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23751000000011

第11章 礼仪民俗:别有风韵在民间(4)

人们知道这件事后,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此后,民间就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当然也有些炒豆、爆米之类的。

趣味链接:二月二的其他习俗

二月二这一天,除了吃爆米花外,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节日时,关中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面”,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端午节习俗的由来是什么?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五月五日驱邪说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泛的端午节起源的观点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据传,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唐代文秀《端午》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可见端午节吊屈原最得人心!

趣味链接:端午节要挂“艾虎”

五月端五的上午,要在房门上,特别是有新生儿的房门上挂“艾虎”。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风俗通》云:“虎者****,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大概是艾虎挂在房门上,既能作为节日点缀,又能辟邪吧!

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中秋祭月,这是一个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由魏晋开始,民间中秋赏月开始盛行。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人们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遍地;又是一个庄稼成熟、气候姣好的季节。越发引起人们对这个节日的喜爱和重视。

趣味链接:中秋的别称

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夜市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夜市在我国大约始于殷、周之际。至汉代,市场名目繁多,有直市、狱市、军市、宫市、关市等;按经营时间来划分,则有早市、大市、夕市、夜市四种。

隋唐时期,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夜市。这时,夜市的发展已向南方推进,全国的大中城镇都有一定规模的夜市活动。诗人杜牧在《泊秦淮》诗中就描写了金陵秦淮河边纸醉金迷的夜市景象。

到了南宋,夜市更是盛况空前,临安城(今浙江杭州)尤甚。据南宋吴自牧所着的《梦粱录》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十分热闹。什么衣帽扇帐、盆景花卉、鲜鱼猪羊、糕点蜜饯、时令果品,应有尽有。临安的夜市在江南颇有盛名,夜市接早市,通宵达旦,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明朝时,诗人翟宋吉还有一首诗描写杭州夜市的盛况:“销金小伞揭高标,江藉青梅满担挑。依旧承平风景在,街头吹彻卖场箫。”诗中情景交融,为人们描绘出一幅繁华的夜市景象。

时至今日,夜市依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依然发挥着它特有的作用。

趣味链接:“元宵”的来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中吃汤圆又是重要的节日内容。关于元宵节的传说有很多,据民间风俗史书上记载,元宵始于隋朝末年,相传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炀帝杨广为********,炫耀文富国盛,下令在洛阳城里搭高台戏棚。一时间,调来全国戏班高手,从十五之夜开始,夜夜花灯闹市,歌舞、弦歌不绝。看灯的,听戏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整个洛阳城热闹非凡。据说,这时有个小吃店铺的老板别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馅做成团子,然后一煮,既饱肚子又暖身子,在寒冬时候,大受欢迎。因为古时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称夜晚为宵,所以元宵也因此得名。

你知道戴戒指“男左女右”的讲究吗?

我国古时候戴戒指有男左女右的讲究。这“男左女右”的习俗来源于我国的古代哲学。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万物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阳”。阴阳是事物的两种本质、两种属性,一般将大、长、上、左、正面视为阳,而将小、短、下、右、负面视为阴。男子体强性刚,属阳列左;女子体娇小,性温柔,属阴列右。具体到戴戒指上,也是如此,因为左为上,右为下,左象征尊严和力量,右象征温柔和体贴,故而有“男左女右”之分。

这一习俗在现代社会也留下了痕迹,变成一种传统习惯。如在排座、照相,甚至在浴室和厕所的坐落上都习惯以男左女右为序。

趣味链接:我国戒指的来历之一

戒指又名“指环”,历史上称“约指”、“手记”、“代指”等。最初,戒指是宫廷中后妃群妾用以避忌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有了身孕或其他情况不能接近君王时,便以金指环套在左手,以禁戒帝王的“御幸”,平时则用银指环,套在右手。后来,戒指传到民间,去其本义,以为美观,久之便留成风气。明代都邛《三余赘笔》记曰:“今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从字面上看,“戒”字含有禁戒之意。因此,起初妇女佩戴指环,并非为了炫美,而是以示谨慎,起着禁戒的作用。

你知道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吗?

十二生肖,有种看法认为首先出现于记时。

一昼夜有二十四小时,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同时他们在观天象时,依照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活动的时辰,确定十二生肖。夜间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称“子鼠”。凌晨一点至三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凌晨三点至五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清晨五点至七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为“卯兔”。早晨七点至九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上午九点至十一点,属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作“巳蛇”。中午十一点至一点,属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午后一点至三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叫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下午三点至五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为“申猴”。下午五点至七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傍晚七点至九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为“戌狗”。夜间九点至十一点,属亥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于是称作“亥猪”。就这样,一天的时辰和动物搭配就排列了下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后来人们把这种纪时法用于纪年,就出现了十二生肖。

趣味链接:十二生肖缘何无猫?

十二生肖没有猫,一点也不奇怪。依照动物学的分类,老虎属于猫科动物。猫和虎,其实是“本家”之亲。因此猫有了老虎作为代表,十二生肖“大会”里,也不愁没有“发言权”了。

“三叩九拜”中的“九拜”是拜九次吗?

“三叩九拜”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连续拜九次,而礼法上的“九拜”却是不同的。《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在九拜之中,稽首、顿首、空首、振动是正拜,余下的五种属正拜中的逐事变通。“九拜”的历史很久远,直到清政府灭亡后,政府才取消这种礼,取而代之一种新礼仪:鞠躬。

所谓“九拜”是这样的:

稽首,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一般是臣子对君主用此礼。其基本要领:先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叩地。

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是拜礼中次重者。

空首,跪而拱手,头俯至于手,与心平,是拜礼中较轻者。

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类似打躬作揖。

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

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奇拜,即雅拜。行礼时,屈一膝而拜。

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