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缺失的心理课
23748600000032

第32章 社交课——莫愁前路无知己(2)

这一点,在拥挤的公共汽车或者地铁上可以明显看出来。即使车厢再拥挤,即使素不相识的人身体贴在一起,人们也绝对不会允许陌生人贴近自己的脸,尤其是眼睛和嘴唇。即使是不太注重私人空间的东方人,也存在一个微妙的社交距离,不会允许其他人轻易破坏。

按照心理学家的分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般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亲密距离是人际交往中最小的距离,大约在15厘米以内,所谓的“亲密无间”,大概就在这个范围内。

亲密距离一般适合夫妻或者恋人之间,双方可以肌肤相亲、耳鬓厮磨,体现出亲密友好的关系;如果是同性之间的好友,彼此十分熟识,也可以如此不拘小节。但是,如果是不够熟悉的人,尤其是关系不够亲密的异性闯入了亲密距离的范围,不仅会表现得很不礼貌,甚至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研究表明个人距离的范围在46~76厘米之间,这是比较适合朋友或者熟人的空间。和亲密距离一样,个人距离也属于并不是那么正式的社交场合。而会议、工作场所或者社交聚会,就需要保持在社交距离范围内。

社交距离一般在1.2~2.1米之间。如日常生活所见的那样,接待客户的单人沙发之间需要放置增加距离的茶几;经理办公室的来访者座椅都放在离办公桌一段距离的地方;论文答辩时,学生和老师之间要相隔一张桌子,或者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些都属于社交距离,一方面表现出人际交往的正式感,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不适。

公众距离则比较适合演讲之类不需要彼此之间进行沟通的场合。

演讲者只需要站在一个门户开放的空间内,向公众传达有效的信息即可。演讲者并不需要和某一个具体的个人进行沟通,因此社交距离可以保持在3.7~7.6米。

当然,这种社交距离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人与人交往时,还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交往距离都是不同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自我”的理解。比如,美国人眼中的“自我”包括身体、衣服以及身体周围几十厘米的空间范围,因此美国人非常强调个人隐私;对于阿拉伯人来说,他们的“自我”就是内在的灵魂,身体、衣物之类都是身外之物。因此,阿拉伯人常常表现得过分热情,屡屡侵犯美国人的“私人空间”。

对于克制、拘谨的英国人来说,在交往中保持适当的距离,已经成为了一种近乎刻板的表现。早在19世纪,曾经有一位英国绅士到北非探险。经过了多日飞沙走石的沙漠生活,他终于在开罗附近看见了两个人骑着骆驼迎面走来。按理来说,多日不见人的旅行者应该为此欣喜若狂,没想到,这个英国人却从原本松弛、舒适的状态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他在想:一会儿见面的时候,要不要打声招呼?打完招呼要说些什么呢?结果,当骆驼走近时,他发现对方也是英国人。

于是互相之间挥了挥手,没有交谈一句,就擦肩过去了。

作为半西化的香港人,则对社交距离比较敏感,尤其是和陌生人的身体接触,很容易引起不快。对此,香港的少女表现得尤为激烈。

因为,香港的妈妈从小就教育女儿,如果有人触碰,不管是谁,只要不喜欢,就可以大声喊非礼。于是,在幼儿园里,就可以看见女孩子一边和男生抢玩具,嘴里一边喊着非礼的奇特场面。

东方人向来对于“隐私”的概念比较模糊,于是,无论在电梯上、公交车上还是火车上,都能看到各种素不相识的人挤在一起。一些无意识的亲近也常常给人带来不适之感,只不过,人们往往碍于情面,不会像西方人那样直接将内心的感觉说出来。

方明在一家外贸公司上班,主要的客户都来自欧洲,因此,他经常在国内和国外之间穿梭,对于不同文化下的社交距离也有自己的亲身感受。

“在欧洲的公共场合,人与人之间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使是排队买票或者等公交车,前后的两个人也会相差二三十厘米。”方明说:“如果在国内的话,摩肩接踵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方明说,最令他感到不舒服的就是,人们常常没有社交距离的概念,缺乏一种交往中的自觉。

