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控制力
23749100000026

第26章 轻松玩转职场,从容面对一切(1)

要想与同事相处融洽,就不能“亲密无间”,适当地保持距离才能增加心理上的舒适感;不要急着出风头,功劳归上司,实惠才能落到自己头上;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一定是胡萝卜加大棒,软硬兼施,恩威并重。

第一节 初涉职场,贵在积攒

林佳曾在美国某名牌大学就读。毕业回国后,很顺利地应聘到一家知名的企业里工作。

在未参加工作前,林佳曾设想,自己有这么深厚的教育背景,读大学期间也在外做过兼职,得到过很多老板的赏识。如今到了这家公司,一定也可以受到公司重用的,于是,便怀着雄心壮志到新公司上班。

半年过去了,现实的工作并没有林佳当初想象得那样美好,反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总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这让林佳有些气馁。

时间一长,林佳内心的不满慢慢积攒,在同事面前常常抱怨公司对她这样有才能的人不公平,她的创意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总让她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

林佳的这些抱怨渐渐地传到公司领导的耳朵里,公司领导对林佳的表现越来越不满,几个月后,林佳被辞退了。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类似林佳这样的职场新人。刚刚走出校园的他们,对自己或社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满怀壮志的他们总认为自己一开始工作就能得到老板的器重,很难忍受工作中的“平淡”和“平庸”。也有很多年轻人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就能够得到非常丰厚的报酬。

殊不知,他们刚刚参加工作,缺少很多必要的工作经验,是无法立刻得到重用的,薪水也不可能很高,于是,他们对自己从事的“平庸”的工作自然产生了很多的抱怨。在工作中,他们没有了信心,更加没有热情,总是应付了事,能少做便少做,能躲避就躲避,完全一副敷衍塞责的态度。只想拿到自己的工资即可,完全意识不到是否会失去很多发展机会。

自然界的蘑菇,幼年期生长在阴暗的角落,很难得到阳光的照射,也没有任何养料,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只有等它们长高长大了,才能获得人们的关注,此时的它们就能够得到阳光了。

根据这一现象,人们提出一种“蘑菇定律”,以此来形容那些刚参加工作的新人,他们也总是置身于职场中的角落,不被同事们所重视,有时还要忍受无端的批评或指责,更加得不到公司领导的欣赏和提拔,恰恰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职场新人在工作中首先要学会的是低调处世,慢慢积攒力量。

其实,刚参加工作的新人,要甘于过几个月的“蘑菇期”,这样不仅能更快地熟悉工作,还能够对各色人等或事物有更深的了解,为自己的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孟子曾云:“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可见吃苦并非坏事,反而锻炼人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一个想要成功的人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的,即便是当一名服务生,也能够细心观察各色人物之间是如何打交道的。所以,有志成功者总是不断地观察、学习、总结。要甘愿蛰伏,学习蛰伏的智慧,这样才能够使处于“蘑菇期”的新人迅速成长,从磨炼中脱颖而出,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

先看一则故事:

秦朝末年,群雄逐鹿。大将韩信也曾有过一段坎坷的蛰伏期,他刚到汉王刘邦手下做事时,只是一个接待客人的小官。在犯案后被判处死刑,就在要斩杀他时,他雄赳赳地昂起头颅,对监斩官夏侯婴道:“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何以要杀掉壮士呢?”

夏侯婴听他口气不凡,又看他外貌威武,便放了他。在与他交谈之后,夏侯婴更发现他见识深远,心下佩服不已,便将他引荐给汉王刘邦,刘邦却只给了他一个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

后来,他借此机会多次与汉王的左右手萧何交流,让萧何认识到他的才能,并对他钦佩不已。这才有后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再看清朝后期一代“商圣”胡雪岩的故事:

一代“商圣”胡雪岩刚开始只是一个粮店的小伙计,默默无闻。后来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经营火腿的商人路过店门前病倒了。胡雪岩心善,便每天精心照顾这位商人,这位商人看胡雪岩心地纯善又头脑灵活,身体痊愈后,便让胡雪岩随他去了金华店铺。

金华店铺对面有一家钱庄,这家钱庄在全城也是数一数二的,因为与这家钱庄有些业务往来,胡雪岩经常到这家钱庄谈业务。看到店里的盛景,胡雪岩萌生了要成为这家钱庄一员的想法。以后,他便悄悄地练习打算盘,时常锻炼自己的口算能力。几个月后,钱庄的老板对他产生了兴趣,并邀请他进入了自己的钱庄。

钱庄内有一条规定:凡是刚加入钱庄的人,必须学习三个月,表现良好者才算出师;表现不好者,则继续学习。胡雪岩在学习期间不仅做足自身的功课,还主动给老板当起了杂役。除了照料老板的日常生活,还负责给老板倒夜壶。因为胡雪岩待人谦和、学习优秀,很多人都交口称赞他,而他自己则谦逊地说:“都是各位师兄教导得好,我这人一向很笨,大师兄常常关照我。”对于他的话大家心里很受用,大师兄则更加喜欢他,仅仅学习了两个月的胡雪岩就提前出师了,这在之前还是从未有过的事儿。

出师后,他依然勤勤恳恳地工作,不敢有丝毫的骄傲和自满。除了做完个人的本职工作,他还经常帮助别人,这使得他的人缘越来越好。受到老板的表扬,他总把功劳归于别人。钱庄的老板对他越来越满意,更加赏识和看重。由于钱庄老板没有子嗣,临终前,他将整个钱庄转赠给了胡雪岩。

