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学老子 成事学孙子
23745900000013

第13章 处世智慧学老子(13)

建武三年(27年),刘秀亲率大军前往宜阳,欲打击赤眉军。在成功地截断了赤眉军的退路后,赤眉军的小皇帝刘盆子不禁惊惧万分,他对自己的哥哥刘恭说:“我们虽有十万大军,但早已是惊弓之鸟,无力再战。我苦思无计,恳请兄长想办法救我。”

刘恭本人颇有才智,他说:“战是没有用的,眼下保命要紧。刘秀是你我刘氏宗亲,最好的办法,就是允许我前去恳求于他,放我们十万兵众一条生路。”

刘盆子将此事和众将商议,有人忧心地说:“这个主意虽好,怕只怕刘秀不肯。如今他强我弱,不比昔日,他为了消除隐患,又怎么可能真的饶我们不死呢?与其受辱也不能免死,倒不如拼死一战。”

众将议论纷纷,意见不能统一。眼见形势危急,刘盆子急得放声大哭。

刘恭见状开口说:“为了万千将士的性命,我还是主张前去恳求刘秀开恩。倘若事不如愿,我刘恭自然会和你们誓死抗敌的。”

众人这才统一意见,同意了刘恭的说法。

刘恭前去求见刘秀,说明了归降之意。

最后,刘恭说道:“陛下能有今日的成就,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刘秀一笑说:“败军之将,有什么资格能评说朕?”

刘恭地说道:“赤眉军曾有百万之众,竟有今日之败,陛下难道不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刘秀转而说:“早就听说你有见地,朕且容你叙说一二。如果你言语不实,巧言惑人,朕定要严加治罪。”

刘恭苦笑道:“我们赤眉军残暴待民,惹得天下百姓怨恨,因而终成不了大事。而陛下仁爱谦和,善收民心,得到了天下百姓的拥戴,方有时下大功。而今,陛下已取得天下,若能再施仁义,赦免我方将士,一来可以增加陛下的美名,二来可以保陛下江山不失,变乱不生。不知陛下可曾作此设想?”

刘秀脸上不动声色,心中却为刘恭的话深深打动。

刘秀嘴上故意反驳说:“你们是无力再战,才主动请降的。倘若这只是你们的一时权宜之计,朕岂不上了你们的大当?朕实在很难相信你们的诚意。”

刘恭不辩解,只说:“莽贼(王莽)不仁,才有今天天下的大乱。他屡次使用武力和军队残害百姓,所以他很快便得到了报应。陛下英明,想必是不会重蹈他的覆辙吧。我的话已说完,请陛下裁断。”

刘秀针对此事,升帐和群臣们共同商议。刘秀将刘恭所言复述一遍,他感叹说:“天下还未大定,刘恭的话不能不听啊。我们剿灭赤眉军容易,可要恃着武力征服民心就大错特错了。百姓不服,天下就不会真正太平,这才是朕最担心的事情。”

群臣们也都同意放过赤眉军,给他们一条生路。

刘秀又召见刘恭,答应了他们的投降请求,又下令赐给他们食物,让长期饥饿不堪的十万赤眉军将士吃饱了肚子。

刘秀还安抚刘盆子一伙说:“你们虽有大罪,但也有三善:你们攻城占地,富贵之时,原来妻子没有舍弃改换,此为一善。立天子能用我们刘姓的宗室,此为二善。你的部将不杀主邀功取宠,卖主求荣,此为三善。”

刘秀的手下深恐赤眉军再起叛乱,便私下对刘秀说:“陛下仁爱待人,只需安抚住赤眉军将士就可以了。刘盆子身为敌军首领,难保不生二心,这个人不可不除啊。”

刘秀对手下人说:“行仁义,全在心诚无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朕待他不薄,他若再反,那是他自取灭亡。但朕若背信枉杀,就是朕的过失了。”

刘秀不仅不杀刘盆子,看在其是刘氏宗亲的份上,还对刘盆子赏赐丰厚,让他做了赵王的郎中。

刘秀的仁义之举果然赢得了天下之人的心,人们无不称颂刘秀的贤德,天下的混乱局面渐渐平息下来,人心归顺,天下日渐安定了。

[总结]

征伐天下,光靠武力和血惺是不可能成事的,还需要仁义与慈爱。武力可以斩杀敌人,而慈爱却用来收服人心。武力可以用来打天下,而慈爱却能帮助真正拥有天下。因为人心是不能靠武力来攻取的,只有用仁义和慈爱才能真正收服。有些时候,慈爱的力量比武力更强大,会在不费兵力的情况下,得到地盘和百姓。

第三篇 依老子之法:领导有方,上与下相得益彰

高下相盈——“上”与“下”相互促进

[原文]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

所以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随顺。

《道德经》 第二章

[评析]

