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23751000000012

第12章 礼仪民俗:别有风韵在民间(5)

“五体投地”成语出自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五体投地是佛教礼节中最高的一种礼法,也称“顶礼”。它的一般规则动作是这样的:先合掌,再低头(或问讯),然后右、左掌依次按地,两膝随之跪下、头额触地(投地的五体是指头、两膝、两只手)。等头额触地以后,随之翻掌,表示两手捧起所拜者的足,或托起崇拜对象。翻掌后稍停一会儿再起身,此为一拜。一般有三拜、九拜、百拜等。

见面拱手,为什么用左手扶抱右手?

古人见面或者告别时,多用拱手礼,且一定是用左手扶抱右手。因为作揖礼有左手握右手为“吉拜”、相反则为“凶拜”的说法。为什么左手抱右手是吉拜呢?原因是古时候,只有男子相互见面用抱拳礼的,而男子尚左,故而用左手代表对别人的尊敬。

在武侠剧中的江湖礼叫抱拳拱手礼,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大拇指屈,其余四指伸开展掌在外,双手相合,抱腕当胸,是后辈向师长行礼。后来扩展到平辈和朋友间也行此礼,表达恭敬、敬慕之意。

趣味链接:十三经的形成

十三经是儒家的13部经书。首先指《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据说自此《乐经》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南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过生日为什么要吃长寿面?

生日吃长寿面,这一习俗据传源于西汉年间的一个故事。

汉武帝为人崇信鬼神又信相术。一天与众大臣聊天,说到人的寿命长短时,汉武帝说:“《相书》上讲,脸长寿就长。也说,人中长寿更长。若人中1寸长,就可以活到100岁。”大臣都不知道汉武帝说的是真的假的,只能随声附和,揣摩纷纷。坐在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东方朔听后大笑了起来,众大臣被弄得莫名其妙,以为他冒犯皇帝。汉武帝问他笑什么,东方朔解释说:“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相传彭祖活800岁。如果人活100岁,人中就1寸长的话,那彭祖活了800岁,他的人中岂不就有8寸长了吗,那他的脸得有多长啊!”

众人闻之也大笑起来。看来长寿的愿望,靠脸长长点是不可能的。故事发展到民间,人们以为脸即面,那“脸长即面长”,于是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这种做法又演化为生日吃面条的习惯,称之为吃“长寿面”。这一习俗也一直沿袭至今。

趣味链接:解缙贺寿

史载:明朝永乐年间,三朝元老贾宰相七十大寿。曾以“神童”着称、14岁入朝的翰林学士解缙,对明成祖说:“卑职有宝物欲送贾宰相,让他们家世世代代顶礼膜拜。”明成祖不信,便半真半假地说:“那么,我们不妨打个赌。”解缙问:“不知圣上有何赌法?”明成祖说:“我要让你那件宝物根本摆不上正堂。”解缙也毫不示弱地说:“我不仅要摆在正中间,而且要人人向他打躬作揖!”

贾宰相的寿诞之日转眼就到了。明成祖考虑再三,送了一个金片做的“寿”字;而解缙送的却是三张红纸牌位,中间那张写:“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左右写的是:“贾氏堂上宗祖”和“九天东厨司命”两行小字。这一牌位设计流传至今,世人为之朝拜。

古人怎么排行的?

现代人给家中兄弟姐妹排行一般用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表示,既简单又明了。不过古人为兄弟姐妹排行可有讲究,他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出一个名称,分别以“伯、仲、叔、季”表示。“伯”就是老大,也可以用“孟”表示,不过“孟”多指庶出的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古人在“字”前常加排行的次序。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字仲尼,他在家就是排行老二。下一辈称呼上一辈时,如果是父亲的哥哥,就叫做伯父,这和我们现代的称呼是一致的;父亲的大弟弟称为仲父;仲父下面的一个弟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为季父。不过现在父亲的所有弟弟都被称为叔父了。《史记·项羽本纪》中“其季父项梁”说的就是项羽最小的叔叔叫项梁。后来,“伯仲”常常连用在一起代指兄弟,有时也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说《出师表》文章真是举世无双,千百年来谁能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呢?

趣味链接:什么是太岁神?

在道家经籍里,传60年里面,每一年天上都会派一位神仙出来值年,他负责掌管这一年人间的福与祸,也掌管这一年出生的人一生的旦夕祸福,老百姓尊称这些神仙为值年太岁,60年就有60位太岁,所以统称为60甲子神。

太岁神从南北朝开始就有60位,清初后60位太岁的名字被全部更换,现在基本定型,如今在部分地区还有安奉六十太岁的庙宇。

结婚为什么要拜天地?

