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三天读懂管理学
23750300000017

第17章 搞好决策管理(1)

决策是管理者每天都要做的事情。由于缺少必要的信息,导致管理者经常做出风险很大的决策,为了避免犯错承担责任,有些管理者甚至干脆不参与决策,或者把属于自己的决策范围推给别人。

大胆的决策一直都是成功企业的必备条件。德国有位神学家说过:“强者的特征是,可以发现重要的问题并主动进行决策,而弱者则通常是被迫地做出决策。”

企业能否实现快速大规模的发展,在于企业组织能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决策的一般解释是,决策者对某一特定问题制定出多种解决方案,并从中选择出最切实可行的一个。关于决策的理论被深入地研究后,又产生了科学决策的概念。

决策者以科学思想作为依据而做出的决策,就是所谓的科学决策。

这种决策的优点是更符合主观诉求和客观规律,即充分地体现了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究其本质,科学决策其实是以最优化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性的选择过程。

怎样做出正确的决策

美国着名的管理大师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因为管理是由各种决策组成的,所以决策就是管理的心脏,是企业的命脉所在。”

所以,在企业中最大的失误就是决策上的失误,而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也是最大的。因此,在关键时刻,濒临破产的企业会因为一个英明的决策而起死回生。而错误的决策则会将一个健康的企业推进万丈深渊。

在一家企业中,管理者的核心任务就是决策。一位管理学家曾经向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了三个问题:

1.什么事情是你每天最重要的任务?

2.在企业的工作中,每天花费你时间最长的事情是什么?

3.你认为在履行工作职责时,什么是最困难的?

结果管理者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有九成是决策,由此可见决策的重要性。管理学专家指出,在企业中,决策失误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不容易被发现的问题,同时还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决策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决策成本的重要性,应该引起所有企业管理者的重视。

面对市场的千变万化,决策者在进行经营管理决策时,经常要面临各种风险。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之所以不惧怕风险,并不是因为他们胆子大,而是因为他们会权衡利弊,会在众多决策中努力找出风险最小的一个。彼得·德鲁克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框架,希望这个框架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有效的决策。这个框架由6个要素构成:

1.对问题进行分类

问题一般有四类。第一类是普遍性问题,在工作中多数问题可以归为此类。第二类问题,对部分决策者来说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但它已经在其他的许多企业中发生过,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例如并购等。

第三类问题是真正独一无二的问题,这一类问题必须根据情况特殊处理,但是这类问题十分少。第四类问题便是隐藏的新的普遍情况,这一类问题需要建立新的规则解决,千万不能将它们当成没有普遍性的意外事件。

2.对问题进行定义

在这一步,需要决策者弄清究竟出现了什么情况,是哪些因素引起了这些问题。为了正确、全面地定义所面临的问题,对照观察到的所有情况,对已有定义不断地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原本的定义没有完全覆盖所有情况,就立刻摒弃原本的定义,并且重新审视问题,这是在面对问题时唯一的办法。

3.明确问题的限定条件

要明确将要做出的决策所要实现的目标。在这一步,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设定的几个目标相互矛盾。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有时决策一开始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在解决事情的过程中,前提条件发生了改变,而没有对原本的决策进行相应的改变的话,也很容易导致失败。因此,决策者要牢牢记住决策所要实现的目标的限定条件,一旦现实情况发生了大的变化,就应当立刻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4.不要先考虑决策是否可以接受,先判断哪些决策是“正确”的

如果在刚刚遇到问题时就开始考虑“什么样的决策才会被接受”,这对决策者绝对毫无益处。因为决策者往往会因为考虑这一问题而忽略问题的关键,导致本身无法做出有效的决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判断出正确的决策,然后再根据现实情况,采取折中的可以让大家接受的决策。

5.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将实施行动考虑在内

作为决策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决策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它的实现需要许多人共同的努力,因此管理者要确保任务与责任已经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如果有必要,还必须调整对执行者的考核方法和激励机制。最后,让执行决策的相关人员知道决策者们的意向也很重要,否则,很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6.在实际执行决策时,检查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决策者需要不断地收集、分析执行过程中反馈回来的信息,但是信息总是抽象的,不能准确反映具体现实。因此,需要决策者经常性地了解决策的执行情况,防止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纰漏。