处于高位的领导者,要充分地、正确地认识上级与下级间的互动关系,因为上级与下级都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没有上级,也就不存在什么下级。而没有下级的存在,也就不会有什么上级。并且,上级与下级之间,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带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真正英明的上级,会懂得正确处理上、下级间的关系,令上下级之间形成配合默契、合作良好的良性关系。

[实例]

王导随游捧司马

公元316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琅琊王的王宫里,举行了隆重的皇帝登基大典,建立了历史上的东晋王朝。

当时正值西晋王朝灭亡之际,那么,是谁在南方组成了新的皇朝?原来,是琅琊王司马睿在得知怀帝以及愍帝相继被害的消息后,在群僚的簇拥之下,登上了帝位,重组了晋王朝。由于地处东南地区,因此称之为东晋。

东晋新帝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他的父亲司马觐曾为琅琊王,父亲死后,便把王位传给了他。自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晋怀帝封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后,他一直统帅扬州江南的军事,在南方名城建康坐镇。

在西晋王朝灭亡后,他便顺势及时地重建了东晋王朝,使得晋王朝得以延续。

举行登基大典的那一天,好不热闹。典礼大臣早早命人安排好御床,准备好龙袍。只见司马睿换上朝服,文武百官簇拥着他登上宝殿,坐在御床上,接受众卿的朝贺。

司马睿看到百官匍匐朝贺,山呼万岁的情景,不禁踌躇满志,神采飞扬,万分激动。这不免勾动了他的心绪,回想起许多往事,备感今日之荣耀及富贵的来之不易。他想着想着,情不自禁地将身子向左边挪了挪,腾出半个御床,用手指着朝贺班中一位名叫王导的大臣说道:“王爱卿,请到御床上来坐,今后,寡人要与卿共享荣华富贵!”

众大臣听到这话,都惊呆了。王导于是慌忙跪在地上,拜了又拜,诚惶诚恐地说道:“臣不敢!陛下如同太阳,臣民如同万物,若太阳与万物相同,众人还怎么仰照呢?”

司马睿只好笑着点点头,说:“王爱卿过太谦让了,朕有今日,多亏了王爱卿。你真乃朕的栋梁之臣啊!”

王导究竟是何许之人,他对司马睿又有何功绩,竟让东晋这个新皇帝如此感恩戴德?原来,王导是晋王朝开国元老王览的孙子,可以说出自豪门望族。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不依仗权势,还自幼好学,素有韬略,且结交甚广,是个很有影响力的知名人物。

从前,司马睿刚刚世袭琅邪王之职时,二人即结为知心朋友。王导看到晋室八王相争,天下纷乱的局势后,便竭尽全力推举司马睿。

永嘉元年,司马睿渡江南下,到建康赴任,王导就跟随着他来到江南。在赴任之初,由于司马睿的资望不高,名声不响,缺乏影响力和号召力,到任后很久,当地的士族们,竟没有一个前来拜见他的,颇轻受冷落。

司马睿清楚,自己虽然是皇亲国戚,但如今天下纷争,群雄争锋,自己据守江东,如果没有当地的士族撑腰和支持,是很难站稳脚跟的。可他已来到江东多时,江南的豪门士族竟没人肯依附于己,自己虽然贵为王爷,却坐了很长时间的冷板凳无人理睬。

为此,司马睿很是忧虑,便向王导请教。王导提出要司马睿礼贤下土,收揽豪杰,以此来收拢人心之策。

为了司马睿,王导还亲自作陪衬,以此来抬高司马睿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名望。

每当节日时,王导就会陪着司马睿乘车出游,王导还特意安排同渡江南来的北方名流骑马随行。而且一路上,大家都对司马睿表现出毕恭毕敬的样子。王导本是北方大族,在江南地区名闻遐迩,江南士族们看到司马睿每次巡游,王导等名士都会陪同,而且相当恭敬,不禁备感惊讶,便认定司马睿一定是个不简单的王爷,不是才气横溢,便是能礼贤下士,肯定是值得敬重的。

于是,当地名士纪瞻、顾荣等江南士大夫纷纷站立道路两旁,恭恭敬敬地参拜司马睿。这时,王导及时提醒司马睿说:“顾荣、贺循是江南士大夫的领袖,若能请他们出来做官,南方的士族便没有不服的了。”

于是,司马睿便请王导陪同着,拜访了顾荣、贺循,同时请顾、贺二人出仕做官。顾、贺都欣然应允,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当司马睿请到了顾荣、贺循之后,纪瞻、卞壶、周玘、刘超等名士也都相继会集到司马睿的身边,当时人们称他们为“百六椽”。

