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控制力
23749100000014

第14章 求人常常有,甘心办事有妙招(1)

求人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是件不容易的事,如何把这件麻烦事变得易如反掌呢?何不运用“留面子”效应,为了得到一个碗,不妨先要一口锅!另外,切忌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结果哪个菩萨都不肯出手相助,那可就糟糕了!

第一节 求助之前多恭维,死要面子答应你

恭维与赞美在人际交往中是最富有魅力的甜蜜语言,也是求人办事的一种有效手段。

那些不善于恭维的人,古往今来,或许有人佩服他们的风骨,也有很多人骂他们腐朽、固执,不知变通;他们这类人在为人处世上必然是屡屡失利,人生经历也是坎坷万分。所以,想要在社会上左右逢源、广结善缘、求人办事,恭维和赞美是必须要学会的。

恭维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如“赞美”、“赞扬”、“赞许”、“称颂”等,这些是属于上品;下品自然是“讨好”、“奉承”、“邀宠”、“拍马屁”,这些统统带有贬义。

人们的内心都是喜欢听赞美话的,即使对方赞美得有些过,内心也会沾沾自喜,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有这样一则故事,大家不妨看一下:

清朝时,有个京城的官吏得到上谕,要调到外地去上任,他在临行前与恩师辞别。

恩师对他嘱咐道:“做官在哪里都不容易,如今,你要去外地赴任,当更加小心谨慎才是。”

官吏微微一笑,回道:“恩师,不必挂怀,人皆喜好话。如今,我已备下100顶高帽子,见人送一顶,麻烦是不会有的。”

恩师听到他这样说,有些生气,训斥道:“人当正直,岂能如此做呢?这不是君子所为。”

官吏赔笑道:“恩师息怒,像您这样不喜戴高帽的人,世上能有几人?我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恩师听完官吏的话后,得意地点头称是。

待官吏走出恩师家,在外面等待的朋友忙上前,官吏便对他说道:“我准备的100顶高帽子,如今只剩99顶了!”

这则故事虽是一个笑话,但里面的道理却很深:没有谁不喜欢听恭维的话,即使如故事中正直的恩师亦未能免俗。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人都有获得尊重的需要,或者是对权势、力量、信任的需要,或者是对地位、权力、受人尊重的追求,而赞美或恭维便能让人的这一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一个人在自己的价值得到肯定后,必然会高兴万分;此时,你再提出自己的要求,对方自然会很爽快地应承下来。很多心理学家都证实:人一旦在心理上对你感觉亲切起来,也就意味着对你的意见开始接受,态度自然会开始转变。因此,想要求得别人的帮助,真诚的恭维和赞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实,恭维和赞美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大的有效方式。如对上司的适当恭维,能让上司对你更加赏识或重用;对同事的赞美,不仅能够拉近感情,还能紧密合作;对于下属的赞美,也能够让他们对你更加忠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对爱人的赞美,则会让夫妻生活更加甜蜜与温馨;对朋友的赞美,能够得到更加真挚的友谊;对于你所求之人的赞美,不仅让他心满意足,也能愉快地接受你的请求,从而达到你的目的。

我们在求人办事时,赞美和恭维一定要发自内心,只有情真意切,才能富有感染力;如果你是虚情假意,就显得有些讽刺和挖苦人家了。要找准所求之人的心理薄弱点,恰当地赞美他,不一定非要有拍马屁的本事,但一定要有说好听话的才能。假如碰到所求之人的儿女在身边,你可以夸他的女儿如何的漂亮,她即使不漂亮,你也要发现她的可爱之处,再加以赞美;如果所求之人是位清心寡欲的艺术家,你就得聊他最得意的作品或相关的一些知识。

一定要把握好对方的脾气和爱好,要揣其所思、投其所好,只有让对方的心情愉悦了,才会对你所求的事欣然允诺。这样,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赞美和恭维也是一门说话艺术。从下面的这则故事中我们或许可以有所领悟:

战国时期,韩国修筑新城的城墙,限期15天完成。大臣段乔负责管理、督促此事。

其中,有一个县因故拖延了两天,段乔便逮捕了这个县的官员,将其投入狱中。这位官员的儿子欲设法解救其父,便找到管理这段疆界的大臣子高,对于他的请求,子高也答应了。

一天,子高见到了段乔,并未提起放人的事,而是与段乔登上城楼,左右张望,赞叹道:“这城墙真是宏伟大气,可是了不得的大工程。这样的大工程竟然未处罚一人,真是让人敬佩啊!不过,我听说大人将一个县的官员叫来审查,我觉得大可不必。如今,工程已竣工,偶尔出现小瑕疵,也是在所难免的,何必让这一点小事儿影响到您的功劳呢。”