在一个问题解决后,决策者应当让每个执行者说出自己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让大家进行讨论。当然讨论的内容应当是非常基本的问题,一般应当包括:在执行过程中有哪些部分表现良好?有哪些部分表现不佳?哪些可以保留?哪些必须加以改进?等等。最后再由决策者综合所有的意见,作为改进的依据。

案例

一个农场主住在森林的边缘,他有一个院子很大的住宅,而且住宅的周围还有一堵高高的围墙。

一天,农场主的家里突然窜进了一只狮子,农场主见了,便命人赶快将院子的大门关上,因为他想要将这只狮子活捉。被困住的狮子在围墙里跑来跑去,怎么也找不到出口,就向着羊群冲了过去。结果羊群被咬死了。接着狮子又冲向了一旁的牛栏……农场主看着眼前的一切,赶忙命人打开院子的大门,将狮子放出去。可是谁敢在这只狮子发怒的时候去开门呢?最终狮子是跑走了,但农场主的家也已惨不忍睹。

点评

决策者想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善于研究和分析问题,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它除了需要有真才实学之外,还需要决策者拥有远见,能够看到事物发展的方向,而这种能力是需要长期的调研和经验的积累。

在这个故事里,一头狮子闯进了农场主的家,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所以他想要将这只狮子捉住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狮子不是温顺的动物,它在带来诱惑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危险。

在企业的运营中,“闯进家门的狮子”也是许多管理者会遇到的情况。作为企业的决策者,你必须明确的是,如果没有把握取得胜利,那就千万不要对这只“狮子”产生贪婪之心。权威调查显示,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财富》杂志刊列出的全球500强企业,到现在只有100多家存活,大多数都已经倒闭或者被兼并了。这些企业的失败,大多都是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因此,决策是关乎企业是否能够生存下去的头等大事。决策的重要性应当引起所有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跳出“布利丹驴”的困境

法国早期的哲学家布利丹在讨论有关自由的问题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头饿极了的驴面前摆着两种相同的草料,它思来想去始终作不出决定,不知道吃哪一种更合自己口味,结果竟活生生的饿昏了过去。后来,人们把类似的现象称为“布利丹驴困境”。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企业管理中早已司空见惯。决策者面对两难的选择时,经常犹豫不决、不知所措,迟迟不肯作出决定。这样下去可能会让企业错失良机,甚至有破产停业的危险。所以,管理者在紧要关头能否及时作出明智的选择,关乎着一个企业的成败。

长久以来,一些领导者习惯于较为严谨的作风,总希望能“看清了再做”,认为这是对企业负责任的表现。这种工作态度似乎无可挑剔,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当你看得很清楚的时候,你的竞争对手可能早就捷足先登了。所以,在大致了解市场发展方向的时候,企业领导者就应该第一时间全力以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行业领域里有突破性的发展。

也就是说,决策者在面临“布利丹驴困境”的时候,应该果断地抓住时机,不要左顾右盼,渴望得到上帝的指示,要知道能力挽狂澜的人只有你自己。

案例

现代企业管理界流传着这样一条寓言:

陈先生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创业高手,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手下的能人志士与日俱增,然而,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每当企业面临作出决策时,他们总是各持己见,非要争个高下不可。陈先生不知道听谁的才对,企业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同行业的竞争者都嘲弄陈先生管理无能,搞得他羞愧难当,不敢上街见人,整天闷在家里看报纸度日。这天,他在报上看到一款新产品,叫作“决策助手”。陈先生马上订购了一台,从此以后,但凡有用得着的时候,他都回家摆弄这台机器,让它帮忙作出决策。“决策助手”果然没让他失望,一次次救企业于生死之间。

手下们不明白其中的缘由,夸老板变得英明果断了。在企业成立十周年的庆典上,陈先生酒后失态吐了真言,说他之所以变得英明,都是“决策助手”的功劳。手下茅塞顿开,觉得既然这种机器那么管用,我们不如把它拆开研究一下,以后也仿造成自己的产品,拿来卖岂不是更好?

