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世界史
23750800000010

第10章 世界上古卷(9)

趣味链接 罗马王政时代的最后一位国王

罗马王政时代的最后一位国王是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他是塞尔维乌斯的女婿,但是为了夺取罗马的最高权力,他却暗杀了塞尔维乌斯,自己当了王。塔克文被古文献描述为一位暴君和独裁者,他即位后,对外连年发动侵略战争,对内残酷镇压平民百姓。公元前510年,无法忍受的罗马平民在卢修斯·朱尼厄斯·布鲁特斯的带领下,把塔克文驱逐出罗马。罗马人民决定不再需要王,而是选出两名执政官,规定任期为一年。从此,罗马进入了共和时代。

布匿战争——罗马对西地中海的征服

公元前264年至前146年,罗马人与迦太基人进行了三次战争。由于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也被称为布匿战争。布匿战争结束后,罗马完全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

迦太基原是腓尼基人在北非的殖民地,大约公元前7世纪开始兴盛起来,陆续占领北非西部海岸、西班牙南部、撒丁、科西嘉和西西里地区,成为西地中海的强国。罗马统一意大利后,与迦太基形成对峙之势。两国在公元前264年至前146年间进行了三次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前241年),是两国之间因为争夺西西里岛而引起的。罗马军队开进西西里,却被迦太基的海军封锁在那里,罗马被迫建立舰队进行反击。罗马舰队远征迦太基本土,但以失败告终。于是,罗马倾尽全力与迦太基在西西里展开决战。罗马在战斗中占据了优势,迦太基被迫求和,将西西里及其附近利帕里群岛让给罗马。罗马遂在西西里建立了第一个行省。

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迦太基不甘心失败。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在西班牙营建反击罗马的基地,挑起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前202年)。罗马方面对此早有警觉,但没料到汉尼拔率军急速翻越阿尔卑斯山,突入意大利。罗马仓促应战,被汉尼拔打败。然后汉尼拔挥师南下,穿越亚平宁山脉,渡过亚努河,进入意大利中部。一直尾随其后的罗马将领费边,在坎尼与汉尼拔进行决战,结果大败而逃。

坎尼会战后,罗马处境十分危急。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同盟城市纷纷倒戈,马其顿王国公开与汉尼拔结盟。为了挽救时局,罗马全国动员,并严惩亲近汉尼拔的城市,但是尽量避免与之决战。战争优势逐渐转移到罗马一边。公元前202年,罗马派军登陆北非,进逼迦太基,汉尼拔被迫回军救援。两军交战,“战神”汉尼拔遭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败绩。迦太基被迫求和,放弃一切海外属地,解散军队。从此罗马在西地中海地区确立了霸权。

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年-前146年),起因是罗马害怕迦太基崛起复仇,纯粹是霸权主义的表现。公元前149年,罗马要求迦太基人放弃港口城市,搬入北非内陆。迦太基拒绝之后,罗马立即宣战,包围了迦太基城,开始第三次布匿战争。围城三年之后,罗马入城,将所有居民杀死,城市被踏为平地,从此迦太基成为了历史。

布匿战争前后历时百余年,罗马用血腥手段把迦太基从历史中消除,展现了其野蛮的一面。战争结束后,罗马安全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

趣味链接 “战神”汉尼拔的最后时刻

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后,汉尼拔受到罗马的压迫而出走东方,流亡到塞琉古王国。公元前189年,罗马军队包围塞琉古王国都城安条克,打败安条克,要求引渡汉尼拔,汉尼拔逃到小亚细亚北部的比提尼亚王国。罗马人仍然不放心汉尼拔,一直争取把他引渡到罗马受审。比提尼亚王国不敢得罪罗马,只好把汉尼拔驱逐出境。公元前182年,走投无路的汉尼拔服毒自尽,一代“战神”至此倒下。

苏拉独裁——罗马共和国的独裁者

苏拉(公元前138年-前78年),古罗马统帅,政治家,独裁者。苏拉早年在马略麾下参加朱古达战争和对日耳曼人作战,因战功被选举为大法官。

公元前89年,雅典发生反罗马的起义,希腊各邦纷纷相应。一时间,罗马在东方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罗马派出远征军,但在派遣统帅人选上,贵族派和民主派发生了争执。最后,元老院支持苏拉统军远征。可是苏拉刚离开罗马城,马略和保民官卢福斯就结盟,废除了苏拉的指挥权。苏拉旋即带兵向罗马进军,开创了罗马人进攻自己祖国的先例。苏拉攻下罗马后,杀害了卢福斯和大批民主派分子,并宣布马略等人为“公敌”。苏拉在罗马城恢复了贵族统治后,随后进军雅典,血洗了这座城市。