有一次,他到超市买东西,结果零钱不够,他就选择了刷卡结账。可是,排在后面的人就看着他输密码,甚至还扫了一眼他的签名。

虽然他知道对方可能是无意的,这种行为还是让他感觉很没有安全感。

另外,有一天他到学校门口接孩子放学,结果儿子一个朋友的爸爸正好也在,于是两人就寒暄了一下。对方非常热情,拍着他的肩膀和他聊天,由于距离太近,他的唾沫都溅到了方明脸上。方明一直向后退,对方却步步紧逼。方明实在没有办法,最后谎称还有事,匆忙离去。

实际上,无论多么亲密的关系,每个人都会为自己保留那么一点私人领域。在交往中保持适当的距离,既是一种良好修养的表现,也是对人最起码的尊重。

心理学上有一个“刺猬效应”,说的是两只刺猬保持适当的距离,就可以互相取暖,同时保证不会伤到彼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许也可以用到这个原则。在亲密相处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不仅能够为彼此保留适当的心理空间,也会让交往的过程更加愉悦。

远离鲍鱼之肆——认真挑选伙伴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算命先生,算卦非常灵验。凡是被他算过命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他的。后来,楚庄公知道了此人,对他的算命本领非常好奇,于是派人请他到宫中,问他到底用了何种妙法。

算命先生毫不保留地说:“实际上,我并不是观察他本人,而是先仔细研究他的朋友。”楚庄公不明所以,问道:“其中有什么道理吗?”

算命先生接着说:“一个普通人,如果他身边的朋友品行端正、个性积极,他日后也必定有所成就;一个做官的人,如果他身边的朋友胸怀坦荡,不卑不亢,他也定会前途似锦;一个国家的帝王,如果他身边的臣子都忠心耿耿、直言进谏,帝王必定会贤德开明,将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按照这个规律,所以我从来没有出过差错。”楚庄公听后连连称是。

《说苑·杂言》记载:“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和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就会像进入摆满兰花的房间里,时间长了,自己本身也会充满香气;如果和品质卑劣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了卖鱼的市场,时间长了,连自己都变臭了。

这个比喻不禁让人想起最常见的一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纷繁而复杂,随时可能遇到品行善良、真诚相待的人,也随时可能遇到品质低劣、满嘴谎言的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身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品行,所以说,认真挑选身边的伙伴、朋友,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事。

《菜根谭》中说:“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种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矣。”意思是说,教导子弟,要像养育一个女孩那样谨慎才行,最重要的就是严格约束他们的出入和谨慎挑选交往的朋友。一旦和行为不端的人结成朋友,就像是良田之中种下了坏种子,一辈子也不会成才了。

可见,摒弃身边人的恶劣影响是人成长中严苛的一步。《三字经》中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可见,人并非是天生的品质恶劣,都是后天的环境影响,包括后天长期形成的习惯,可以让一个原本善良的人变成歹人。

因此,很多妈妈都会在孩子念小学的时候叮嘱说:“不要和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在一起玩,不要和喜欢说谎的孩子做朋友。”从孩子从小的朋友中可以预见孩子的未来,自然,妈妈会要求孩子认真挑选身边的朋友,以免偏离了正确的成长方向。

欧阳修是北宋着名的文学家。他在颍州当长官的时候,手下有一个名叫吕公着的年轻人。有一次,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路过颍州,便到他家中拜访,欧阳修邀请吕公着一同待客。席间,范仲淹对吕公着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你应该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此后,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着的写作技巧提高得很快,最后官至宰相,与司马光一同辅政。

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近朱者赤”的道理。一个人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在于自身的努力,同时也在身边人的影响。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受暗示性”特别强,缺乏自己的主见,就会轻易地被他人影响,即使每天待在品德高尚的人身边,也可能学到其人身上的臭毛病,而不是好品质。

在班级里,童童的小伙伴得了皮肤病。许多家长都告诉孩子,不要和他玩了,会被传染的。和其他人不同,童童依旧每天和他一起上学、放学,一起玩耍,一起嬉戏。一个好心的邻居提醒童童说:“不要和他在一起玩了,否则的话,你也会被传染的。”童童说:“如果我是健康的,我就不怕被他传染;如果我是好人,我就不怕别人把我教坏。”一个月后,生病的小伙伴顺利康复了,童童也没有被传染上。

每个人都想要做贤人,但是做贤人并非远离小人,抛却邪恶那么简单。坚持自身的品质也是其中重要一环。与其担心被糟糕的德行、无知的头脑影响,不如将自己的品行提高,用高尚的品质去影响别人。

