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世界史
23750800000028

第28章 世界近代卷(6)

根据这部宪法规定,美国成为一个由各个拥有主权的州所组成的联邦国家,同时也有一个联邦政府来为联邦的运作而服务。宪法肯定了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为原则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美国国会,并规定了国会的组成、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以及规定了总统产生的办法;司法权属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并规定最高法院的组成;各州的相互关系和义务;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联邦宪法和按照宪法制定的法律为全国最高法律等。这部宪法表明,在世界上,美国创造出既不同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民主共和制,也不同于议会内阁制的总统制,使美国成为一个具有全国统一的中央政权的联邦制国家。1789年3月4日,美国第一届联邦国会宣布《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正式生效。

这部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度和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总统制,是世界上资产阶级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成文宪法。该部宪法为日后许多国家的成文宪法的制定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趣味链接“三权分立”说的由来

三权分立原则的起源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代,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着名的政体三要素论。他把国家的政权划分为议事权、行政权和审判权,并认为国家之治乱以三权是否调和为转移。17世纪,英国着名思想家洛克《政府论》的发表,表明现代意义上的分权理论初步形成。洛克在《政府论》中,对权力分立理论有详尽的描述。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认为这三种权力应该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对外权涉及和平与战争、外交与结盟,所以,也为国王行使。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更进一步发展了分权理论,提出着名的“三权分立”理论。他在《论法的精神》中,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所谓三权分立,就是通过法律规定,将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管辖,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要相互制约保持平衡。孟德斯鸠这一思想对美国的宪法制定者影响很大。美国宪法规定,国会可以弹劾总统,但是美国建国二百多年来只有几位总统遭受弹劾提案。如1974年,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受到弹劾而主动宣布辞职。

法国大革命——法国经历了一个史诗式的转变

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在这场革命中,过往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阶级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封建君主****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了一个史诗式的转变。

大革命前夕的法国,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迫在1789年5月召集三级会议,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以解决财政问题。被加重了盘剥的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贫民,承受着沉重的地租和封建贡赋,因而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现状。他们要求制定宪法,享有政治权利,限制王权,实行改革。同年6月,第三等级毅然将三级会议改为国民议会,后又正式改为制宪议会。路易十六准备用武力解散制宪议会,这激起巴黎人民的起义。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被视为封建****统治象征的巴士底监狱,法国大革命爆发。消息传出,农民起义立即风起云涌,在群众的强大压力下,国王被迫屈服,作出暂时的让步,大革命迈出了胜利的第一步。

不久,由人民组织起来的制宪会议掌握了大权。资产阶级代表在起义中夺取巴黎市政权,建立了国民自卫军。制宪议会陆续通过决议,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封建特权等,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制度。但由于没有废除封建地租,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国内斗争更加尖锐。而逃亡在外的反革命分子,在奥地利、普鲁士等国的支持下积极准备进攻法国。当革命处在危机之际,法国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组织义勇军开往前线,打败联军。1792年8月10日,法国人民发动起义,攻占王宫,推翻了法国的君主制度。起义后,代表工商业大资产价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控制立法议会,掌握行政大权。他们召开由****产生的国民公会,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的一切封建权利。9月,法军赢得瓦尔密战役的胜利,制止了外敌入侵。国民公会取代立法议会,继续由吉伦特派控制。国民公会通过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底,国民公会审判路易十六,并把他送上了断头台。以法国处死路易十六为借口的英、普、奥、西等国,组成第一次反法联盟,对法国形成威胁。

王党分子在西部地区发动叛乱,复辟危险迫在眉睫。此时法国国内物价飞涨,工人和城市平民的生活每况愈下。1793年5月底,巴黎人民发动武装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把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推上统治地位。为了对付严峻的形势,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即无条件地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权利,对生活必需品实行最高限价。为了镇压反革命,通过惩治嫌疑犯的法令,许多嫌疑犯被处决。雅各宾派实行的这些过激和恐怖的政策,在挽救共和国和拯救革命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它的消极影响也为后人所诟病。然而,就在国内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雅各宾派内部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导致分裂。国民公会中反罗伯斯庇尔的势力发动热月政变,把罗伯斯庇尔和他的主要伙伴送上断头台。

法国大革命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史诗般的转折,史诗般的奇迹,人民群众显示出伟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从危急中挽救过来,并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它不仅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

趣味链接 巴士底狱的神秘人

在巴士底狱,曾经住着一位神秘人物。在被囚禁的三十四年当中,此人一直戴着天鹅绒面罩,来掩盖他的真实身份。1703年,也就是法皇路易十四在位的第六十个年头,这位神秘人物在巴士底狱中逝世。曾经有位法国公主在写给英国皇室友人的一封信里这样描述此人,信中写道:“多少年来,有个人一直戴着面罩,住在巴士底狱,至死不除。两名武士永远守在他身旁,只要他一摘面罩,便会把他杀死……这里必然有些蹊跷,因为除此以外,他受的待遇很好,住得很舒服,各项供应无缺。但没有人晓得他是谁。”