在苏拉远征雅典的同时,马略集结军队,联合执政官秦纳占领了罗马。他们大肆屠杀苏拉的拥护者,把罗马政权转移到民主派手中。苏拉闻讯后,急忙率四万军士在南意大利登陆。克拉苏和庞培等一批贵族青年闻讯后立即投奔苏拉。此时,马略已死,民主派找不到能够抗衡苏拉的人,苏拉轻松击败民主派军队,以征服者姿态进入罗马。随后,苏拉对民主派进行了清洗,并没收他们的土地分给士兵,这些士兵成为苏拉建立军事独裁的重要支柱。

鉴于贵族统治危机,苏拉在稳定局势后,开始进行宪政改革。1.他从忠于自己的贵族中,选拔三百人补充元老院,使元老名额增至六百人。元老院恢复了旧日的权力和特权,在立法上任何提案非经元老院审议不得提交公民大会。2.在司法上将原由骑士控制的常设刑事法庭收归元老院掌握。3.保民官的权力被剥夺殆尽,其立法创制权受到元老院的钳制,司法指控权也被废除,否决权则受限制,还被禁止继任其他高级官职。4.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苏拉把执法官由六人增至八人,财务官由十二人增至二十人。二名执政官和八名执法官任职期满后出任十个行省的总督,他们就职于哪个行省则由元老院决定。5.苏拉还重申和规定高级官职的年龄资格、任职间隔期以及财务官以上高级官员卸任后进入元老院等制度。

通过改革,元老院权力大大加强,苏拉也把元老院变成了自己的“后花园”。元老院批准苏拉为独裁官,任期不限。无限期独裁官职务使苏拉集国家大权于一身,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裁者。

公元前79年苏拉放弃独裁官职位隐退,次年死去。在苏拉死后不久,他所颁布的法律随即被废弃了。但是苏拉依靠军队实行独裁统治,给予共和制度以沉重打击,为日后恺撒等人的独裁开了先河。

趣味链接 马略简介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编写,力求做到条理清晰,脉络通顺。并且每讲完一个时间段或者一个地域的历史后,会描述一下同时期的中国是什么样,帮助读者朋友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让读者真正感受到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马略(公元前157年-前86年),古罗马统帅,政治家。马略平民出身,因战功于公元前119年任保民官,以后历任大法官、西班牙总督、执政官。马略针对当时罗马军队兵源匮乏等弊端,实行军事改革。公元前106年携部将苏拉进军北非,翌年俘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凯旋罗马,结束朱古达战争。之后,马略连续五届担任执政官。公元前88年,苏拉占据罗马后,马略亡命非洲,其追随者大批被杀。公元前86年马略第7次任执政官,不久病逝。

斯巴达克起义——罗马共和国的最大规模的奴隶起义

早期的古罗马共和国奴隶的处境异常悲惨,一直被奴隶主称为“会说话的工具”,甚至可以在巿场上与牲畜一样被买卖。但是在古罗马共和国的最底层还有一个比奴隶更为悲惨的人群——角斗士。所谓角斗士,就是指一些整天无所事事的奴隶主们把那些身强力壮的战俘送到特设的剑术训练所里加以训练,然后让这些战俘在大剧场里和公开场所彼此残杀,或与野兽搏斗。这些被训练的战俘就被称为角斗士。为了生存和自由,角斗士们经常进行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斯巴达克所领导的起义就是当时角斗士起义的代表。

斯巴达克是色雷斯人,参加了当时反抗罗马侵略的战争。但是不幸被俘,于是和其他众多的战俘一样被卖到卡普亚城的一个角斗士训练所当了角斗士。为了为广大角斗士争取人身自由而反抗奴隶主,他经常给广大角斗士们输入自由主义思想。久而久之,有二百多名角斗士加入了反抗的行列准备发动起义。很不幸的是他们的计划被内部人告发了,但好不容易等来的机会,斯巴达克当然不会放弃,于是他决定提前起义。

公元前73年,七十八名角斗士在斯巴达克率领下杀死了监视他们的奴隶主和卫兵,起义正式爆发。吃够了奴隶主苦头的众多奴隶闻讯纷纷加入,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近一万人。在斯巴达克的英明领导下,起义军多次打败罗马奴隶主的军队,极大地震惊了奴隶主阶层。而起义队伍的声威也迅速提高,人数亦与日俱增。

