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品读管子管理之道
23746100000017

第17章

七法第六

[原文]

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三经既饬,君乃有国。喜无以赏,怒无以杀。喜以赏,怒以杀,怨乃起,令乃废。骤令不行,民心乃外。外之有徒,祸乃始牙。众之所忿,寡不能图。举所美必观其所终,废所恶必计其所穷。庆勉敦敬以显之,富禄有功以劝之,爵贵有名以休之,兼爱无遗,是谓君心。必先顺教,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众乃胜任。

以上摘自《管子》第三“七法第六”

[译文]

凡是君主将要处理政事之时,必须端正自身心志,不违背天时,保持公平合理。把握这三条大纲,就能够保住国家。不能因喜而行赏,不能因怒而杀害。

如果因喜而行赏,因怒而杀害,民怨就会产生,政令就会废弛。政令多次不能顺利通行,民心就会向外。有外心的人民一旦结党,祸乱就开始萌发了。群众的怨恨,不是轻易就能应付的。

做自己乐于做的事,一定要首先看到它的结局。废止自己厌恶的事,也一定要想到它的后果。奖赏敦厚的人以示表扬,赏赐有功的人以示鼓励,晋爵有名的人以示赞誉,博爱而无遗漏,这才是君主最该用心的。

[实例应用与分析]

处理政事要顾全大局

“《管子》第三”中的上文部分体现了管子对处理政事的观点,“凡是君主将要处理政事之时,必须端正自身心志,不违背天时,保持公平合理”,因为政事非同小事,关系重大,所以“不能因喜而行赏,不能因怒而杀害”。身为君主,“做自己乐于做的事,一定要首先看到它的结局;废止自己厌恶的事,也一定要想到它的后果”,在处理一切政事之时,都不能以个人喜怒为出发点,而要以大局为重。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处理政事要顾全大局”。

管子看事物的角度总是那么高,他要统治者将自己置身于该有的高度,认清自己的职责,使自己“将要处理政事之时,必须端正自身心志,不违背天时,保持公平合理”,要“不能因喜而行赏,不能因怒而杀害”,这样才能体现出官者该有的高风亮节。

是的,“做自己乐于做的事,一定要首先看到它的结局。废止自己厌恶的事,也一定要想到它的后果”,官者的思想高度一定要与职位高度同步,行事不能取决于以自身的喜恶,而要以大局为重,凡事都以大局为先,将自身的利益得失与喜怒哀乐置之度外,这才是官者的本分。

国与国之间以和平共处为重,作为国君的不能因一时性起就贸然挑衅他国。狂妄自大没有什么好下场,凡事以安定的大局为重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战国时期,齐宣王为了扩大疆土,准备攻打燕国。他对百官说:“现在诸侯争霸,没有胆量是做不成大事的,我想先攻打燕国,你们看如何?”

百官都纷纷表示赞成,只有一人忧虑地说:“没有正当的理由就去攻打它国,别国一定会反对我们。如果他们联合起来攻打我们,我们就招架不住了。何况据我所知,燕国并不容易被制服,万一我们出师不利,将会有损齐国的声威啊!”

齐宣王不以为然,他认为攻打燕国之事已筹划了很长时间,已是胜券在握,于是不顾这位大臣的劝谏,下令出兵攻打燕国,燕国没有防备,很快就丢了十几座城池。

这时,主持合纵联盟的苏秦为了制止战争,来到齐国面见齐宣王。苏秦对齐宣王先是拜了拜,然后又表示了慰问。

齐宣王差异地问道:“我打了胜仗,先生前来祝贺我,自然容易理解,可先生为什么要慰问我呢?”

苏秦说:“一个人再饿也不能吃有毒的东西,这是因为用它充饥和饿死没有什么区别。燕国虽然弱小,但燕国的国君是秦王的小女婿,齐国这样欺负燕国,秦王能不管吗?为了贪图燕国的几座城池而与秦国结下恩怨,大王就没想想后果吗?一旦燕国和秦国联合起来,齐国就危在旦夕了。”

齐宣王听后点了点头,赶忙向苏秦请教道:“我一时冲动酿下如此大祸,现在我该如何补救呢?”

