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品读管子管理之道
23746100000022

第22章

苏轼知道这个消息后,一点也不恐惧,他对家人说道:“自古忠臣蒙难,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我早就料到他们会这样做了。”家人劝他向小人低头,苏轼不禁大怒,他早就准备好了以身殉国,甚至连绝命诗都已经写好了。

苏轼的朋友听说后,赶来劝他说:“听说你要以死抗争,这样做太傻了。你是个聪明人,怎么这次却犯起了糊涂呢?”

苏轼回答道:“让我和小人同活在这个世上,我宁可选择死亡。”

他的朋友又说道:“你以为你死了就能证明你的忠心吗?你还是选择退让吧,表面上认错,这不是什么难事,但你却可以因此脱难。为了小人,你死了可就不值得了。”

苏轼进行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接受了朋友的劝说,于是他给朝廷上书认错。苏轼在上书中说自己自高自大,看不起同僚,现在幡然悔悟,一定要认真改过,希望朝廷能给他个机会。而朝中的新贵们认为他是个贪生怕死之人,都嘲笑他是个伪君子,也就没有人再加害他了。而苏轼也因此逃过了一劫,成了一代伟大的文学家。

苏轼能屈能伸,最终得以摆脱小人的纠缠,这不仅保全了自身,还能有更大的余地去和那些小人做周旋,刚柔相济的妙处表现的淋漓尽致。

懂得刚柔相济者都能在官场上应付自如、官位常保,而那些不懂变通的人虽然也大都是忠臣,最终却是落个被小人所害的悲惨下场。朱熹就是一个这方面的“愚才”。

南宋的大学者朱熹可谓才高八斗,他在朝为官的时候,千方百计和权臣韩胄作对,一有合适的机会就会讽刺他。许多人都替朱熹担心,他们纷纷苦口婆心地劝他道:“韩胄大权在握,而且又有生杀大权,你这样公开与他对立,就不怕他报复你吗?”

朱熹当时也是书生气十足,他不但对此不以为然,还夸口道:“我足智多谋,旁敲侧击,他虽然知道我在骂他,但是他也不好说出来,再说,我一不贪赃,二不犯法的,他也没有办法报复我。”

当时在朝的黄度也是个忠臣,他也劝朱熹不要做无谓的牺牲,他对朱熹说:“我其实也很恨韩胄的专权,可是想要扳倒他不是以口舌之战就能做到的。只要掌握了韩胄违法的证据,再上奏皇上,这样做岂不是更好吗?”朱熹对这些活都不放在心上,他自认为很聪明,做事还是无所顾忌。

韩胄对朱熹也十分的痛恨,就召集他的心腹商量怎么对付朱熹。韩胄的心腹说道:“朱熹是个华而不实、不行正事的人,这样的人只会炫耀自己,对大人根本构不成威胁。最让人担心的就是黄度,他外表虽然平静,在背地里却收集大人的证据,这样的人一定得除掉。”

韩胄于是暂时先放过了朱熹,全力以赴地抨击黄度,很快黄度就被赶出了朝廷。黄度被贬后,朱熹依然没有醒悟,他反而认为黄度不如他聪明,所以才会失败。他开始不再隐瞒,直接面对面的反对韩胄,他还给皇上写奏折,参劾韩胄是奸贼乱国。

朱熹写下的都是义愤之词,口口生生的说奸贼,但毫无真凭实据,这不禁让韩胄抓住了把柄,他攻击朱熹道:“朱熹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他还常常抱怨不被皇上所看中,分明是嫉妒才诬陷于我。如此狂纵的人决不可信,应该重重的惩罚他才是啊。”

宋宁宗也知道朱熹平日的表现,经韩胄这么一说就更加相信了。他最恨读书人狂傲无礼,所以一气之下就罢了朱熹的官职。

朱熹不懂“圆滑”之术,也就不能在和小人的较量中做到游刃有余。他的这种强硬,只能成为小人手中的把柄,把自己置于死地。

古代历史上,像朱熹这般“有勇无谋”的忠臣并不少,他们对朝廷一片赤诚,可就是因为做事不善于变通,最后都遭到被小人所害的下场。明朝的李三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明神宗时,在朝为官的李三才就针对当时矿税的弊端,极力地主张免收天下的矿税。他怒气冲冲地对明神宗道:“皇上您爱财,也该让天下的百姓得到温饱。皇上为了私利就去剥削百姓,这样做是不行的,对国家也有害啊。”

