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学老子 成事学孙子
23745900000046

第46章 成事智慧学孙子(25)

自从咸丰帝驾崩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清朝廷都是由这位叶赫那拉氏当权的,当朝皇帝都等同于傀儡,实际长权的,是这位“慈禧太后”。

[总结]

由一个普通宫女变身皇帝宠爱的贵妃,最后成为当权的太后,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奥秘呢?没有精心的谋划,是绝对难以办到的。叶赫那拉氏曾经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为日后受宠打基础,又精心谋划了“圆明园”巧遇,想方设法讨皇帝的喜欢,结果成为最受宠爱的妃子,最后母以子贵,成为当权的太后。

“圣路”救了凡尔登

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德、法两国曾发生激烈的战争。

凡尔登,是位于法国北部法、德两国边界上最大的一个军事要塞。而就在德、法两国交战之际的1916年初,法军参谋总长霞飞将军面对德军的攻势,竟然错误地将4000多门大炮从凡尔登要塞的炮台撤出,这就大大地削弱了要塞凡尔登的防御力量。

1916年2月21日清晨,德军向法国要塞凡尔登发起进攻,不久就占领了要塞的核心堡垒杜奥蒙炮台,一时之间,凡尔登的形势非常危急。

法军新任保卫凡尔登的军事长官贝当将军,凭借纵深的防御体系,组织军队进行顽强抵抗。但由于当时只有一条从巴勒杜克城通向要塞的狭长公路补给线,远远解决不了后勤的补给问题。

幸好在两个星期以前,一位名叫圣·安东尼的参谋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组织了大批军民在公路两旁开辟采石场,加宽和铺砌路面,极大地保障了军需物资的运输。杜奥蒙炮台失守以后,圣·安东尼大胆改革传统的后勤补给方法,把前线分成若干个防区,分区补给,使这条公路平均每14秒钟就有一辆运送武器弹药和补给物资的卡车通过,从而保证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量军需以及士兵运送到前线。

这条不同寻常的道路,被人们称做“圣路”。

1916年10月24日,法军在凡尔登地区集中了17万部队、7万多门火炮和50架飞机,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击,成功地夺回了被德军占领8个月之久的杜奥蒙炮台,接着,又收复了整个凡尔登要塞。

法国人都说,是这条“圣路”救了法国要塞凡尔登。

[总结]

法国军事要塞凡尔登在德军的猛攻之下,处于岌岌可危的紧急状态中。幸好,参谋圣·安东尼很有先见之明地将补给线这条重要的道路进行了开辟,使得军需和士兵得以及时的运送到凡尔登。这一事先的防备工作,救了法国要塞凡尔登。

马尔维纳斯岛争夺战

1982年4月4日,在英国议会大厅中,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女首相撒切尔夫人神情庄重地走上讲台,高声说:“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我代表执政党向议会提出,对阿根廷宣战!”

英国与阿根廷之间的纠纷,是因为位于南大西洋的马尔维纳斯岛。英国方面坚持马尔维纳斯岛是英国海员发现的,就该归英国所有;而阿根廷方面则声称马尔维纳斯岛位于阿根廷大陆架内,就该属阿根廷所有。

为此,两国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谈判,却连一个字的协议也没有达成。

1982年4月,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派出一支由海、陆、空三军约四千人组成的舰队,一举攻占了马尔维纳岛,将英国的国旗抛入了大海,插上阿根廷国旗。

消息传到英国首都伦敦,英国政府坐不住了,因此,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讲话立刻获得了执政党和反对党全体议员的一致拥护。

仅仅在半个小时之后,英国“快速反应司令部”所属的几十艘大型战舰就迅速开到朴茨茅斯港集结待命,“海鹞”式战斗机和“轻剑”防空导弹等先进武器源源不断运到这里。同时,散布在四大洋的英国商船几乎一齐调转航向,驶向南大西洋,它们边航行边改装。两天后,一支拥有近百艘舰船和两万多人的特遣舰队便浩浩荡荡地驶出了朴次茅斯港,冲向马尔维纳斯岛。

阿根廷方面,总统加尔铁里是一位没有打过仗的军人,他以武力攻占马尔维纳斯岛之后,为此狂喜不已。就在阿根廷举国上下狂欢庆贺之时,总统加尔铁里的妻子却忧心忡忡地对丈夫说:“狂热的民族加上一个狂热的领袖,非坏事不可!”

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并没有从妻子的警告中清醒,他竟然天真地认为英国人不会横跨一万多公里的大西洋来远征一个小岛,所以,任何防预的措失都没有。

当英国特遣舰队渐渐逼近马尔维纳斯岛时,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只是将马尔维纳斯岛的驻军从四千人增到一万,这些军队既不做高寒岛屿作战训练,也不做抗登陆作战准备。一位将军曾建议,在马尔维纳斯岛修筑大型空军基地,否则阿根廷的飞机从本土起飞,在马尔维纳斯岛上空只能停留两分钟。

加尔铁里却轻率地说:“我们一分钟就能打个漂亮的空战!”