公元前72年,起义军攻克了位于罗马北部的摩提那城。接着斯巴达克又挥师南下,在阿普里亚一带同敌人展开了大决战。由于奴隶主阶层的军队为数众多,装备又精良,经过一番厮杀后,起义以失败告终。在砍杀了几百敌人后,斯巴达克本人也由于流血过多英勇牺牲。被俘的起义军被克拉苏残忍地钉死在十字架上。

斯巴达克所率领的斯巴达克起义是世界古代史上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它给古罗马奴隶主的统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动摇了奴隶制存在的基础。更为主要的是,斯巴达克所提倡的自由主义思想无论对于广大奴隶还是角斗士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鼓动作用,给奴隶主阶层的统治带来了极强的不稳定因素。斯巴达克是古代奴隶阶级的一位杰出英雄。

趣味链接 布鲁提翁战役

布鲁提翁战役是斯巴达克起义由盛转衰的一次重要战役,它发生在公元前72年秋。当时斯巴达克所领导的起义军在意大利布鲁提翁半岛集结,准备乘基利基海盗船渡过墨西拿海峡前往西西里,可海盗不守信用没有提供船只。这时,克拉苏在起义军身后的陆地最狭窄处挖掘了一道两端通海的大壕沟,切断了起义队伍撤回意大利的退路。经过激战,斯巴达克突破了重围,但在突击中,军队损失了近三分之二,为以后起义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前三头同盟——恺撒、庞培、克拉苏

当苏拉成为罗马最有权势的人之后,追随他的贵族青年庞培和克拉苏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了罗马的显赫人物。苏拉死后,公元前70年,庞培和克拉苏一起当选为执政官。他们执政期间为了争取民众的支持,清洗了元老院中的苏拉派,恢复了保民官的权力,民主派势力因此得到恢复和发展。

由于民众的支持,庞培得以率军出战。他在几个月内便消灭了地中海海盗,之后赢得了密特里达提战争的胜利,随后引兵南侵,把叙利亚置为罗马行省。公元前62年,庞培返回罗马,元老院勉强允许举行凯旋式,但拒绝批准其在东方实行的各项措施以及分给老兵土地。庞培极为不满,开始同元老院对抗。

克拉苏虽然没有庞培的显赫战功,但是他的野心却一点也不小。当庞培出征东方时,克拉苏活跃于罗马政界,企图染指西班牙、山南高卢和埃及事务。由于元老院从中作梗,克拉苏一事无成。但当庞培返回罗马时,克拉苏因为嫉妒而选择了与元老院合作,力图钳制庞培。

关于庞培、克拉苏以及元老院的关系,有一个人看得很明白,他就是恺撒。论权势不如庞培,论资财不及罗马巨富克拉苏,但是恺撒善于投机。经他调解和撮合,庞培和克拉苏捐弃嫌隙。三人出于政治需要,达成了互相支持的秘密协议,即建立历史上的前三头政治同盟,以期共同对抗元老院。为了巩固这个同盟,恺撒把自己年仅十四岁的女儿嫁给了五十岁的庞培。

根据三头协议,恺撒出任山南高卢和伊利里亚总督,为期五年。恺撒到高卢后,短时间内征服了高卢大部分地区,为自己赢得了雄厚的实力和政治资本。恺撒声望的提高,引起庞培的戒心,同时庞培和克拉苏因争夺出征埃及指挥权产生矛盾。同盟关系出现了裂痕,元老院趁机挑拨离间,并攻击恺撒的土地法案。

恺撒需要时间征服全部高卢,于是他主动前往会晤克拉苏和庞培,以期弥补破裂的同盟关系。最后三人达成协议:延长恺撒担任高卢总督的期限;庞培和克拉苏出任公元前55年执政官,期满后分别担任叙利亚和西班牙总督。

公元前54年,恺撒的女儿去世,恺撒和庞培的联姻关系即告结束。次年,克拉苏死于帕提亚战争,三头同盟只剩下两雄对峙。公元前49年,元老院作出决议,恺撒在高卢总督任满后,必须解散军队,如果拒绝,他将被宣布为祖国之敌。这样,庞培与恺撒之间的关系完全破裂。恺撒听到元老院的消息后,率军迅速攻占罗马和意大利,然后挥师东进,在法萨卢决战中大败庞培。庞培逃往埃及,为托勒密王国大臣所杀。罗马内战以恺撒的胜利而结束。

公元前44年,恺撒被任命为终身独裁官,成为罗马的最高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