是为官从政者的楷模。

清代顺治十八年,于成龙由副榜贡生首任罗城知县,这是他初次居官。他到任之时,当地情形颇为戚惨:县衙没有门垣,院中长满荒草,中堂仅有三间草房,后面是三间茅屋,内宅更是破陋不堪。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于成龙叠土为案,铺草为床,然后又垒起一副土灶,办公膳宿都在这茅屋里面了。

于成龙一上任,便开始全力治理罗城,恢复地方秩序,复苏农村经济,安抚百姓。他不辞辛苦地攀山越岭走访当地父老,多次进行实地察看,倾听百姓呼声,着手制止械斗,捕捉盗贼,制定保甲,安定民生。

于成龙大力鼓励百姓耕稼农田。每年春天,他都亲自到田中察看,见到耕种的父老,便上前慰问劳苦;有时会应邀在田边树下与农夫一同吃饭,“笑语欢声如家人”。

当初,随于成龙来的几个仆人,有的因水土不服,染病而死;有的因不堪困苦,不告而别。身为县令的于成龙只得自己动手做饭洗衣,周围百姓见他如此辛劳清苦,十分过意不去,纷纷来到衙中问寒问暖,于成龙总是热情接待,没有一点官架子。

于成龙在罗城当了七年的县令,使得县境面貌大为改变,政绩非常出色。因此,他不仅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也得到了上司的器重。康熙六年,他升任四川合州知州。赴任时罗城百姓遮道呼号,追送数百里,舍不得他走。

康熙十六年(1677年),于成龙再次因政绩出色、廉洁奉公得升迁,被擢任福建按察使,主管一省之司法大权。去福建上任前,他叫人买了数百斤萝卜放在船上。

有人不解地问他,萝又不值钱,买这么多干什么?

他回答道:“沿途供馔,得赖此青黄不接的时候,以屑糠杂米野菜为粥。”做官做到如此高位,仍是如此清苦。即使有客人来了,也都要和他一同吃薄粥。

他对客人说:“我这样做,可留些余米赈济灾民,如若上下都和我一样行事,就能让更多的灾民渡过难关,存活下来。”

客人们都体谅他的一片苦心,也都很感动。

江南、江西的百姓因为于成龙奉行俭简,每天只吃青菜佐食,所以给他起了个外号“于青菜”,以示亲切和景仰。于成龙喜欢饮茶,但因茶价较贵,他不愿多破费,好省下钱来救济百姓,便以槐叶代茶。他让仆人每天从衙门后面的槐树上采几片叶子回来,用以泡茶,一年下来,把那棵树都快采秃了。

由于于成龙身体力行,使爱好奢侈艳丽的江南民俗大为改变。人们纷纷摒弃绸缎,以穿布衣为荣。一些平日鱼肉百姓的地方官,因知道于成龙经常微服私访,便收敛了很多,每遇见白发伟躯者便胆战心惊,以为是于成龙。

于成龙的高尚品行和出色政绩,惊动了康熙皇帝,对其大加褒奖,并亲自委以重任。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龙病死在两江总督的任上。这时,他做官已经做到了封彊大吏。当僚吏来到他的居室时,见这位总督大臣的遗物竟少得可怜,而且都不值钱。床头上有个旧箱子,里面只有一袭绵袍和一双旧靴子,于是忍不住唏嘘流泪。

于成龙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江宁城中的百姓们自觉地罢市,聚住集在一起吊祭痛哭,家家绘像祭奠。出殡的那一天,江宁数万名百姓,步行二十里,哭声震天,竟淹没了江涛的声音。

[总结]

于成龙在官场中步步高升,由一介小小的知县一直做到封彊大吏,其中的奥妙何在?从事例中可以看出,于成龙靠的是勤政爱民、政绩卓著。他那高尚的品行,成了官场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因此受到了康熙皇帝的褒奖,并亲自提拨。可见,有时高尚的品行,就是一张最好的通行证,能推动一个人顺利达到辉煌的顶峰。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慈爱的力量无穷