苏秦说:“不胆大妄为,凶险的事就会减少许多;知错能改,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大王如果能主动归还侵占燕国的城池,燕国和秦国都会喜出望外,你们三国间就能结成联盟。”

齐宣王接受了苏秦的建议,下令将城池还给了燕国,燕国和秦国果然很高兴,给他送来了礼物以示友好。

身为国君,要做到冷静而周全地去考虑事情,很多事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此时只有把握顾全大局的原则,才不至于陷自己于被动之中。

所谓顾全大局就是时刻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该忍时则忍,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才是识时务者,才是英明的帝王。

秦汉时期,匈奴冒顿杀死了自己的父亲,登上了其父单于的宝座。不久后,邻国东胡派遣使者来索要单于生前骑的千里马。冒顿把大臣们召集起来,向他们征求对策,大臣们都说:“千里马是我们匈奴的宝马,怎么可以给他们呢!”

冒顿却摆了摆手说:“怎么可以和人家邻居一场却舍不得一匹马呢?”于是冒顿把千里马送给了东胡。

不久后,东胡又来索要一名美女,大臣们还是忿忿不平地说:“东胡得寸进尺,得到了宝马又来要美女,我们不能答应他们的要求。”

冒顿仍旧摆了摆手说:“怎么可以和人家邻居一场却舍不得一个女人呢?”于是又把自己的爱妃送给了东胡国王。

东胡以为匈奴害怕自己,更加变本加厉起来,几个月后,他们竟向西发动了侵略。匈奴和东胡之间有一片荒芜之地,无人居住,两国都在自己的边境设立了哨所,但此时,东胡想独自占有这块地。

于是,东胡国王又派出使臣对冒顿说他想拥有这个地方。冒顿又征询大臣们的意见,有人说:“这块地没有多大用处,让给他们也没多大关系。”

冒顿听后生气地说:“土地是一国之本,怎么可以随便送人呢!”他把那些主张给东胡土地的人都杀了,然后亲自率兵攻打东胡。东胡本以为冒顿一定会答应他们的请求,因此并没有任何防范,他们很快就败下阵来,东胡国王被杀,匈奴军还俘获了大批战利品。

对于东胡的无理要求,冒顿前几次都大度地忍耐了,可当敌国的行为侵犯了主权时,他果断地站了出来,这就是以大局为重的作风,今天看来,这仍不失为当政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以大局为重能体现出一个人宽大的胸怀,诸葛亮是一位以大局为重的贤相,他任用南蛮的事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诸葛亮平定了南蛮叛乱之后,一改常规,没有留下自己的一兵一卒,而是全部任用当地的一批首领处理当地事物。

很多人对此很是不解,于是纷纷问道:“丞相威震四方,南蛮全都臣服了。但是,这些南蛮的本质难改,他们今天顺从,明天就可能反叛,我们应该趁他们投降的机会,委托汉人的官吏治理这些百姓,逐渐从文化上教化他们。十年以后,南蛮就能成为蜀国的良民,这才是上策。”

诸葛亮说道:“今天我让他们自己人任官也是迫不得已啊,如果设立汉人官吏,就要留下军队,而军队留下来,这里又没有足够的粮食,这是困难之一;

南蛮刚刚经历了战乱,许多人的家人都战死了,活着的人对汉人必然怀恨在心,如果留下汉人而没有足够的军队保护他们,日久必生祸患,这是困难之二;”

当地的官吏很多都犯有杀头之罪,他们自知罪孽深重,假使设汉人官吏的话,他们一定会人人自危,很容易产生冲突,这是困难之三。现在我不留一兵一卒,如果南蛮百姓和汉人之间能够相安无事,就已经足够了。”

众人听后无不赞叹诸葛亮的深谋远虑。他这种以大局为重的胸怀也让南蛮之地的百姓感激不已。可见,考虑大局就是要考虑周全、缜密,只有设身处地为每个人着想,才能确保大事上不失策,小事上不失节。

能够顾全大局者的眼光都是长远的,他们为了国家更长远的利益宁愿放弃眼前小利的诱惑,徐达就是这样一个人。

元朝末年,朱元璋和元军之间展开了一场决战,朱元璋的军队节节胜出、胜利在握。他对元帅徐达说:“元朝气数已尽,那些残兵败将已不足惧,我只是担心顺帝还没有抓到,他会卷土重来啊。”

徐达说:“元军现在士气低落,已无还手之力,一个昏君有何俱哉。我们此时应该把精力放在清剿残存势力上,把他们彻底消灭。”

不久后,元顺帝被朱元璋的军队发现,徐达却在此时下令班师。大将常遇春对此很是不解,但迫于徐达的军令,只好服从。他一见到朱元璋就赶忙说:“徐达故意放走了顺帝,他居心叵测啊,皇上一定要审问审问他。”