四月底,英国特遣舰队在航行了一万三千公里后,达到马尔维纳斯海域,切断了阿根廷本土与马尔维纳斯岛的联络。紧接着,英军以泰山压顶之势击沉了阿根廷惟一的一艘万吨级巡洋舰“贝尔格诺将军”号及“圣菲”号潜艇,攻占了马尔维纳斯岛附属岛屿南乔治亚岛。

直到这时,加尔铁才慌忙向马尔维纳斯岛增兵,但为时已晚,英国的导弹核潜艇使马尔维纳斯水域变成了一片死亡世界。

五月下旬,英军在付出四艘军舰被炸沉的代价后,攻占并守住了马尔维纳斯岛的滩头阵地。此时,阿根廷方面军心已散,几乎是不堪一击,英军则越战越勇,连连得胜。

六月十四日凌晨,英军向阿军发起总攻,仅仅用了几个小时,阿根廷军队就举起白旗投降了。从此,大英帝国的国旗高高地飘扬于马尔维纳斯岛的上空。

战争结束后,加尔铁里被迫辞去总统和陆军总司令的职务,还受到了很严重的惩罚。

[总结]

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过份轻敌,因此导致疏于防卫,给了英国以极大的可乘之机。面对汹汹而来的敌军,竟然不做好准备工作,无异于自取灭亡,除了惨败,当然没有别的结果。有时,是否做好了准备工作,就是决定胜与败的关键因素。

所措必胜——制定必胜的策略打必胜之仗

[原文]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攻。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译文]

高明的将领所打的胜仗,从面上看不出罕见的胜利,以至于没有善谋的名声,也没有勇敢的战功。所以,他打了胜仗不会犯错误。之所以不会犯错误,是因为他的战略措施是必胜的,是战胜早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

《孙子兵法》 形篇 第四

[评析]

孙子说,如果善于谋划、策略高明,那么,胜利就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了,以至于别人看不出他的高明之处。令人摸不着痕迹的策略,才是最为高明的,将胜利变成了囊中之物一般,简直是唾手可得。奥妙何在?因为事先制定了必胜的策略,所以能打必胜之仗。

[实例]

诸葛亮足不出户退强敌

三国时期,西蜀国刘备称帝不久,关羽便命丧荆州。刘备一心只想为其义弟关羽报仇,不听诸葛亮的苦谏,率领举国之兵出兵伐吴,因指挥不当,被吴军统帅火烧连营,全军覆没。

刘备虽然逃出一条性命,但连气带病,不久便死于白帝城。消息传到魏国都城,魏主曹丕得报大喜,当即就要趁蜀国国中无主之际,起兵伐蜀。

大将军司马懿为曹丕献了一个五路进兵的主意,志在不必魏主亲征而取蜀国。

边报送到蜀国都城成都,这时,后主刘禅(刘备之子阿斗)已经继皇帝位,有人报告于他,说:魏军五路大军来取西川,已有人报告了丞相,却不知什么原因,丞相得报后接连几天不出来料理事务!

后主刘禅连忙派人去宣召诸葛亮入朝,使者却接连回报说丞相染病不能出来。第二天,刘禅又派黄门侍郎董允、谏议大夫杜琼前去,结果连门都没让进。一直等了很久,门官才传丞相令:“病体稍好,明天早晨再到朝堂议事。”

二人只好叹息而回。

第三天,众官在相府前等了一整天,仍不见丞相出来。杜琼入朝上奏,请刘禅圣驾亲自前去相府。情况紧急,刘禅带众人奏禀皇太后,太后大惊道:“丞相为什么这样呢?辜负先帝的重托了!”

情急之下,太后要亲自去质问,董允劝住,让刘禅先去。

刘禅的皇驾来到相府门前,门官拜迎。刘禅下车后步行,单独进了第三道门,终于看见了诸葛亮,只见他拄着竹杖在池边看鱼。

刘禅在诸葛亮身后站了很久,才问道:“丞相好了吗?”

诸葛亮转身,见是刘禅,慌忙拜见说:“臣该万死!”

刘禅将其扶起,问及魏兵来犯之事。诸葛亮大笑,扶刘禅到内室坐下来,然后奏道:“五路兵到,臣怎会不知道!我不是看鱼,我是在想事呀!恭喜陛下,现在,四路兵已被我退了,只有孙权一路尚未退,我也有退兵的办法了。只不过还没找到合适的使臣,所以在考虑。这下,陛下还有什么可忧虑的?”