通过以上两则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初涉职场的新人,不管你多么聪明,学历多么高,必须学会做事低调,为人谦和。只有这样,老板对你才会重视和赏识,也才会安排重要的事儿让你去做。

第二节 同事相处,适度为佳

寒冬袭来,森林中的刺猬们需要彼此靠近相互取暖,才能躲过整个冬天。由于彼此间靠得太近,双方都被刺得鲜血淋漓。慢慢地找到各自适合的距离后,才能吸收到彼此的体温抵御寒冷,又不至于受伤,同时更加严实地彼此守护,不被外界的动物侵袭。

这则简短的寓言被应用到人际交往中,用来强调人们在交往中不宜过度地靠近,否则会彼此生怨,只有彼此间保持一个适度的距离,才能让双方都感到舒适。

在职场中,与同事的交往更要注意距离的适度。只有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够得到对方的尊敬,关系才会更融洽,心情自然也更舒畅。尤其是领导与下属之间,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保持自己的威信。

不妨看一则故事: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被美国民众尊称为“国父”。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民众则称他为“阁下”。

在制宪会议期间,财政部长古维纳尔·莫里斯曾夸口说自己与华盛顿是最亲密的朋友。

有一次,在宴会上,莫里斯走到华盛顿面前,先鞠躬,然后与华盛顿握了手。随后,莫里斯竟然将手搭在华盛顿的肩膀上,亲切地说:“我亲爱的将军,您的气色比我想象得还要好,我真为你高兴!”

宴会上的其他人早已目瞪口呆,因为还没有人敢这样和华盛顿亲热。华盛顿则快速抽回自己的手,退后几步,眉头紧皱着,略带愤怒地看着莫里斯,在这长达几分钟的凝视中,莫里斯不知所措、非常窘迫,只好迅速逃入了人群中。面对这戏剧性的一幕,全场却鸦雀无声,无人敢笑。

此后,再没人敢这样对待华盛顿了。

作为一个即将建国的国家领导人,最重要的是神圣感和权威感,华盛顿的做法是正确的,否则将会受到大家的轻视。只有与人们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显出他的庄严和高贵,保持他的神秘感和威严,同时也保持住了国家的尊严。

同事间的距离过近,会出现很多的麻烦,小能影响心情,大能干扰工作。不妨看一则小故事:

刚毕业的薛宏飞,性格开朗,不拘小节。刚参加工作,他凭着自身开朗的个性很快与同事打成一片。上班时,说笑间就把工作做完了;中午吃饭也是常常在一起,其乐融融,仿佛像亲兄弟似的;下班后时常一起泡吧、玩游戏、蹦迪等等。薛宏飞常说:“同事间就应该和家人一样,其乐融融!”

薛宏飞和同事在一起时,说话毫不顾忌,时常对他们掏心掏肺,对公司领导抱怨不止:这个领导是个大变态,那个领导忒偏心,这个领导眼睛有问题,那个领导说话满口脏话等等。其他在场的同事也点头呼应,这让薛宏飞一阵得意,觉得自己很会人缘很好。

没过多久,薛宏飞就发现一部分同事在慢慢远离他,有几个还对他冷冷地发笑,有的同事在上班期间故意刁难他,有的同事还时常呵斥他,甚至还有人到领导那里说他坏话。

反思了很久,薛宏飞终于醒悟到:“同事真不能深交啊!”后悔不迭的他只好选择辞职来避免更大的尴尬和麻烦。

这则故事让人体会到在职场中适用“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这句话。而薛宏飞正是违反了这条戒律,自食恶果。

同事间不可走得太近,否则迟早会惹火烧身,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有利于同事间关系的正常发展。同事交往既不能太近,也不能把同事放到“敌对”的位置上,否则下场也是很惨的。

看一则相关的故事:

陈明是一家公司的销售员,同事间为了创造更好的业绩,便会互相竞争。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抢单”的现象。

公司里有一位“抢单”能手庄昶,很多同事都讨厌他,还时常私下取笑他“财迷”。

有一次,陈明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把一个客户搞定,约到明天签单。可是,那客户在第二天给他打电话,说已经签好单了。后来,在看业绩时,陈明终于发现是庄昶把他的单子抢了。这让陈明一阵气愤,发誓一定要他难看。

陈明私下里联合对庄昶不满的同事,一起有意刁难他,故意整他,经常让庄昶下不来台。这让陈明心里舒畅了一些。

几个月后,庄昶的一个朋友当了这家公司的总经理,顺便提拔庄昶为销售科的科长,而陈明直接受他管理。庄昶也知道以前故意找他茬的人就是陈明,便天天挑陈明的错处,还时常呵斥他,人越多呵斥声越大,这让陈明实在无法忍受,便直接辞职,离开这家公司了。

看完这则故事,我们明白:同事间最好不要有隔阂,大家天天相聚在一起上班,低头不见抬头见,千万不要随意得罪人。假设你仇视你的同事,对方也同样会敌视你,随时想着报复你,这等于给自己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会爆炸。所以,在公司里尽量不要树敌,有了矛盾和隔阂,可以想其他办法来消除,没必要去仇视,这样对谁都不好。

那么,如何保持这个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