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品读管子管理之道
23746100000021

第21章

上行必然下效,统治者崇尚节俭,人民自然不敢奢侈浪费,如果统治者本身就以享乐为追求而不把百姓的死活放在心上,那么等待他的必然是灭亡。

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要给各级官吏及百姓做个好的表率,或者主张勤政,或者主张节俭,或者主张清廉,总之,只有统治者做出好的表率,被统治者才会纷纷效仿。如此一来,全国上下自然就正气清风了。

法法第十六

[原文]

猛毅之君,不免于外难;懦弱之君,不免于内乱。猛毅之君者轻诛,轻诛之流,道正者不安;道正者不安,则材能之臣去亡矣。彼智者知吾情伪,为敌谋我,则外难自是至矣。故曰:猛毅之君,不免于外难。懦弱之君者重诛,重诛之过,行邪者不革;行邪者久而不革,则群臣比周;群臣比周,则蔽美扬恶;蔽美扬恶,则内乱自是起。故曰:懦弱之君,不免于内乱。

以上摘自《管子》第六“法法第十六”

[译文]

刚猛的君主容易引来外患,懦弱的君主容易导致内乱。刚猛的君主会轻易杀人,而轻易杀人的弊端,就是会使走正路的人也感到不安。一旦走正路的人都不安,那么有才能的臣下就会逃亡到国外去。流失的智者清楚我方的虚实,一旦帮助敌国谋算我们,外患就来了。所以说刚猛的君主容易引来外患。

懦弱的君主难以杀人,难以杀人的弊端,就会使走邪路的人不悔改。而一旦走邪路的人不悔改,群臣就会结党结派。群臣结党结派,就会掩盖君主的好处而宣扬君主的错误。掩盖君主的好处而宣扬君主的错误,内乱就产生了。所以说懦弱的君主容易导致内乱。

[实例应用与分析]

刚柔相济才无懈可击

“《管子》第五”中的上文部分表述了管子对统治者行使权威的力度的观点,管子对为政的研究非常透彻,他认为为政是很深奥很需要小心对待的一件事情,行使权威的时候,重不得也轻不得,“刚猛的君主容易引来外患,懦弱的君主容易导致内乱。刚猛的君主会轻易杀人,而轻易杀人的弊端,就是会使走正路的人也感到不安。懦弱的君主难以杀人,难以杀人的弊端,就会使走邪路的人不悔改”,所以说,只有把握好该有行权力度,做到恰到好处才能有好的结果。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刚柔相济才无懈可击”。

管子对统治者行使权威的论述非常深入,把人们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也进行了分析,对统治者的管理力度的轻重深浅作了最恰当不过的说明。

实际中正是如此,行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并非任何一个当权者都能够轻而易举地行使好权力,让其自身权威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行权是有讲分究的,太刚则折,太柔则曲,只有刚柔相济、恰到火侯才能够无懈可击。

大智之人做事,定是刚柔相济、绝不死板。有时,为了更长远的利益而暂时退缩、忍让,不一定是下策。周勃就很懂得这个道理。

汉高祖刘邦在起兵反秦的时候,周勃是刘邦非常信任的人,刘邦遂让他带兵出征。周勃是个粗人,没有什么文化,但作战英勇,军令如山,刘邦很赏识他。

周勃的职位越升越高,官也越做越大,自然有些人不服他,有人向刘邦上奏说:“周勃不懂诗书,打仗也只知道和敌人死拼,他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主公是不是太重用他了啊?”

刘邦回答道:“我也没有三头六臂,可我为什么是你的统帅呢?只不过是因为我会用人罢了。性情奸诈的人,就算有再大的本事,我也不会用他。这样的人,只会见风使舵,心术不正,到头来肯定是养虎为患。而周勃,虽然书读得不多,但为人忠厚,对我也是忠心耿耿,这就是我器重他的原因。”

刘邦后来做了汉王,又封周勃为候。刘邦对周勃更加信任了,总怕怠慢于他。周勃更是知恩图报,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从不叫苦,也不怕累,哪里有军情危机,他就主动请缨。

他也常常对手下的人说:“汉王对我如此的信任,又十分的厚待于我,我就希望多建战功,来报答汉王。我虽然愚笨,但知恩图报的道理我还是懂的。做人讲的是良心,能让我碰上这样的明主,我那里还能有私心呢?”

