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世界史
23750800000019

第19章 世界中古卷(7)

帖木儿的军队由突厥游牧部落组成,骁勇善战,又能适应各地恶劣的环境,因此战斗力极强。当他的军队沿着当年蒙古军队走过的路线进攻西亚和欧洲时,人们仿佛看到了当年所向披靡的蒙古军队,还未战便已胆怯。帖木儿依靠强大的突厥骑兵,征服运动迅速推进。1380年,帖木儿西进夺取了伊朗和阿富汗,进而攻占两河流域。1388年,他征服花剌子模。1395年,攻陷钦察汗国首都萨莱·伯克尔,占领亚美尼亚和南高加索。1398年侵入北印度,占领图格鲁克王朝首都德里,屠杀战俘约十万人。1399年,侵入小亚细亚。1400年,进攻叙利亚,占领大马士革。1402年,打败奥斯曼帝国,俘其素丹(部分******教国家君主的称谓)。

把奥斯曼帝国踩在脚下后,帖木儿觉得后顾之忧已经剪除,放眼世界,唯有东方的大明帝国能够称其为对手。帖木儿与明朝早有联系,明朝把蒙古人赶回漠北后,被打怕的蒙古贵族到处渲染明军的可怕,这引起了帖木儿的兴趣。他遣使以朝贡为名,进入中原刺探明朝的情况和国力。当帖木儿征服奥斯曼帝国后,他认为时机已到,便扣押了明朝使节,正式对明朝宣战。帖木儿对这一战很重视,准备了很长时间。可是上天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当百万雄师气势汹汹地朝东方前进时,帖木儿却死于途中,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帖木儿死后,他的子孙们为了争夺权力互相仇杀,帝国陷入四崩五裂的状态。这时乌兹别克人崛起,其首领昔班尼汗率军侵入帖木儿帝国。所过之处,没有遇到强有力的抵抗。1501年,乌兹别克人灭河中帖木儿王朝。1507年5月,灭呼罗珊帖木儿王朝。帖木儿帝国至此灭亡。

趣味链接 莫卧儿帝国与帖木儿帝国的渊源

莫卧儿帝国是印度史上最强大的一个王朝,曾经统治整个南亚次大陆。莫卧儿帝国与帖木儿帝国有着极深的渊源,15世纪末,帖木儿帝国分裂后,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被乌兹别克人逐出中亚,他就此率军南下占领阿富汗,1526年侵入印度北部,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胡斯战争——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的预演

12世纪左右,欧洲普遍开展了垦荒运动。捷克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矿藏,引来了德国教俗贵族贪婪的目光和野心。首先进入捷克的是德国天主教会,他们很快把持了捷克教会和寺院的主要职位,并逐渐成为享有特权的贵族阶层。捷克城乡劳动人民多半处于受德国贵族剥削和压迫的地位。这样,教会成为捷克整个社会矛盾的焦点,反对天主教的宣传在城乡流传甚广。

14世纪后期,大量的捷克人传教士用捷克语布教,揭露教会的黑暗和罪恶。领导这一运动的是捷克教会改革的思想家和爱国者约翰·胡斯(1369-1415)。胡斯出身于一个穷苦的家庭,因此他对捷克下层社会充满了同情。胡斯认为,教会占有大量土地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主张没收教会财产,分给广大农民使用。同时,胡斯认为捷克教会应该从属于捷克国王,而不是罗马教皇,更不是德国教会。

胡斯的言行引起了德国教士以及罗马教廷的仇恨,他们视胡斯为异端,千方百计地想要加害于他。1415年,胡斯以大无畏的精神参加天主教会在康斯坦次举行的宗教会议,然而教皇违背诺言,下令在康斯坦次广场上以异端罪名把他焚死。胡斯的殉道激起捷克人民极大的愤慨,人们强烈谴责教皇的背信弃义。市民开始驱逐德国教士,农民则奋起抢夺教会土地。小规模的起义越来越多,终于在1419年会合成大规模的战争。

1419年7月30日,布拉格市民起义暴发。参加起义的群众自认是胡斯信徒,是胡斯事业的继承者,因此这场战争又叫“胡斯战争”。到1420年时,起义队伍形成两派:圣杯派和塔波尔派。圣杯派主要成员是中产阶级、小贵族和富裕农民,这个派别主张同天主教妥协解决问题,因此被称为温和派。塔波尔派主要成员是农民、平民、矿工和手工业者,他们要求废除封建主义,消灭等级特权,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因此被称为“激进派”。战争初期,圣杯派和塔波尔派联合作战,打退了五次十字军进攻。这时圣杯派的要求已得到满足,他们不愿意战争继续下去,因此与罗马教皇勾结起来,反对塔波尔派。塔波尔派腹背受敌,最终于1434年被镇压下去。