徐达知道常遇春参了自己一本,本想前去向朱元璋解释,但听说朱元璋有心杀他,为以防万一,他逃到江中的船上躲了起来。

朱元璋怕徐达背叛自己,于是派人对徐达说自己赦免了他的罪,绝不计较。

徐达还是不肯出面。朱元璋为了消除他的疑虑,亲自登船去见徐达。

朱元璋对徐达说:“你放走了顺帝,虽然我已答应不治你的罪,但我想听听你的道理。”

徐达说:“现在天下已是你的囊中之物,我不抓顺帝,是为了你着想啊。你若把他捉住杀掉,那些元朝的余孽一定要为他报仇,那时,天下就难以安定了。而且一定会有人指责你心狠手辣,容不下一个亡国之君。我放走了顺帝,正是不想让这些事情发生,有什么不对的呢?”

朱元璋听后赶忙向徐达拜谢,并设宴款待了他。

徐达沉着冷静、思虑长远,而且顾全大局,这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做不到的。他的这种为大局不顾个人利益的品德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别人的信任。

皇帝是万人之尊,手握众人的生杀大权,但贤明的君主决不会乱用这种权利,以闹得全国上下人人自危。贤君都能忍别人所不能忍,以此来成就别人所不能成之事。如若不然,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且不顾大局,迟早会让局面难以收拾。

金朝时,皇帝完颜亮被杀后完颜雍上台。完颜亮在位时对完颜雍很不礼待,因此完颜雍对他充满了仇恨,虽然完颜亮死了,但他的党羽还都在朝中做官。完颜雍为了发泄内心积累已久的怨气,决定把这些人除掉。

完颜雍的一位亲信对他说:“完颜亮在位时,凶狠残暴,不知杀了多少无辜的人。在他看来,反对他的人都被他杀光了,可最后他还是被人杀死了,皇上应该引以为戒啊。”

完颜雍说:“完颜亮本性凶狠、六亲不认,他是死有余辜啊,我怎么会和他一样呢?他的那些余党个个罪孽深重,我这是铲除逆贼、替天行道啊!”

完颜雍的那位亲信又说:“皇上以前受尽了屈辱,今日报仇本属必然。但皇上毕竟不同于平民百姓,做事须考虑后果,而不能只图一时的痛快啊。现在皇上立足未稳,若大开杀戒,恐怕会叛乱四起,那些人也必然是人人自危,以死相拼,皇上还怎么治国呢?不管皇上心中有多大的怨恨,为了天下,皇上应该顾全大局,暂时压下怒气,安抚百官才是上策啊。”

完颜雍听后虽觉得这人说的有理,但还是咽不下这口恶气,决定把为首的几个大臣杀了。完颜亮的余党不知道从哪听到了风声,开始准备叛乱。他们在朝中造谣生事,闹得人人惶惶不安,一时形势变得对完颜雍十分不利。

完颜雍此时才真正清醒过来,他决定按那位亲信所说的办。他赶忙召见群臣,诚恳地对他们说:“一切过错都是完颜亮一人造成的,你们也是出于无奈啊!我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对你们也有了偏见,这是我的不对啊。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既然完颜亮已死,那么过去的事情就一笔勾销了吧!只要你们对我没有二心,我就决不把以前那些事放在心上。”

为了表示诚意,完颜雍对文武百官都保留了原职,对劣行十分突出的尚书令张浩也没有加以追究,只是对他发出了警告,还给了不小的权力。

大将白彦敬等人,曾杀死过完颜雍的手下,他们都承认了自己的罪过,完颜雍放过了他们,并亲自为他们辩解说:“先前是各为其主,只怪他们一时糊涂,眼下正是国家用人之际,我不能杀他们这样的良将。”

如此一来,文武百官都打消了顾虑,也没有人再提叛乱的事情了,国家逐渐安定了下来。

完颜雍有怨气在胸,如今有了报复的机会,差点因此酿成大祸。他听信忠言,处事冷静,不但让金国避免了一场浩劫,还使自己的政权得到了巩固,这顾全大局的重要性也充分地得到了体现。

统治者不同于常人,他们在处理政事时考虑的要比任何人都得周全,要兼顾国家、人民和统治阶级的综合利益。但不管考虑的多周全,大局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没有了大局的稳定,其它利益都无从可谈。因此,处理政事要顾全大局。

五辅第十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