段乔得到子高极高的评价后,心中甚是高兴,再听到子高的这一番见解,也觉得在理,便把那个官员放了。

看完这则故事,我们明白:这个官员之所以被放,主要原因就是子高的那一番赞美之词。他先给予段乔真诚的赞扬,随后便就事论事地逐步为他分析,最终让他高兴地放人。可见,人的内心都存在着顺从心理和斥异心理,合自己心意的意见就能够爽快接受,不合心意的意见则很难接受。所以,我们在求人办事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如果所求者是“犟驴型”的,你绝不可先说出你的真实目的,否则那头“犟驴”会大发脾气,让你陷入难堪的境地;必须隐藏好你的真实目的,让对方不知不觉间为你出力(如上文那个小故事)。

所以,在求助之前一定要恭维对方的某一方面,而那一方面正好能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在对方产生优越感时,可以用一些谦虚的语言打探,也可以用一些带有刺激性的语言,激起对方的虚荣心。这样,就能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第二节 求的人越多,能帮的人反而越少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特殊案例:

一个名叫朱诺比白的白人女子,在夜晚回家的路上遇见了一个凶徒。当时,她绝望地向四周狂呼救命。附近的住户也都纷纷亮起了灯,凶徒见状,拔腿就跑。

可是在十分钟后,凶徒又返回来接着作案,但看到灯光越来越多,窗户边看着的人也越来越多,凶徒再次被吓跑了。

朱诺比白以为这次凶徒是彻底走了,自己应该是平安无事了。可是,当她上楼梯时,那个凶徒又出现在她的面前,将她残忍地杀害了。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她被杀的过程中,她不断地高声呼救,竟没引来一位帮助者,而她周围的住户有38位站在窗前目睹了她被杀的过程,竟没有一个人为她打电话报警。

这宗命案引起了整个美国社会的轰动,很多心理学家对这种见死不救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责任分散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就是指对于某项任务或某件事,假如是要求一个人来完成,则他的回应是积极的,并能够有效地完成;但如果是要求多个人来完成一项任务时,人们的责任感就会被分散,个人的责任感就弱小得多,一旦出现困难,就会停滞不前,期望其他人来解决。

这与求人办事是同样的道理,你向更多的人请求帮忙,这些人就会互相推卸责任,事情当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了。其实,在你求助的时候,大可以直接对一个人提出请求,这样做的成功率将会大得多。

大家在做事情时,都懂得一步一个脚印儿,一心一意地去做,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最好不要三心二意、左右摇摆,更不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在求人办事上也是如此,既然你已经向一个人求助了,就不要再向另一个人求助。须知人越多事情越难办,谁也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求的人越多,事情反而越办不成,还会把你所要办的事情搞砸。

如今,这个社会受到了各种文化的冲击、交融,使得人们的观念充满了矛盾和迷惑,所以在做事情时,一定要多加小心。在求人办事时,最好不要脚踏多只船,如果你求了这个,再求那个,求来求去,事情办不成不说,这对你所委托的人也是一种不信任的行为。所以,在你求人办事的时候,一定要认准了人,做到一求一成,就可以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你向一个人求助时,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他的责任,如果他没有帮到你,心理上就会产生内疚感或罪恶感,这种心理代价是很高昂的,所以这样一来,你会很容易得到他的帮助。

给大家讲一个农村汉子娶媳妇儿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在婚姻上还是很保守的,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程强爱上了邻村的一个女孩,而那个女孩对他也非常有好感。程强很着急想要与女孩结婚,于是对家里人说了这件事情。

程强的父亲就托一个媒婆去那女孩家提亲,就算多点礼钱也是可以的。他的父母多次给媒婆送礼品,希望办成此事,而媒婆也是连连点头,保证完成任务。可是一个月过去了,那女孩家依然没有答应。这让程强的父母很着急,而程强更加着急。程强心中憋闷得厉害,就对同村的一个同龄人说了此事,对方一口允诺,要给他帮忙。

