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三天读懂心理常识
23750400000018

第18章 人在职场必修的心理课(2)

最简单的问题往往会难倒最多的人,这个时候不是考你的专业知识有多精通,也不是考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考的其实还是在面临问题时,如何充分转动你的脑筋。三名面试者其实都是很不错的人才,但是在处理紧急事件时,有头脑有智慧的人才笑到了最后。现代企业招聘其实不乏优秀的高材生,但是他们往往在处理紧急事务时,容易受常规模式的限制,结果进了死胡同。这个时候,有头脑的人就会充分展现他们的机智与灵活,成为现代企业急需的“头脑型”人才。这就提醒我们,工作中千万不要太过于死板,一条路走不通可以换个思考方向试试,用头脑做事,往往比“高智商”更加受用。

遵守职场潜规则——答布效应

聂云是新进来的人事部的小员工,她也深知,初来乍到需要多和同事们交流,最好是很快和他们搞好关系。这天,她看见对桌的刘娜一大早就在那里打哈欠,于是就对刘娜说:“要不你休息会儿,这里我帮你看着,一有事我就叫你。”刘娜抬眼看看她,走进洗手间去了,不一会儿,总监手里拿着一份文件过来了,走到聂云跟前问:“刘娜呢?”“刚刚还在呢,可能去厕所了吧。”聂云说。“那好,等她回来叫她把这份文件上的表格做出来,我下午要用。”聂云点点头。但是她心想,也许这是一个表现的机会,不仅可以帮助刘娜,还可以趁机在总监面前表现一下。于是,聂云也没告诉刘娜,就自己做起来,下午果然把表格交给了总监。可不久,刘娜就被叫到办公室去了,不一会儿刘娜出来了,把文件一把甩在聂云的身上,“谁要你做了?这是你的工作吗?”原来,聂云帮忙做的表格是不错,但是总监一眼就看出不是出自刘娜本人之手,这次虽然表格做好了,但是总监认为刘娜偷懒,把她狠批了一顿。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答布效应”。相传在人类社会初期,还没有宗教、法律法规、道德等观念来约束人类的行为,但是在生活中已经有这三者结合的现象出现了,史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答布”。那个时候,人们都认为,一旦触犯了“答布”,就会遭受惩罚甚至是灾难。而在现代社会中,“答布”指的是那些不随你的主观意愿而改变的,并且是必须要遵守的隐形的社会脚本。在职场中也同样存在着一种“答布”,即职场潜规则。也就是说,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就要按照该角色的规范来导演行为,所以,“答布效应”也包含了“角色导演”的内涵。

那么,每一个职场人员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角色脚本,除了办公室里现成规定好的白纸黑字的条条框框,同样还有一些隐性的“答布”是你必须得遵守的,它们也是你扮演好自身角色的必需。故事中的聂云帮同事做了表格,虽说也帮了忙,但是那些并不是她该做的,到最后,不仅没有得到同事的认可,还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这就是“答布”之一,即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千万不要逾越了界限。

分配好你的精力和时间——二八法则

美国企业家威廉穆尔,曾经在格力登公司做油漆销售员。第一个月,他仅仅赚了160美元,这个数字的确很让人寒心。不过他是个爱学习的人,他很快便在犹太人的经商智慧中发现了“二八法则”。他仔细地观察自己的销售图表,并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发现自己80%的收入,实际上多集中在20%的客户身上,但是他过去却对所有的客户花费了同样多的时间——这就是他过去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们不得不说,他是个聪明的家伙。于是,他要求把他最不活跃的36个客户重新分派给其他销售人员,而自己则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户上。不久,他一个月就赚到了1000美元。穆尔学会了犹太人经商的二八法则,这使他最终成为凯利—穆尔油漆公司的董事长。

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就是二八法则。20%的人享受了世界上80%的爱情;20%的人支配别人,80%的人受人支配;20%的人做事业,80%的人做事情;20%的人会坚持,80%的人会放弃。二八法则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分清主次、找准关键,正所谓“对症下药”,才能充分发挥药效;同时还要懂得充分合理地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千万不要在不必要的地方做不必要的投资。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清楚、透彻地了解那20%的收获是来自那80%的付出,那么他们就会知道该如何把握时间与精力,进而采取有效的倾斜性措施,这样才能获得“四两拨千斤”的优势,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做好!