远离鲍鱼之肆固然重要,保持内心的清醒更是其中的关键。

大肚能容——包容朋友的过错

从前,有一个富翁,当他年事已高的时候,他想要将自己的财富留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可是,三个儿子品格都很优秀,一时间让他难以选择。后来,富翁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三个儿子同时出门游历,一年之后再回来,三个人中谁做过的事情最高尚,谁就会得到他毕生积累的财富。

转眼之间,一年过去了,出门远游的三个儿子也回到了家中。富翁将三个儿子召集到跟前,要求他们分别讲述游历中做过的最高尚的事。大儿子信心满满地说:“在旅途中,我遇到了一个陌生人。他非常信任我,还将他的金币交给我保管。可惜,后来他意外去世了。为了物归原主,我千方百计地找到了他的妻儿,将金币原封不动地交还给了他们。”

二儿子也不甘示弱,他说:“在旅途中,我路过了一个非常贫穷的村落。村落里有一个可怜的孩子,靠每天在河边乞讨为生。一天,他不小心掉进了身后的河里,我跳进河里救了他,还给他留下了一大笔钱。”

两个哥哥说得都非常好,轮到三儿子时,三儿子犹豫地说:“我的旅途很平常,我也没有像两位哥哥那样做出什么高尚的行为。不过,我遇见了一个人,那个人一直想要我身上的钱袋,于是千方百计地想要害死我,好几次,我都差点死在他手上。我对他恨之入骨,恨不得亲手杀了他。

“有一天,我路过悬崖边,他正好在悬崖上睡觉。当时我只要踹他一脚,他就会立刻摔下悬崖,一命呜呼了。可是,我觉得那么做太卑鄙了,于是打算离开。后来,我又担心他睡熟了,一翻身就掉下悬崖,于是我回头叫醒了他,然后继续赶路。”

听完三个儿子的讲述,富翁说:“诚实、见义勇为的确是高尚的品质,但是,能够放弃报仇的机会,反而帮助自己的仇人,这种宽容之心才是最大的高尚。”于是,富翁将他的所有财富都给了第三个儿子。

如果说,人生就像一出舞台剧的话,那么我们就是舞台上的各种角色。由于角色之间的冲突,难免让人与人之间出现摩擦。比如亲友不睦,邻里不和,同事之间发生误会等。即使是亲密的好友,也难免会发生争执,引发冲突,甚至产生憎恨的情绪。

睚眦必报的人通常采用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方式,结果往往两败俱伤,一段珍贵的友谊就此终结。在这个时候,最明智的选择莫过于包容和原谅。即使按照社会交往的经济法则来看,包容和原谅也是最省时间、最省力气,把感情伤害降到最小的把方法。

况且,只要是感恩之人,都会记得朋友的大度和宽容,人事多变,谁都可能有遭遇风浪的时候。宽容别人的那一刹那,也可能为自己播下了一粒获救的种子。一旦遇到危难时刻,曾经得到宽恕的朋友必然会感恩回报,于水火之中解救我们。

春秋时期,楚庄王平息了叛乱之后,设宴招待有功的群臣将士。

一时间,宫殿里热火朝天,所有人都开怀畅饮,把酒言欢。此时,楚庄王兴致极佳,便召来了他最宠幸的许姬,让她一边为将士斟酒,一边在宫殿里跳舞助兴。

大家兴致正酣的时候,忽然一阵风将宫殿里的蜡烛吹灭了。在黑暗中,一位喝醉的将士乘机拉扯许姬的衣服,想要轻薄她,结果被许姬拔掉了帽缨。许姬跑到大王面前说:“大王,有人趁着夜黑想要调戏我,不过,我已经拔掉了他的帽缨,大王只需要吩咐掌灯,看谁没有帽缨,就可以抓出来定罪了。”

楚庄王听后,沉吟了一会儿,对许姬说:“堂下的众将士都是带兵打仗的粗人,难免会酒后失礼,不应该轻易责罚。况且,他们都是为了国家敢于舍弃生命的人啊!”说完,楚庄王对堂下喊道:“今天诸位得胜归还,大家喝酒一定要尽兴,我建议,为尽余欢,大家都把帽缨拔掉吧。”众将士搞不明白原因,不过还是乖乖拔掉了帽缨。当蜡烛重新点起,宫殿里又恢复了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