“拜天地”是中国古代婚娶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普通百姓所接受并广泛认同。

“拜天地”也叫“拜堂”,包括一拜天地、二拜月老和高堂、三为夫妻对拜。“拜天地”始自唐代,盛行于宋朝;唐代由皇室至士庶流传,自宋以后,风行全国。到明有“天地君亲师”牌匾后,三拜更是民间所必行。其起源和哲学思想有关,特别是宋朝理学的兴起。

古人把世界上的事物概括为天、地、人三才。随着唐宋期间性理观念的成熟,人们对传统纲常要求更严格也更明确。“天”赐人以生,“地”赋人以存,“人”居其间,受师教,受母哺,受亲友关爱等,人对此怎不应感恩戴德。因此人是各种礼仪关系的总和,其中夫妻又是家庭建立的基本要素。成为夫妻靠因缘,对因缘自然也应怀感激之心;结婚是男子长大成年的标志,独立成家之前,作为父母有养育之恩,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尊长和孝亲极其重视,甚至通过法律条文规定下来;夫妻是社会的新人,是缔结社会关系的重要部分,不仅提倡夫妻互敬互爱,也希望得到亲友的关照祝福。因此拜月老、父母和夫妻对拜也就自然是结婚礼仪中的重中之重了。

所以“拜天地”中的三拜,包含了新人对天、地、人的感谢和敬意,是新家庭的一种缔结仪式,为传统文明所重视!

趣味链接:古代婚嫁六礼

现在的结婚礼仪,大部分是从古代“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演变而来的。这六道程序大致可以由提亲、订亲、成亲三部分组成。

纳采:俗称议婚或者说媒;问名:俗称“合八字”,先由媒人送女方的八字庚帖到男方家;纳吉又称小定或文定,也就是订婚;纳征俗称大聘或完聘,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纳征通常在婚礼前十日至一个月内进行,除了要准备聘金外,还要有六件或十二件礼;请期俗称择日,由男家选订婚期大喜之日,并请求女方家的同意;迎亲是正式举行婚礼。把新人的八字都写在红纸上,请择日师择定黄道吉日,并由媒人奉送双方同意后,举行迎亲仪式。

在古代,为什么给新娘蒙上红盖头?

古时候的婚礼,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称之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后才能由新郎揭开。当男方揭开女方的红盖头,女方的容颜便大白于世,预示成为夫家之人,羡煞旁人。新娘为什么要蒙盖头?这还与神话传说有关。

据唐朝李冗《独异志》载:在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商议,要配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羞耻,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话一落音,那几个云团冉冉近移,终于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成婚之时,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而扇,被后来出现的丝织物所取代,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以帕盖头代替了。

趣味链接:红盖头的历史源头

据考证,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的妇女用以避风御寒,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逐渐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婚礼上为什么要放鞭炮、贴青龙?

传说有个张天师,他的外甥女年纪越来越大,却还没有结婚。一次回家过年,张天师问他姐:“外甥女多大啦?”他姐说:“今年二十七八岁了。”张天师又问:“有婆家了吗?”姐说:“有了,在东乡。”张天师说:“有婆家了,那您怎么不打发她出门?”姐苦着脸说:“俺这片东山里有一个妖精,谁家要是娶媳妇,妖精就上谁家去闹腾。末了还得把新郎给吃了。”张天师一听,便说:“姐,过几天你找个人看好日子,打发俺外甥女结婚吧,我自有办法。”

结婚那天,家家都关门闭户。天刚一黑,妖精果然来了。一看新房的门敞着,便蹿上屋。妖精到了新房一看,屋里还点着灯,刚一碰到新娘子,她的腰带忽地化做火龙,缠住妖精呼呼就烧。不一会,火龙就把妖精给烧死了。

天明的时候,一家人急忙抓住新媳妇问长问短。新媳妇说:“我来的时候,俺舅给了我九条束腰带,这九条束腰带是九条龙,有七条是青龙、两条火龙。七条青龙把住门、窗户眼儿,两条火龙缠住妖精烧,就这样把妖精给弄死了。”众人一听,急忙买了鞭炮,庆贺烧妖精的胜利。家家户户这才敢打发闺女出门子,给儿子娶媳妇。

从那时起,娶媳妇放鞭炮、贴青龙就演变成风俗,流传至今。

趣味链接:婚礼上的其他风俗

中国汉族婚礼礼仪形式有很多,如“讨钥匙”、“看屋”、“回门”等,其中就有坐红堂,坐红堂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指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其时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才依依告别并赠礼品。新郎这边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至深夜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