在这些江南名士的辅佐下,司马睿很快就确立了自己在江东的地位,这就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后来,西晋王朝发生了“八王之乱”,在王导的精心辅佐和策划之下,司马睿被捧上了皇帝的宝座,建立起了东晋王朝。为此,王导成为最重要的开国功臣,王氏家族也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大家族,风光荣宠无人能及。

[总结]

王导忠心辅佐司马睿,使司马睿由“坐冷板凳”到成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功劳是巨大的。而司马睿对王导的回报也是丰厚的,不仅王导本人高官得做、成为朝中重臣,整个王氏家族的人都封官晋爵,风光无限。要是没有王导,就没有司马睿的帝王之尊。而没有司马睿,也没有王氏家族的无限风光。因此说,上级与下级间是互相促成,荣辱与共的。

刘备与诸葛亮的千古佳话

三国中的刘备,可算是善于用人的典范了,这也是他能成就大业的关键因素。

在前半生,刘备勇不如人,用关羽、张飞、赵云以辅佐,起了不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智不如人,虽也有孙乾、糜竺之辈以辅之,但起的作用却不大,因此曾长期处于穷途末路,是出了名的常败将军,虽有雄心壮大,却连立足之地都没有。

长此以往,刘备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才是创业的关键。于是他魂萦梦绕,思贤若渴,终于招来了徐庶。徐庶临走前,推荐了素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刘备费尽周折、三顾草庐请出了“万古云霄一羽毛”的诸葛亮。

诸葛亮一来,刘备便绝处逢生了,他的事业立即扭转了局面,开始变被动为主动。可见,无论事物怎样复杂,到了高才者的手里,就会变得头绪明朗,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诸葛亮看准了曹操与孙权之间的尖锐矛盾,便定下计谋助孙抗曹,却乘机占据了荆州,一下子就初步解决了刘备朝思暮想的问题——“基地”,即立足之地。仅此一事,刘备便心服了,从此他把权力全部交给诸葛亮,自己安心做一方之主。从“赤壁之战”的前夕起,约40年的时间里,他从不干扰诸葛亮的部署,对于诸葛亮所提出的意见,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听从,可以见得,信任到了极点。

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在名分上是主与臣的关系,但是在各种政治与军事的行动中,则是主为从,臣为主。这是一种很特殊的关系状态,其他各个集团,都没有这样的关系状态。

曹操重视人才,尤其对郭嘉更是十分重视。郭嘉英年早逝,曹操每每想起还会痛哭流涕,但郭嘉在世之时,曹操仍以下属视之。相比之下,刘备对诸葛亮不只是重视,而且是敬重,事之如师一般。

即使是司马迁笔下的刘邦,他对于张良、陈平、韩信也没有这样的待遇。而三国中的刘备与诸葛亮,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这种特殊关系状态。例如当年东吴孙权想用“美人计”陷害刘备,主动提出将自己的亲妹妹嫁给刘备为妻,实则想借招亲之名扣下刘备,加以陷害。

诸葛亮心知肚明,却将计就计,主张同意这门婚事,整个过程简直把刘备“指挥”得团团转。这次婚事由诸葛亮一手操持,刘备本人对这次的冒险之举,本身是感到非常害怕的。

刘备这样对诸葛亮说:“周瑜设计欲害刘备,岂可以身入危险之地?”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自有打算,鼓动刘备前去东吴娶亲。诸葛亮既不将预定的密谋告诉刘备,也不和他细细商讨,便教孙乾往江南东吴说合亲事。刘备一向深信诸葛亮的过人智谋,惯于言听计从,这时只得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出发前往东吴迎亲。

在这件事情当中,上、下级的位置,简直倒过来了。虽然明知是冒大险,但刘备仍然是“听从安排”,可见刘备依赖诸葛亮到了何等程度。这种依赖,固然表示了智谋的不足,但是假若他没有自知之明,没有知人之明,没有下士之德,是绝对做不到的。

刘备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与他那宽厚的性情不无关系。结果,东吴娶亲,虽有惊而无险,在诸葛亮的安排下,刘备娶到了孙权之妹孙尚香,还成功地带着孙尚香离开东吴,回到了自己的地盘。

而东吴则“赔了夫人又折兵”,妹妹赔给了刘备,还没能困住刘备,没有占到一点便宜。

[总结]

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那是出了名的。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心,也是出了名的。君臣二人多年来一直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着实令人羡慕。诸葛亮的忠心辅佐,成就了刘备的大业。而刘备的信任有加,则给予了诸葛亮极大的鼓舞。这种信任和忠心,在上、下级关系中并不多见,君臣二人的这种密切关系,堪称是上、下级关系的楷模了。

巴顿将军治军高明

乔冶·史密斯·巴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的杰出将领、陆军四星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