[原文]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

道有三件宝贝,掌握并保持着它们。第一件叫做慈爱……慈爱,运用它去作战就能获胜,运用它去守卫就能巩固。上天要帮助谁,就用慈爱去保卫谁。

《道德经》 第六十七章

[评析]

老子说,慈爱的力量是强大的,运用它去作战就能获胜,运用它去守卫就能巩固。慈爱,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的魔力是超出想象的。用慈爱去对一个人,这个人能够对你感激涕零,乐于为你效犬马之劳,甚至能为你不顾生死——这就是慈爱的功效了。因此说,要想赢得一个人,就用慈爱去对待他;要想驾驭一个人,同样用慈爱去对待他;要想俘获一个人,还是要用慈爱去对待他。慈爱,它无所不能,力量无穷。

[实例]

皇太极厚爱勇士得人心

河北遵化,在京城的东北,是保卫京城的重要屏障。

明朝末年,清朝皇帝皇太极率军从龙井关入口,突袭京师的第一个进攻目标就是河北遵化。

皇太极的三路大军按时抵达,遵化城被清军团团围住。

清晨,清军的攻城战役打响了。

一千多名攻城兵卒,抬着攻城木梯,背插大刀,冒着炮火,喊叫着跳下护城河,从过胸的河水里游到城墙根下。

清军中的神箭手萨木图第一个来到城墙根下,他放下云梯,抓起盾牌,举着大刀,第一个登上了刚刚竖起的云梯。转眼间,只见萨木图像只攀援而上的猿猴,几步就蹿上了城头,又像松鼠似的飞跨到城墙垛口内,举起大刀左砍右杀,冲开一条血路。

在萨木图的带领下,清兵们个个争先恐后,壮着胆子爬上云梯。不一会儿,正黄旗的千余名士卒便鱼贯而上,一面黄色的云龙旗插上了遵化城城头。

天至中午时,遵化城便落入清军之手,明军将士们死的死,降的降。

当天晚上,皇太极在城中亲自主持庆功大会。在他奖赏的名单中,第一名就是立下头功的萨木图。

当萨木图上台领赏时,身为清朝皇帝的皇太极紧紧抓住他的手,拉他到身边,亲切地说:“自天聪以来,遵化城之战,是我后金攻城战的一次重大胜利。萨木图,你为大清朝冒死攻城,第一个登上城头与明军厮杀,是全军将士的楷模,为大清朝立了大功、头功。朕现在宣布,萨木图升官三级,任职为把总,统兵1120人。赐号“巴图鱼”。同时,世袭官职,有过失终生免罪。另外,赐马5匹,骆驼3匹,蟒缎10匹。”

这位一举成名的萨木图,原本是蒙古台吉的一个奴仆,是个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几年前才随主人投奔后金,在后营里当弓箭手。但皇太极不以出身论人,只要有才能,不管什么出身,都给予重用,因此萨木图得以一步登天。

这样一来,将士们深受鼓舞,从此人人奋勇杀敌,争先恐后地拼死效力。

正是这种高明的用人方略,使皇太极手下人才济济,势力越来越大,从而为攻下明朝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总结]

皇太极用厚爱、重赏勇士的做法,极大地激励了众将士的斗志。正如有句话所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皇太极的高明策略,使得将士们人人奋勇杀敌,人人争先恐后地拼死效力。这就证明了老子所说的:“慈爱,运用它去作战就能获胜,运用它去守卫就能巩固。”

齐景公施恩稳君位

齐景公来到晋国,与晋平公饮酒,乐师师旷作陪。

席间,齐景公向师旷请教治国之道,问道:“太师将教诲寡人什么呢?”

师旷说:“君主必须施恩于民。”

齐景公来到馆舍后,又向师旷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再次问道:“太师将教诲寡人什么呢?”