轰轰烈烈的捷克胡斯战争,没有失败在敌人屠刀下,却被叛徒阴刀致死。胡斯战争虽然失败了,却是人类历史上光辉的一页。这次战争给以教皇为首的教俗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对一个世纪后的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趣味链接“圣杯派”的要求

捷克胡斯战争中,“圣杯派”要求摆脱德国人的控制,没收教会财产,传教自由,用捷克语祈祷,俗人也可以用酒杯领圣餐,强调宗教平等,要求用胡斯派教会取代正宗教会。“圣杯派”既有反对天主教会的革命一面,又有同天主教会相妥协的一面,因此又被称为“温和派”。罗马教皇看出了“圣杯派”软弱的一面,积极拉拢这一派别,答应他们的要求。“圣杯派”因而投向教皇的怀抱。这对捷克革命势力是一个重大的打击,胡斯战争也随之遭到失败。

俄罗斯帝国的崛起——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运动

13世纪,拔都率领蒙古西征大军入侵俄罗斯大草原,所向披靡,所有罗斯人(俄国古代民族名)都臣服于蒙古铁骑之下。于是拔都以伏尔加河下游为中心,建立钦察汗国,罗斯人称其为“金帐汗国”。从此,罗斯人受蒙古人的统治和压榨。

金帐汗国并不直接统治罗斯人民,而是通过控制罗斯王公来达到压榨的目的。为了控制好代理人,金帐汗国可谓煞费苦心,他们命令所有的罗斯王公必须来金帐汗国朝觐,接受大汗的册封。通过册封,大汗拉拢一批忠心办事的王公,打击一批怀有异志的王公,这样罗斯的王公们就变成了蒙古人的俯首帖耳的代理人。

罗斯人的领地上有一个俄罗斯公国,其大公伊凡一世对蒙古人的谄媚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罗斯人有两次着名的反蒙古人统治的起义,分别是特维尔人民起义和诺夫哥罗德贫民起义,伊凡一世均自告奋勇率军镇压,他用同胞的血获得了蒙古人的青睐。1328年金帐汗国册封伊凡为“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他成为蒙古人在俄罗斯大草原上势力最大的代理人。

莫斯科公国利用蒙古人的宠信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不但使莫斯科成为总主教的驻地,获得教会的支持,而且吞并了附近的几个公国,势力急剧膨胀。莫斯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长,而金帐汗国却在不断衰落。1360年至1380年间,金帐汗国宫廷内斗愈演愈烈,汗位易手二十五次,仅1361年汗位更迭六次,大汗威信扫地,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各地纷纷割据称雄。

莫斯科公国势力的膨胀,引起了金帐汗国的不安。前期苦于内斗,没有干涉,等到马麦汗暂时平息了内讧时,他便迫不及待地要去镇压莫斯科公国。1378年马麦汗调集重兵进攻莫斯科公国,没想到曾经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却被罗斯人轻松打败,这表明金帐汗国已经败落不堪了。1380年马麦汗不甘心失败,联合立陶宛再次进攻莫斯科公国。这次是立陶宛出卖了马麦汗,没有派兵参战。最后马麦汗等来的不是盟军,而是莫斯科的军队。双方大战,蒙古军大败,马麦汗只身逃走。通过这两次战争,莫斯科公国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蒙古人的控制,但是他们之间的那种臣属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15世纪,金帐汗国分裂成大帐汗国和克里米亚汗国,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联合克里米亚汗国对付大帐汗国。1480年,大帐汗阿合马与伊凡三世再次对碰,双方陈兵于乌格拉河,大战一触即发。伊凡三世没有信心取得胜利,曾一度想跑。没想到阿合马更胆怯,在援军没有按计划赶到战场时,阿合马便慌忙撤兵,“抢在”伊凡三世之前逃离战场。这是一场奇怪的战争,跑得慢一点的伊凡三世不战而胜。从此蒙古人统治罗斯二百多年的历史结束,莫斯科成为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趣味链接 莫斯科公国如何变成俄罗斯帝国?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自称沙皇,成为罗斯人的第一位沙皇。莫斯科公国随之改称为沙皇俄国,又称俄罗斯。伊凡四世一生取得许多令人惊讶的非凡成就,他使俄罗斯挤入欧洲强国之林。俄罗斯帝国从此出现在世界历史中。