当时的农村,男女结婚是很少看重感情的,更看重的是礼金的多与少。两个月过去了,媒婆对程强家说:“恭喜了,等着娶媳妇儿吧!”这可把程强家人高兴坏了,赶紧去给女方家送礼钱,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对方竟然反悔了,不同意这门亲事,反而同意了另外一家。只因对方能比程强家出更多的礼金,不管程强家怎样恳求,对方就是不同意这门亲事,程强只能看着自己心爱的人成为别人的媳妇儿了,心中自然懊恼不已。

终于有一天,程强对一个朋友说起了这事,才知道自己心爱的人成为别人家妻子的原因。原来,是他自己葬送了这段姻缘,那个曾承诺要给他帮忙的同村青年,把程强求婚的事情告诉了他的一个情敌——另外一个喜欢那个女孩的青年,结果对方横刀夺爱。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自己在求人办事时,尽量不要对第三者说起,这样就能避免别人掺和进来搅局。所以,要时刻注意看牢自己的嘴巴。

自己的事情,不管好事、坏事,最好不要随便张扬,或许你觉得没事儿,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别人知道后起了其他心思,最后你的事情办不成,看到别人摘走了自己将要得到的成果,这是无比郁闷的。

还有,在求人办事的时候,既然你认定一个人,就不要怀疑他的办事能力,相信他,期待他。

雨、芳和凌三个是好朋友,毕业后分属不同的工作领域。雨在一家外贸公司当一名业务经理;芳在政府机关工作,是一名秘书;而凌则是自己经营一家服装店。

最近,雨碰到了一些难事,她的很多业务在其他方面都很顺利,可是在政府这方面却处处碰壁,这让雨一度心情烦闷,还必须将这些业务完成,要不然对她的职位升降有很大的影响。虽说是这样,雨也没放弃,一再地坚持。关于政府这方面,雨想起了芳,就立马与芳取得了联系,芳迟疑了一会儿,最终还是答应了雨的请求。

时间一天天过去,雨的业务越来越多,领导时常催促她。有一天,雨和芳一起吃饭,雨对芳说:“知道吗?这件事只有我们知道,凌还不知道。因为我相信你,这件事是难办,也只有你能帮我。”

芳点了点头,记住了雨的那句“因为我相信你”。由于雨的信任,芳感觉充满了力量。所以,芳决定一定要帮雨做成这件事。

终于,在一个星期后,芳帮雨把事情办好了。雨兴奋地抱着芳说:“你一定可以的,我就知道你一定可以的。”两个人都开心地笑了。

我们在求一个人帮忙做事时,既然向他恳求了,就要相信他,这也是对自己的肯定。只要你对他人抱着一颗真诚信任的心,对方也会欣然接受你所委托的事,在你的信任下尽全力完成你的嘱托,这样你的事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所以,在求人办事的时候,千万不要同时向多个人求助,那样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也是对朋友不信任的一种表现;只要你认定了一个人,相信他能够帮助你完成这件事,对你的信任他同样会牢记在心,同时他也会将这件事负责到底。

第三节 欲满足小要求,不妨先提大要求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事情:

例一:

老婆说:“老公,你说咱都放假了,不如我们去欧洲十日游吧,你说好不好嘛?你说我们是去法国呢,还是瑞士?要不干脆去意大利吧,看看教皇,嘿嘿!”

老公听到老婆的话,一脑门的汗水,手里的报纸也掉在地上,心想这得花多少钱啊!

老婆看到老公惊骇的样子,内心暗暗窃喜,趁机说道:“哼,看你一副不乐意的样子,又心疼钱了吧。算了,你太小气了,既然欧洲十日游没了,你给我买条裙子吧,不多,八百块而已。”

老公看到老婆似乎真的生气了,自己的形象算是彻底倒了,忙赔笑说:“好说,好说,才八百块,明天咱就买。”

老婆高高兴兴去做饭了,留下一脸无奈的老公坐在沙发上。

例二:

“嗨,哥们儿,兄弟最近手头紧,借我一千块钱怎么样?”小王对着他的好友小宇说。

小宇似乎被吓到了,张了张嘴,最后说:“借那么多钱做什么,我最近也有很多用钱的地方,实在没多余的钱借给你。”

小王接着说:“算了,看你一脸为难的样子,五百怎样,就五百,不许说不给啊,要不就不算是兄弟了。”

小宇只好答应了,小王拿着五百块开开心心地走了。

以上的两个例子,就是成功地运用了“留面子效应”的原理,“留面子效应”与“登门槛效应”原理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