师旷又说:“君主一定要施恩于民。”

齐景公出了馆舍,趁着师旷来送行之机,再次请教同样的问题。

师旷再次说:“君主一定要施恩于民。”

齐景公回到齐国处,苦苦思索,终于悟出了其中的含意。

原来,齐景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尾,一个叫夏,都很得齐国民众的心。而两个弟弟都很富有,民众们则争相依附,其势力足以和皇室相抗衡,这可是危及君主的迹象呀!想到这里,齐景公豁然开朗。师旷一再劝他要施恩于民,意在帮他同两个弟弟争夺民心。

于是,齐景公下令打开粮仓,把粮食分给饥饿的贫民;打开府库,把多余的钱财分给无依无靠的老人和孩子;把没有临幸过的宫女都嫁出去;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国家按时供应衣服和粮食。

采取这些措施后不久,民心便归于朝廷了。他的两个弟弟竞争不过他,只好逃往他国。

[总结]

坐在国君的位置上,不一定就能将宝座坐稳。拥有一个国家,不一定就能够得民心。这正是齐景公所面临的问题,两个弟弟趁机收拢民心,心存不轨。幸亏师旷给予齐景公十分重要的提醒:“君主一定要施恩于民。”齐景公于是用广施恩惠于民的办法,使得民心归顺,百姓依附,终于坐稳了国君的宝座。

唐高祖李渊重赏赐得天下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史称唐高祖。

李渊字叔德,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李渊原本是隋朝时期的军事贵族,世袭唐国公,地位尊贵而显赫。他为人豁达宽厚,颇具政治谋略,又爱结交,深得天下人的拥戴,因此遭到隋炀帝的猜忌。

为了自保,隋炀帝喜欢鹰和马,李渊就不断地把上等骏马和猎鹰送给隋炀帝,以示忠心,才稍稍减免了隋炀帝的猜忌。

由于隋炀帝的统治残暴,百姓嫉苦,致使隋朝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欲推翻隋炀帝的统治。待到实力壮大、时机成熟后,李渊和其次子李世民便举起义旗,以讨伐叛逆为名起兵,后又打出废除隋炀帝、拥立新君的旗号。

由于李渊善于收取人心,得到了大批旧贵族官僚和民众的支持,在突厥的策应下迅速占领了首都长安。

后李渊自立为帝,将国号改为唐。

李渊登上皇位后,在位九年,在其子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后,他便大权旁落,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自称太上皇。

从前,在打天下之时,李渊领兵打下了霍城,犒赏有功的将士们。他不同意军队中奴仆出身的人得不到和普通士兵同等的待遇。为此,他特意将士兵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说:“在飞箭和飞石中间冲锋陷阵,是不分出身贵贱的,那么,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就不该有所差别。从今天起,要取消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人人平等。”

李渊的话,赢得那些奴仆出身的士兵一致叫好,也因此深得人心。

李渊还赏赐霍城的官吏百姓们,并挑选了一些精壮的男子加入到军队中。士兵有要回家的,就加封他们五品散官,让他们返乡。”

有人劝告李渊,说这样封的官太多了,李渊却不以为然地说:“隋朝舍不得对人加官封赏,才失去了人心,怎能重蹈他们的复辙呢?再说,用官职来收取人心,不是比靠打仗要好吗?”

正因为赏赐有方,李渊终在雄群逐鹿的时代,扫平天下,逐一消灭割据势力,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兴盛的唐王朝。

[总结]

李渊在打天下时,非常重视对于士卒们的赏赐,不仅能够做到不论出身、有功必赏,还多封厚赏,因此赢得了天下人的心,受到人们的广泛拥戴。不分出身贵贱,按功行赏,士兵们就会奋勇直前地冲锋陷阵。多封官职,就能聚拢人心,积攒实力,使人们都乐于效忠自己。“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众人的努力之下,李唐王朝就建立起来了。

光武帝刘秀仁爱得天下

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很是精于谋略,又智勇兼备。他在争伐天下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御心之术,因而很多棘手的问题他都能轻松化解,最终战胜了所有对手,而拥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