刘禅听后又惊又喜。

诸葛亮郑重地说:“先帝把陛下和国事托付于我,我哪敢有丝毫怠慢?只不过兵法贵在不测,怎能泄露给别人呢?几天来,我一直在暗中作安排。马超被羌人认为是神威天将,我已派人去让他坚守西平关,埋伏了四路奇兵,这一路就不必担忧了;我命魏延带军南下,布好疑兵计,蛮兵多疑,必定不敢进犯,因此这一路也不用忧虑了;李严和孟达有生死之交,我回成都时,已写了一封书信,作为李严的亲笔信,派人送给孟达,孟达必然就会推病不出,这一路也不用忧虑了。

“阳平关地势险峻,我命赵云坚守不出,曹真就没办法攻破,不久也会退兵,第四路也不必担忧了;我还秘密调遣关兴、张苞各领3万兵,驻扎在紧要之处,作为各路的救应,以保万全……

“我调动这些人马,都不必经过成都,所以无人能知觉。此前,曹丕的魏军曾三次侵犯过东吴,此次孙权必定不会轻易出兵,只有四路获胜,他才会出兵。现在,只需要派一位善辩的人出使东吴,陈说利害,以退东吴。只是眼下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正在思考。此事,就无需陛下费心了。”

刘禅听后说:“现在听了相父的话,如大梦初醒,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诸葛亮和刘禅一起饮了几杯酒,然后送刘禅出来。众官见刘禅面露喜色,但不知究竟,仍是疑惑不定。诸葛亮见到一人后,仰天而笑,脸上现出喜色,所见之人原是邓芝,现任户部尚书,汉朝司马邓禹的后代。诸葛亮留下邓芝,将众官散去。把邓芝请到书院中,二人谈论三分天下应对的国策。

邓芝提出:“应该和东吴联合,结为唇齿相依的关系。”诸葛亮大笑,便把出使东吴的事托付给他了。

邓芝作为西蜀国的使者,来到东吴之后,孙权命人在殿前立了一个大鼎,灌上几百斤油,烧沸等待。又选1000名身材高大的武士,手执大刀,从宫门一直排到殿前,然后再叫邓芝入见,明显用意不善。

邓芝毫无惧色,昂首而入。来到殿前,见油正在滚沸,武士凶巴巴地看着他。邓芝微微一笑,应对自如,从容说明自己是为吴国利益而来,顿时令孙权惶愧。孙权斥退了武士,请邓芝上殿、赐坐。邓芝向孙权讲明必须吴、蜀联合的益处和必要。

邓芝最后说:“如果大王认为我说得不对,我就死在大王面前,以免落个说客之名。”

说完,撩起衣服下殿,就要往鼎中跳。孙权早已被他说得心动,急忙让人拦住,然后请入后殿中,用对上宾的礼节进行招待。孙权进一步表明了和好的意思,请邓芝回去向蜀国君主介绍,并派出使臣和邓芝一起去蜀国通好。

曹丕得知吴国不但没有派兵攻打蜀国,反而和蜀国修好的消息后,顿时大怒,决定派兵伐吴。曹丕采纳了司马懿的计谋,赶造出10艘大龙船,每艘长二十多丈,可载2000人。另有战船3000多只,带领张辽、张郃、文聘、许褚、徐晃、吕虔等一批猛将,统兵30多万,魏主曹丕御驾亲征。

就在曹、吴两军在长江两岸对峙之时,曹丕得报:“赵云从阳平关出来,直奔长安而去。”

曹丕闻报大惊失色,急令退军。吴兵从后追杀,丁奉使用火攻,魏军船只全都着起火来。曹丕慌忙中弃船骑马逃跑。途中遭到丁奉截杀,将领张辽中箭,回到许都就因箭伤过重而一命呜呼了。

蜀将赵云刚出阳平关,又被诸葛亮招回了,并未真的奔长安去。但是这一出一回,却吓退了曹魏军。

诸葛亮神机妙算,不费一兵一卒便退了五路兵,还帮东吴打了大胜仗。

[总结]

诸葛亮在敌军压境的情况下,稳坐不慌,是因为心中有数,制定了必胜的策略,有把握打必胜之仗。打仗取胜,高明的谋略是必不可少的。打仗不仅是实力的比拼,也是智力的比拼。如果能够事先制定出必胜的策略,那么,比千军万马更加有价值和意义。

司马伦一箭双雕得高位

晋朝晋惠帝司马衷在位时,因司马衷智商不高,皇后贾南风得以执掌朝政,在司马衷身边安插了大量的亲信,以便控制皇帝、总揽朝政。

后来,晋惠帝立下的太子司马遹一天天长大了,且非常聪明伶俐,个性果断而刚毅。这太子是司马衷与宫女谢玫所生,不是贾皇后的亲生骨肉。在“母随子贵”的封建王朝中,贾后知道,一旦太子登基为帝,她必将大权旁落。

为消除潜在的威胁,贾后决定除去太子,于是唆使亲信捏造了太子“谋反”的罪名,在呆皇帝那里讨得一道诏书,便废掉了太子,并将他囚禁在金墉城中。太子突然被废,朝内一片哗然,群情激愤。以右卫督司马雅、常从督许超为首的一班大臣,共同商讨后下定决心,准备除掉贾后,迎回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