办事要量体裁衣

某中学的杨老师刚刚上任,就碰到市委到各中学进行实地考察,并到该校抽人,要求每人写出一份调查报告,而杨老师也被抽去了。开始的时候他也感到为难,因为自己刚刚才开始工作,对工作本身也不了解,更别提对本市的教学情况了。他本不想参加的,但是无奈校长已经开口了,他也不好意思拒绝。结果一个多月过去了,当别人都按照领导布置的任务提交了工作报告时,杨老师还没有摸到头绪。这个时候市委主任恼了,怪校长怎么就推荐了这么一个人,这下不但校长的颜面无存,连杨老师也又气又恼,结果自己待在家里生闷气,卧床半个多月。

杨老师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不行,但是碍于面子,又不好意思拒绝,才勉强接受任务,可是他为了不惹领导不高兴而接受了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后果只会更糟。要知道,领导这个时候并不会因你的接受而看好你,反而会因你的失败降低对你的评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都有自己的擅长和缺失,在接受领导分配的任务的时候,你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当然会给领导留下好印象,但一旦失败,领导就不会再考虑这些。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作出的允诺如果最终无法兑现,你失去的不仅仅是机会,还有别人对你的信任。因此,这就提醒我们,凡事量体裁衣,根据自己的能力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才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否则,后果只能自己承担。

别让“短板”限制了你的发展——木桶原理

刚刚从名校毕业的高材生李清在一家报社做编辑,他有很好的文采,在校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编辑经验。工作半年后,他凭借自己优秀的工作能力获得了上司和同事的认可。但是最近李清越来越觉得烦恼,因为近期的几次例会,领导都会找他发言。李清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只要一当众发言,就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连说话都有困难,更别提发表见解了。上司本来觉得李清是个可塑之才,但时间一长,大家都觉得李清只会自己工作,对公司的事根本不上心。后来,上司多次找他谈话,让李清很难接受,他也知道是自己的缺点限制了他,但是怎么办呢?长此以往,李清根本就没有升职的机会。

这便是心理学上的“木桶原理”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假如把你的人生比作一只木桶,那么,木桶的短板就是你的缺点。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块或多块限制性短板,它也许是你性格上的缺陷或毛病,也许是你为人处事上的不足,也许是你在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匮乏,但不管是什么都应该从此被重视起来,并且努力加以消除。我想起曾经听过的一个关于大学生的故事,该大学生刚毕业时在一家外企工作,后来又下海经商,最终失败而归。他在自己的家乡摆起了修鞋摊。当别人都在为此惋惜的时候,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现在的他意志已经被消磨殆尽,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也忘得差不多了,他无法战胜自己,使自己重新站起来面对这个世界,修鞋摊实际上是目前比较适合他的选择。

无论任何时候,你都得记住,短板出现了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努力将它加长,一只容量再大的木桶,只要有一根短板,就永远装不满水。

敢于改正错误,迎接挑战——特里法则

肯德基是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不仅小朋友喜欢,连老太太都喜欢去那里上厕所,进门就是欢迎光临,上厕所的待遇都这么高,让人不喜欢都难。然而这个成功的企业在进军香港时也经历过惨重的失败,也有过不堪回首的过去。

1973年肯德基将目光瞄准了香港。同年6月,第一家肯德基店在香港开业,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到1974年,数量已达到11家。声势之浩大,宣传之广大,加上独特的烹调方法和配方,让肯德基红极一时,顾客们都很乐于一试,可以说肯德基在香港前途一片光明。天有不测风云,到了1974年9月,肯德基公司突然宣布多家快餐店停业,仅剩四家还硬撑着门面,1975年2月,就更惨了,首批进入香港的肯德基差不多全军覆没,纷纷停业关门。

但是并不是说,这次他们失败了,就是永远的失败者。反而正是因为他们在失败面前勇于承认失败和错误,它们才能历经百年而不倒。现在的肯德基,早已经红遍了大江南北。

“特里法则”是由美国田纳西银行前总经理L.特里首次提出的,他说:“承认错误是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源泉。”用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来说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

达尔文曾经说过:“任何改正都是进步。”歌德也说过:“最大的幸福在于我们的缺点得到纠正和我们的错误得到补救。”再伟大的人也会犯错,再成功的人曾经也有过无数的失败,但是只要敢于承认错误,汲取教训,他们就能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任何改正都是进步!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要将每一次失败都看做是通往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从每一次错误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它们将会是你在未来的宝贵财富。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效应

芬尼曼是某家连锁超市里的物品打包员,他的工作简单而乏味,每天就是做一些反反复复的手头活。有一次,他无意间听了一个“建立全民岗位意识和敬业精神”的专题演讲,深受感染,于是决心要做些什么以使自己的工作变得有趣起来。回家后他就让父亲教他使用计算机,并设计出了一套程序。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芬尼曼都会在下班后在计算机上搜索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再将它们打印出很多份,并在背面署上自己的姓名,第二天每给一个客户打包时,他就将一份小纸条投进买主的购物袋里。时间不久,芬尼曼的柜台前就聚满了客户,人们在购物结束后都纷纷向芬尼曼索要那张带有“趣味一读”的纸条。由此,芬尼曼不仅成了超市里最受欢迎的打包员,而且还为超市赢得了更多的客户。

人之所以会觉得生活枯燥无味,觉得工作不适合自己,之所以会想要改变目前的境况,其实源于对现实的不满。而怎样在平凡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淡而又平凡的日子里挖掘出不平凡,品味出丰富的新鲜的味道,就需要有足够的对待生活与工作的热情。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等,就是像芬尼曼一样,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管是在何种岗位上,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发现生活不同的意义,这也是身在职场的人必须要拥有的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