陈先生也当场答应,带着员工们回家把“决策助手”一层层揭开,费了好大功夫终于找到了核心部件——“一枚硬币”,正面刻着“yes”,反面刻着“no”。

点评

面对两条陌生的路,不亲自走一遭,怎么能知道该不该走呢?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决策者应该果断地作出选择,有时甚至必须“一局定胜负”而豪赌一番,这是企业的最高决策者必须要承担起来的责任。

大赌注下定以后,最可怕的是浅尝辄止,在挖到井水的前一刻选择放弃而另起一处,就势必会造成过度耗散精力和资源,长此以往,将永远无法挖到井水。

寻找自己的财富增长点

巴菲特在他多年的投资生涯中不断获胜,成为美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股神”。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他就接连不断地创造着投资界的神话。有人计算过,如果你非常有远见,在巴菲特投资之初你就跟着他,并以10000美元为资本,那么你现在的资金就已经翻了27000多倍,这是多么丰厚的回报啊!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净资产在美国排名第五,是紧随时代华纳、花旗集团、美孚石油和维亚康姆公司之后的超大型公司。

他所信奉的投资圣经,帮助自己取得了如此疯狂的成就。多年的投资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巴菲特定律:在很多人都投资的地方再投资,你是不会发财的。无数投资人士的成功,验证了这条定律的实用性。

根据巴菲特的这条定律,企业在进行投资时,要想获得成功,就一定要谨从以下几个要点:

1.投资别人漏掉的市场空缺。

2.投资别人都意识到却不屑于投资的市场空缺。

3.投资已经形成竞争态势的市场领域,但一定要闯出特色。

案例

沃尔玛发迹史

沃尔顿在1962年开设了第一家商店,名为沃尔·马特百货。仅仅用了7年时间,就发展到18家分店。直到他去世前,沃尔玛分店已经发展到1735家,每年的总营业额超过400亿美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它就超过了美国当时具有领先地位的凯马特公司和西尔斯公司,在零售行业中成为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沃尔玛百货的成功秘诀其实很简单:在沃尔顿创业之初,就有着长远眼光的发展战略,当时,他意识到,必须先避开实力较为强劲的对手,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城市外围。他把超级市场开设在美国西南部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赌博一样等着城市向外扩展。这样的发展战略,让自己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从而获得了让人难以想象的成功。

大蒜和大葱的区别

古时候有一位中国商人,骑着骆驼带着两袋大蒜,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遥远的阿拉伯。大蒜对那里的人来说是极其罕见的东西,他们从来没有见过,也想不到大蒜的味道竟然这么好。为了答谢这位中国商人,他们毫不吝惜地送给他两袋黄金。

后来商人回国后,把他的事迹告诉了其他商人,很多人为之心动不已。他们想:大葱的味道也一样很好啊,肯定也能畅销。于是,一些商人不久后就上路了。阿拉伯人的确没有见过大葱,品尝过后甚至觉得大葱的味道胜于大蒜。为了招待好这些远路的客人,阿拉伯人伤偷了脑筋,因为他们觉得即使用金子也无法等价于大葱的味道。最后,他们终于想到一个解决的办法:用两袋大蒜换一袋大葱!

点评

企业投资也往往如此,提前一步抢占商机,能得到金子;步别人的后尘,就无异于东施效颦,得到的可能就是大蒜!无论是投资办新厂还是经营老牌企业,我们都要善于找到自己的财富增长点。盲目地认为“随大流不挨揍”,赚大钱的机会是很少的。

好的规划是成功的开始

《礼记·中庸》中有一条警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要成就一番事业,只有美好的设想是无济于事的,还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可以让人们进行自我剖析,起到指导的意义,从而推断自己的设想是否可行。好的计划也是成功的开始,这样既能在你做事时不至于浪费太多的时间,也大大减轻了工作难度带来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