李三才在说话的时候一点也不客气,而且还是一脸的埋怨。这不禁把明神宗给激怒了,他随即罢了李三才的官职。

后来李三才又再次被皇上所用,好友们都劝道:“你一向都是嫉恶如仇,恨不能把所有的奸臣都铲除,但你也不能把全部的不满和抱怨都挂在脸上啊。和小人对抗可不能只凭愤怒,这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应该巧妙的行事。”

李三才听后反驳道:“我一向就是这样,和小人没有必要这样掩饰。我就是要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李三才于是仍旧天天和小人对抗,时间一久,朝中的小人都把他看成了死对头,还要联合起来一起对付他。

李三才的处境就越来越困难,他的朋友又劝他道:“我听说善于作战的人,都不会轻易将自己的表情暴露给别人,你要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你现在控制不了你的情绪,最后必然会失败。”

不久,李三才果然又被罢了官,而那些小人的官却是越做越大。

回到老家后,李三才的麻烦还没结束,朝中的奸臣小人们担心他有朝一日再被录用,于是继续污蔑他。说他偷盗皇木,营建私宅,还一口咬定他介入党争,应该严加惩治。

李三才异常愤怒,不停的写奏折为自己辩护,说这都是小人的阴谋。同时他对皇上也有了怨气,他发牢骚道:“皇上为何只听小人的谗言,不听我的解释?要是这样,皇上就对我太不公平了。”

李三才从态度上就不服软,他越是为自己争辩,朝中的小人攻击他就越猛。李三才写的奏折更是火药味十足。久而久之,皇上就不再看他的奏折了。

经小人的挑唆,明神宗下旨收回了先前对李三才的所有封赏。

李三才虽然是忠心的,但不会在进攻中保护自己,他所做的一切注定是要失败的。单凭一腔热血和敌人较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他多一些心计,少一些怒气,至少他还有成功的希望。

不要与小人讲什么仁义道德,在小人的字典里,没有仁义道德这四个字。严格地说,他们是不能称为“人”的,因此,对待小人不能用对待常人所用的方式,在小人面前,应虚虚实实、糊里糊涂,以迷惑他们。

等到时机成熟时,再联合众人一起歼之,这便是刚柔相济的具体表现。

西汉景帝时,窦婴任大将军之职,在朝廷中是百官之首。做上这样的高官,窦婴很得意,因为巴结他的人越来越多了。

朝中的大将灌夫是一介武夫,但为人耿直。他不仅不讨好自己的顶头上司,还经常在私下里说:“这些人怎么都是势利眼,太无耻了。正人君子是不会这样的。”

后来窦婴知道了这件事,他对灌夫说道:“你不喜欢我,没有关系,但你也不能挖苦我啊!”

灌夫也不回避,直接说道:“我一向都是心直口快,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就是想告诉你,不要太得意,免得乐极生悲。”

窦婴听了并没有责怪他,却好心劝他说:“你这个人就是有勇无谋,虽然刚直,但是却难当重任。你如果碰上了小人,第一个吃亏的肯定是你。我不和你计较,难道别人也会和我一样吗?”

灌夫对上司不巴结,但是对自己的下属却是毕恭毕敬的。当别人都赞赏他这一点时,他的朋友却很担忧,就对他说道:“在朝廷做官,就要懂得官道的规矩,不要去违反它。现在你顶撞你的上司,却去讨好你下属,这样你怎么还能升官呢?你这样下去必将酿成大祸。”

后来窦婴被免了官职,孝景皇后的弟弟田蚡当上了丞相。田蚡是个十足的小人,而灌夫也很看不起他。随后百官又开始巴结田蚡,灌夫却和窦婴来往密切,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窦婴为此很受感动地说道:“我有权有势时,你从来都不和我来往,你不趋炎附势,可见你有君子的品德。”

灌夫听了很是高兴,他的朋友再次警告他:“你的言行不符合官场之道,做法很不明智。你故意疏远丞相,你的品行虽然是君子所为,但那些小人会放过你吗?你是该反省一下自己了。”

田蚡蛮横骄纵,早就对灌夫看不过去了,他时时刻刻都想找机会整治他。

有一天在酒宴上,灌夫与田蚡发生争执,田蚡借此机会把他关进大牢里。窦婴为了救出灌夫,反被田蚡污蔑。结果他与灌夫一起遇害了。

当人们为灌夫和窦婴被人陷害悲伤的同时,田蚡却以大胜而收场。灌夫和窦婴的死可以说是死在有勇无谋上,倘若他们机智一些,结局也就会不同了。

刚柔相济是一门大学问,一种大智慧,一个好计谋。它能蒙蔽小人的眼睛,它能博取昏君的信任,它能保全自己还能扳倒邪恶的势力、推翻昏君的统治。总之,刚柔相济才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