汉王刘邦去世后,周勃开始辅佐惠帝。当时吕后专权,她想立吕氏为王。吕后在征求大臣的意见时,右丞相王陵坚决反对道:“当初高祖曾杀白马立下誓言,说如果真的有一天不是刘氏的称王,天下人都要群起而讨伐他。现在太后要立吕氏为王,分明就是违背高祖的誓言!”

吕后听后非常不高兴,她又问周勃对此有什么看法,周勃说:“现在太后执政,自然这样的事还是太后作主,吕氏封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吕后听后很满意。

退朝后,王陵大怒,他指着周勃的鼻子骂道:“你这个叛徒,你随高祖那么多年,高祖如此的厚待于你,你这样做不觉得无耻吗?”

周勃答道:“我这样做也是出于无奈,与她争辩也起不了作用,以后你就会明白我的良苦用心了。”

不久后,王陵被罢了官,而周勃却得到了吕后的信任。吕后过世不久,周勃便开始起兵,并与陈平联手,消灭了吕氏弟子,救回了汉朝的江山。

周勃在形势非常不利的情况下,不做无谓的牺牲,不仅保护了自己,也为了日后起兵赢得了机会。他的进攻是无形的,但招数却绝对是致命的。

可见刘邦显然是没有看错他。而王陵的确聪明过人,可自己却做出了没有必要的牺牲,他虽有救国之心,可最终还是一事无成,在把握局势方面与周勃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对付邪恶的势力除了要有勇气外,有时更需要一点智慧。如果能用智谋让敌人自己走向灭亡,总比和他硬碰硬好得多。这就要求为君者具备刚柔相济的本领,该忍让时就忍让,该打击时就决不手软,把握住时机把敌人制服,比正面和他较劲效果要好得多。

唐代宗在位的时候,李辅国因为拥戴唐代宗有功,唐代宗给予重任,让他当上了一国的宰相。

李辅国是个宦官,他掌握了大权之后,就猖狂起来。他欺压老百姓不说,居然连皇上也不放在眼里。甚至口出狂言道:“皇上用不着操心国事,一切事情交给我办就可以了。”

朝中的忠臣上奏皇上劝谏惩治李辅国,他们说:“李辅国敢对皇上无礼,日后必将干出大逆不道的事,如果这样的小人不除,皇上也不能安心啊。”其实唐代宗早就对李辅国不满了,他觉得李辅国的势力日渐强大,制服他还是没有把握,只好先稳住他,再寻找适当的机会。

唐代宗深知不能轻举妄动,他一直把怒火压在心里,当有人指责李辅国时,他不但不理会,而且还会训斥他,说他们污蔑李辅国。

有一次,唐代宗为了让李辅国高兴,亲自建议道:“你门下的弟子也有不少了,也该有封赏了。他们一旦觉得沾了你的光,也一定会死心塌地地为你所用。”李辅国听了非常高兴,也觉得理应这样,他马上就提拔了他的心腹做了要职。同时又对唐代宗多了几分轻蔑,更加胡作非为起来。

李辅国的心腹程元振也是个野心不小的人。为了超过李辅国,他私下劝唐代宗除掉野心勃勃的李辅国,他表示一定竭尽全力为皇上办事。

一直忍受的唐代宗看到机会来了,就让程元振在李辅国那里造反。为了让他卖命于皇上,唐代宗对他封官进爵,还答应日后让他坐李辅国的位置。程元振先把李辅国的人全都收买下来,再让他们和李辅国作对。这样一来,李辅国的势力一下就消除了。唐代宗这才不再假装软弱,下令罢了他所有的职务。

唐代宗能轻而易举的除掉李辅国,他的刚柔相济之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他不忍受李辅国的无理,而与李辅国大动干戈的话,势单力薄的他不一定是李辅国的对手,说不定还会因此威胁到江山社稷的安稳。

小人难对付,作为君子,如果为了自己的“气节”非要和小人来个你死我活的话,君子一般都占不到什么便宜。因为,小人往往是躲在幕后,而君子却是站在明处;小人往往互相勾结,而君子却大都形单影只;小人为了扳倒君子可以不择手段、心狠手辣,而君子却对这些行为感到羞耻。

因此,君子和小人做斗争,不能一味地讲究气概,而更多的应注重策略,只有做事“圆滑”一些,才能在小人们对自己放松警惕的时候把他们打倒。

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才高气傲,因为他当时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出了朝廷。

苏轼在外地做官,还是忧国忧民,经常上书启奏。对朝中的新贵更是不留面子,总是坦言指责他们。朝中的新贵见苏轼不肯屈服,于是就摘取苏轼诗文中的词句,说他诽谤朝廷,要定他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