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23751000000017

第17章 饮食起居:最是珍馐和衣衫(5)

理发师是在何时出现的?

理发师是在汉代才出现的。很久以前,我国是没有“理发”一词的,因为古人有一个极深刻的观念,就是“头发”授之于父母,不能随便剪掉。到了汉代,才有了理发的工匠。南北朝时期,理发业已经十分发达,因为那时贵族子弟都会经常削发剃面,所以出现了职业理发师。宋朝,理发业也很发达,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此时期,人们把剃发叫做“待诏”。在元明两朝,理发已经是很普遍的了,清朝更是强制男人剃掉前额的头发,这让理发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大街上随处可看到理发的挑子。我国是在清顺治年间的奉天府创建的第一个理发店。辛亥革命后,许多理发师从日本回到中国,开起了理发店。如今,人们追求时尚,追求美丽,理发业也变得更加繁华。

趣味链接:何为“开脸”?

开脸是一种旧时的婚俗习惯,又被称为绞面、绞脸。其实就是祛除面部的汗毛,并剪齐刘海和鬓角。开脸是中国古代女子嫁人的标志之一,此仪式,有时是上轿前在女方家进行,有的是等娶到男家后再进行。负责开脸的人必须是父母子女双全的妇女。开脸用的工具有线、镊子、钱币等。开脸后,还要给开脸人红包。

“衣”和“裳”有什么区别?

古时候,称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为裳。上衣,以障蔽身体。《说文·衣部》:“衣,依也。”意思就是说,人所倚以蔽体者也。裳是专门来遮蔽下体的服装,不分男女尊卑都可以穿着。古代纺织工具简陋,布的幅面很窄,因此一件下裳大多需用七幅布帛拼合,前三后四,像一幅腰围,还要在腰部施褶,褶的多少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两侧还各开一道缝隙。到了两汉以后,裳渐渐被裙取代了,只有在贵族祭祀和朝会时穿着的礼服中才会有裳。《后汉书·舆服志下》:“行大射礼于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冠委貌,衣玄端素裳。”其实,裳和裙是大同小异,只不过是裳被制成两片,一片蔽前,一片挡后,还要用布带系结于腰上,而裙多是被做成一片,穿的时候从前面围到臀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衣和裳开始被连起来说,如今,衣裳就泛指衣服了。

趣味链接:汉代男子的服装样式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就是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西汉早期仍然沿用。到了东汉时期,男子就很少再穿深衣,大多数男子开始穿直裾之衣,但并不是作为正式的礼服。

你知道中国有六类传统民居吗?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分别是:

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它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分布较广,以木构架房屋为主,正厅或正房建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在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两厢房。这种一正两厢组成的院子,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合院”、“三合院”。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

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江南地区,布局与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院子非常小,叫做天井,只用来排水和采光,天井从最前院到最后面的院,是逐渐递减的,越来越小。屋顶用小青瓦铺,室内以石板铺地,这都是为了适应江南的气候。由于是水乡,所以大多都是前门通巷,后门临水,各家都有码头。

三、“一颗印”式住宅

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和西南部,以云南为代表,这类住宅,房屋的转角处互相连接,形如一颗印章。它为木构架,土坯墙,而且多绘有彩画。

四、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居住的环形的楼房。不超过6层,有庭院,可以住五十多户人家。庭院中的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为公用房屋。大土楼的建筑具有很强的防卫性。

五、窑洞式住宅

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那些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在黄土层,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施工简单,冬暖夏凉。一般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

六、干阑式住宅

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是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它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这种建筑隔潮,能防止虫、蛇、野兽的侵扰。

趣味链接:台

很多着名的古台并不只是一座孤立的平台,台上往往会建宫苑。北京北海的团城就是一个典型。它是一座圆形城台,有5米高,面积约4500平方米,台上建有殿、台、廊庑等。台也可观测天文和气象,这种台称作观象台或天文台。北京建国门内有一座高台建筑上陈列着大型的铜质天文仪器,这里是明、清两代的天文观测中心。还有在军事上传递战争消息的台,叫烽火台。长城内外就有很多的烽火台,白天燃烟,夜间则点火,可以传递信号。另外还有,就是士兵巡逻放哨的台,长城上每隔300~400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墙台,在“丝绸之路”上也能看到不少土台。这些也都是古代的军事建筑设置。

“唐装”是唐朝人穿的服装吗?