拿破仑帝国——建立在拿破仑显赫战功上的大帝国

推翻了雅各宾派统治的热月党人,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统治法国。他们一方面清除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另一方面,又尽力保护革命成果,维护共和制,希望建立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秩序。1795年,他们成立督政府,但督政府软弱腐败,对内不能稳定政局,对外不能抗拒欧洲一些国家对法国的干涉。于是,军人出身的拿破仑在1799年11月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自己出任第一执政官。1804年12月,他加冕称帝,即拿破仑一世,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掌权后不久,凭借自身的军事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侵略的铁骑踏上荷兰、西班牙的领土。随后,拿破仑亲自率军出征,1806年10月14日,在耶拿地区与普军主力会战,大获全胜。27日进入柏林,并在各地扫荡残敌。11月13日,他攻下维也纳,又北上进击俄奥联军,法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俄军逃回本国,奥地利割地赔款。拿破仑又挥师东进,到达波兰,于11月27日进入华沙。12月26日,法军与开进波兰的俄军交锋,胜负未分。1807年2月,双方在东普鲁士大战,仍然相持不下,均损失惨重。1810年左右,法兰西帝国盛极一时,控制了从西班牙、荷兰到波兰的广大领土。

但是,拿破仑的显赫战功满足不了他的侵略扩张野心,而侵略扩张的野心最终导致了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经过长期战争的法国,经济困难,而遭受法军蹂躏的欧洲各族人民日益觉醒,民族主义萌发。1813年10月,欧洲反法军队在德意志境内的莱比锡同法军进行了一次大决战。法军在决战中失败,法兰西帝国开始瓦解。第二年3月底,反法军队进入巴黎,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一个海岛。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

趣味链接“细节决定成败”

在1813年10月的莱比锡战役上,在摧毁一个至关重要的高地工事时,法国士兵竟然忘了带几把大锤子,而山上又恰好没有大石头。只要把山上的这些大炮的轮子砸散架,那么胜利的天平就会向法军倾斜。很快,欧洲反法联军组织反攻,夺回了山头,用完好的大炮压制住了法军,重新控制了战局。历史就是这样出其不意,如果当时有人提醒法军士兵带上工具,那么法国的历史甚至世界历史都会改写,拿破仑也不会被流放到小岛上。

维也纳会议——瓜分拿破仑遗物的一次欧洲君主峰会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欧洲各战胜国于1814年9月18日至1815年6月9日,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召开了一次列强外交会议。这虽然是一次全欧会议,但是操纵这次会议的是四个战胜国——俄、英、普、奥。这次会议目的很明确,要恢复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欧洲旧秩序,使旧封建王朝复辟,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并“瓜分赃物”,重新划分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政治地图,以满足各国的领土野心。

在这几个大国中,沙皇俄国的野心最大,一心一意想扩张领土。他决心夺取波兰,进军西欧,像拿破仑那样,成为欧洲的新霸主。英国则决心阻止任何一国在欧陆建立霸权,并着力保持海上霸权,取得海外殖民地及海外航运利益。与此同时,奥地利不想俄国干预中欧事务,所以反对亚历山大一世对波兰的领土要求,并希望提升在德意志地区的领导地位,巩固在德意志的盟主地位。因此,在维也纳会议上,这些强国的外交代表据理力争,争论得十分激烈,争论的焦点是华沙和萨克森领土归属问题。俄国企图独占华沙大公国,提议把萨克森合并给普鲁士,以补偿它在波兰损失的土地。这样,俄国把普鲁士拉到自己一边。奥地利则反对沙俄独占华沙大公国和普鲁士吞并萨克森,于是就和英国联合起来。在会议上,俄、奥、普三国基于各自的利益原则,签订了秘密同盟条约,三国瓜分波兰领土。之后两个阵营的斗争愈演愈烈,几乎闹到决裂的地步,但国与国之间是没有永远的敌人与朋友们。由于拿破仑重返法国,各战胜国于1815年6月9日匆匆忙忙签署了协议。

趣味链接 拿破仑最后的日子

拿破仑趁着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上钩心斗角之际,率兵返回法国,建立了“百日王朝”。正如名字一样,王朝仅持续了一百零一天。之后,拿破仑重新被反法联盟打败。为了消除后患,1815年10月,拿破仑被反法联盟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圣赫勒拿岛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拿破仑完全不可能逃出去。不过,他也不打算逃出去,因为他已经在滑铁卢战役后彻底绝望了。拿破仑上岸后,暂时寄居在英国商人巴尔科姆家中,后来他有了一个龙坞德庄园,他就在这里居住。在这里,他开始潜心撰写回忆录。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5月8日,这位征服者被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

十二月党人起义——俄国反对沙皇****的起义

19世纪初,俄国仍是****集权的封建帝国,保留着野蛮腐朽的农奴制度,并逐渐趋于衰落。然而沙皇政府仍旧竭力维护腐朽的农奴制度,对内横征暴敛,对外卷入争霸欧洲,俄国人民的生活异常艰难。在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下,十二月党人应运而生,他们多数是青年的贵族军官,他们早年受到伏尔泰、卢梭等人启蒙思想的启迪。1812年,俄国抗击法国入侵的卫国战争取得胜利,激发了十二月党人的爱国热情。一些正直的贵族青年军官,对于国内政治现实日益不满,萌发了“改造祖国”的愿望。他们看到了农奴制和封建****统治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于是便走上了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