“沙皇”称号的由来——来自罗马帝国的荣耀

沙皇这个称号在中世纪的俄国是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从字面上分析,“沙皇”是恺的俄语音变,沙皇的直译应当为古罗马显赫一时的大独裁者“恺撒大帝”。

对于沙皇称号的由来,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拜占庭帝国无比的繁荣富强,军事实力也无比强大,早期俄罗斯人便据此认为拜占庭帝国是宇宙的中心和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所以俄罗斯人便尊称拜占庭的君主为“沙皇”。心甘情愿拜倒在拜占庭帝国国君的脚下。13世纪,蒙古大汗娶了拜占庭的公主为皇后,他们骇人听闻的残暴统治使俄罗斯人转而尊称蒙古大汗为“沙皇”,转眼间,俄罗斯大臣便又拜倒在蒙古大汗的脚下。后来随着蒙古人的逐渐衰落,日益强大的俄罗斯人尽管不乐意再尊称蒙古大汗为沙皇,但是始终不敢正式自称沙皇。

到了15世纪,莫斯科大公是拜占庭皇帝的继承者这样一种说法在俄国民间广为流传。那时,莫斯科的大公受到领主们很多限制,权力很小。直到君士坦丁堡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后,拜占庭帝国和皇帝的权力才落入莫斯科大公的手中。1547年1月16日,伊凡大帝亲政后正式自称沙皇,于是俄罗斯有史以来的第一位沙皇便由此诞生。莫斯科公国被改为沙皇俄国,又称俄罗斯。

对于沙皇的由来,历史上还有一个故事:公元14世纪到19世纪末的伏尔加河流域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封建公国,这些公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而相互发动了一系列的吞并战争,由于实力相差不远,谁也无法吞并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莫斯科公国逐渐脱颖而出,变成了实力最为强大的公国。15世纪下半叶,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三世凭借实力征服了各小公国,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并摆脱了蒙古钦察汗国的控制。

为了更进一步地实现对外扩张的梦想,伊凡三世娶了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巴列奥罗格为妻。伊凡三世在拜占庭帝国灭亡后自封为继承人并开始自称“沙皇”。明确表示伊凡三世意欲步恺撒的后尘,成为第二个恺撒。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这一称谓为俄国历代封建君主沿袭。直到19世纪末,苏联共产党所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沙皇这一称谓才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趣味链接 沙皇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位沙皇,也是最着名的沙皇之一。人们一般认为,不同于彼得大帝的英明,伊凡大帝是以残暴血腥的统治而闻名于世的。其实这是世人的一种误解,伊凡大帝也是很有作为的一代明君。在他的统治下,俄罗斯领域得到了空前的扩充,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尽管他穷兵黩武使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伊凡四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

东正教——“入乡随俗”的基督教

与天主教、新教并立的东正教是在东罗马帝国发展起来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亦称正教。由于它从流行于罗马帝国东部希腊语地区的教会发展而来,故又被称为希腊正教。

公元330年,因日耳曼民族侵入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一世迁都君士坦丁堡,成立了东正教派的中心君士坦丁堡牧首区。它与西派教会的中心罗马教会互争首席地位,君士坦丁一世否认罗马教皇为普世教会的首脑,而只视其为西派教会的牧首。后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东西两派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文化差异日益显着,两派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对《奈西亚-君士坦丁信经》的看法分歧和意大利南部教会控制权的争夺,成为两个教派正式分裂的导火线。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派教会认为自己是保有正统教义的正宗教会,因而自称为正教。又由于当时宗教仪式皆以希腊语为主,故又称为希腊正教。像西正教派教徒一样,东正教徒也重视对圣母的崇拜,玛利亚在信徒心中是他们与神之间最理想的中介。东正教中也有许多以圣母命名的教会,光只有圣母的名称便在东正教中多达数十种。洗礼、坚振、圣礼、告解、圣秩、婚姻、敷油这七件事情在东正教徒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在他们看来这七件事情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与天主教的使徒教区观念(只有由使徒所建立的教区才有权成为牧首区)不同,东正教认为应根据各国或各城市的实际需要(例如在经济或政治重要地区)设立牧首区,一个大的牧首区下辖数个首府主教区,主教区领袖称为主教,他们都承担同样的职责。在一些范围比较大的教区的主教被称为总主教(主要主教)或是都主教(一个大都市里的主教),而在范围更大的地区或是国家教会的主要主教则被称为大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