“唐装”是外国人对中国衣服的称呼,它源于海外,是由于当时唐朝盛世,影响力极大,所以各国就称中国人为“唐人”。

我们现在所说的“唐装”其实是由清代的服装演变来的,立领,上衣前面中心开口,连袖,以平面裁剪为主,采用对襟或斜襟,扣为盘扣,由纽结和纽袢组成,面料多为织锦缎,这些都是清朝服装的特征。

襦裙服系是唐代女子真正的服装,上穿短襦或衫,下穿长裙。襦,很短,只到腰。唐代女子多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颜色的襦,并以金银彩绣为饰,外观美不可言。襦衫领型较多,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到了盛唐时期有了袒领,就是领口开得很低。裙,从腰向上提高,可以掩胸,外面披上纱罗衫。唐代的裙,在质料、色彩和样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代,可谓瑰丽多姿。而男子多以幞头、纱帽、圆领袍衫为主要服饰。

趣味链接:古代服装的演变

夏、商、周时期,人们基本上是“上衣下裳”,裳就是指裙子,不是裤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式服装“深衣”,那时不论贵贱,都穿深衣,贵族也以深衣为平常的服饰,礼服是“冕服”。平民则是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先秦之前,人们的衣服都是布衣。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地融入了胡服的特征。隋唐时期,服饰种类丰富,华丽美艳。宋代把单上衣称为衫,内衣为短小的衫,外衣为宽大的衫,襕衫成了男子的常服,襕衫就是在下摆接上一幅横襕。到了清朝,人们被迫都穿满族服装了。

“沐浴”的说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沐浴”在我国历史已经十分悠久了,在殷商时期就有了沐浴的记载。其实,“沐”指的是洗脸,而“浴”指的是洗全身。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专门的洗澡设备。南朝时,出现了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沐浴专着《沐浴经》。史书记载,东晋的石虎在邺城建了“龙温池”,作为自己的私人浴室。在唐代有闻名中外的“华清池”,它位于西安临潼。到了宋朝,商业更加繁华,公共浴池开始出现,还有专门给人擦背的服务人员,很受洗澡人的欢迎。到了16世纪以后,公共浴池则更加普遍了。

趣味链接:华清池

华清池之前叫温泉宫。到了唐玄宗时在此建华清宫后,才称华清池。唐代时这里是帝王妃嫔游宴的行宫,十月到此,第二年春天才回宫。据记载,唐玄宗来此达36次之多。飞霜殿原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寝殿。白居易的《长恨歌》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慈禧用什么方法美容?

慈禧是非常爱美的女人,据说她每天服一次珍珠粉,分量较重,她的皮肤看起来柔滑而有光泽。她还每天含化人参来保养自己的皮肤,既补气血,又美容。清廷御医李德立、庄守和等人还为慈禧特制了“玉容散”,作为她一生的化妆品。“玉容散”含有:白芷、白术、白及、白茯苓、白丁香、白附子、白扁豆、白细辛、白僵蚕,另外还有白莲蕊、白牵牛、白蔹、白鸽粪、甘松、团粉、鹰条白等,防风减半,荆芥穗减半,羌活减半,独活减半。“玉容散”作为面膜,一日用两次到三次,可使面部滋润美白。除了“玉容散”还有一种面膜,是用蛋清和朱砂制成的,有祛皱之功效,是张仲元的发明,深受慈禧的喜欢。慈禧就是通过这些美容秘方保持容颜不老的,如果感兴趣的话,我们也不妨来试一试。

趣味链接:武则天的美容秘方

武则天常用的一个很有名的美容秘方是“益母草泽面方”,此方收录在《新修本草》中,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收录。

“益母草泽面方”的做法是,每年农历五月五日采集不沾土的根苗俱全的益母草,将其晒干、粉碎后,加入面粉和水,调成鸡蛋大小的团药再晒干,然后放进黄泥土炉子里,点火烧制。取出炼好的药丸凉透,放入瓷钵中,研成粉,过细罗,粉越细越好,再掺入玉粉或鹿角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