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23751000000022

第22章 婚迎嫁娶:男婚女嫁喜事多(5)

究其根源,都是与封建社会中女性附庸男性生存有关。这种“男女有别”的礼教一直被认为是儒家思想强调男女要隔离与疏远,严防非夫妻关系的两性有过多的接触,坚决杜绝女子与自己丈夫以外的任何男子发生爱情与性关系。在家中也是如此,异性之间不可互递东西。自宋明理学兴盛以后,士大夫之家,男女之分更为严格,将妇女囚禁于一个狭小的天地,限制压抑了女性对理想异性的爱慕之情。无论是上层社会的人群还是市井小民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趣味链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是古代的一种道德规范。

三纲即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

三从四德是古代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道、妇言、妇容、妇功。

古时的婚姻为何特别注重“门当户对”?

“门当”与“户对”最开始是指古代大门上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显示着主人的身份与地位,后来就被引申为男女双方家庭条件的一个重要标志。

“门当户对”是说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比较相当,很适合结亲。其中的“门当”,指的是大门前的装饰——石鼓门枕,而在大门框上方凸出的四尊木头雕刻的漆金“寿”字门簪,就是“户对”。古时人家都是财不外露,所以不容易打听对方家庭状况,男女定亲之前,一般都派人到对方家的门前看一看,通过“门当”上雕刻的纹饰来判断对方的家世,如果石鼓镌刻花卉图案,表明该宅第为经商世家;如果石鼓为素面无花卉图案,则为官宦府第。由此,“门当户对”被演化成男女婚配的条件并沿袭至今。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历来视“门当户对”为结亲的必要条件。应当说,在择偶时适当考虑双方的家庭背景并无可非议,因为在类似的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无论是在教养、爱好还是生活习惯等方面较容易产生共鸣,彼此间容易适应和沟通。但这是一种迂腐的思想,要知道,即使是相同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说不能太绝对化了。也有许多看似幸福的婚姻实则只是“金玉其外”的。

趣味链接:选婿重在器才

三国时期,曹操听说丁冲的儿子丁仪的名声很好,便有把女儿嫁给他的打算。曹丕劝说:“女人都是注重容貌,丁仪的一只眼睛有毛病,恐怕妹妹不会喜欢。”于是曹操便把爱女嫁给了相貌英俊的夏侯杼木。后来曹操见到了丁仪,与他对时事进行了一番探讨,对他的才能大加赞赏,对自己没有把女儿嫁给丁仪一事大为后悔。

你知道童养媳有何来历吗?

童养媳,也叫“待年媳”、“养媳”,是由婆家养育的女婴、幼女,等到成年后正式结婚。这种现象在清代尤为普遍。

“童养媳”的名称,最初起源于宋代。在元、明、清时,童养媳从帝王家普及到小地主或平民之家。由于女家贫寒,他们只需花很少的钱买来即可。童养媳年纪较小,多在婆家遭到虐待。在清代,童养的女孩年龄都很小,即使有的达到了清代法定婚龄,也要待在婆家,等候幼小的夫君成年。

根据史书记载,周代所实行的是媵制,所以夫人的妹妹或是侄女即使年幼也要随同出嫁;秦汉以后,帝王会选贵族的幼女进宫,成年后为帝王妃嫔,或赐予子弟为妻妾。这些都是童养媳的一种表现。

童养媳婚姻之所以会流行,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贫穷的人家无力养活女儿,便把她给了别人,长大后成为抚养者家中的媳妇;第二,童养媳的习俗可以减少陪嫁结亲的费用;第三,清代还有公婆或丈夫病重提前娶媳妇的习俗,这种做法叫做“冲喜”,希望病人好起来。这也是童养媳出现的一个原因。

趣味链接:“抓周”兴起于何时?

“抓周”又叫“试儿”,这种风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据史料记载:“儿生一岁,为其制新衣,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尺、线,并加以饮食之物及珍宝放置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贫、廉、智、愚,多为试儿。”

“抓周”最早进入文献是在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风操》中。不少论着在论述抓周的历史时,都称此风俗至少是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普遍开始流行在江南地区了,到隋唐时期普及全国。

中国古代的“和亲”是怎么回事?

在《贵阳文史》中提到:所谓“和亲”是指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摒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指汉族帝王与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

最早的“和亲”是汉高祖刘邦以宗室女嫁匈奴单于。汉初,北方的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勾结中原的藩王对付西汉王朝。面对强大的匈奴势力,西汉无力反击,臣子就想出了“和亲”的办法,要刘邦把女儿嫁给冒顿单于,用联姻稳定汉匈的关系。虽说不是自愿,但在一定时间内稳定了汉匈关系。所以,后世纷纷效仿。

在汉武帝之后,和亲政策就发生了变化。武帝为了除掉匈奴,开始与乌孙和亲,以达到共荣的目的。后来元帝又把宫女王昭君嫁给内附的呼韩邪单于,再与匈奴和亲。这些和亲政策都是出自统治者双方阶级自愿,作为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的结合,而非“被迫”行为。后世所纷纷效仿的“和亲”,如隋唐时与突厥、吐蕃、回鹘等族的和亲,都属于这种互利的性质。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无论是被迫的“和亲”,还是友好互利的“和亲”,在客观上都缓解了双方矛盾,为巩固各自的政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友好关系的发展。

趣味链接:摩梭族的走婚习俗

在云南的西北部,有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湖泊——泸沽湖,其周围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摩梭族,他们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由女性当家和女性成员传宗接代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娶女不嫁,婚姻双方终生各居母家的婚姻形态,俗称“走婚”。

你知道婚礼中的拜堂程序有哪些吗?

在中国传统的婚礼过程中,拜堂是一个高潮阶段。在迎娶之日,男家发轿之后,傧相也就是主持赞礼之人,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就已经开始了。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程序开始拜堂。

拜堂仪式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莅位(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

奏乐鸣炮

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

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俯伏,兴,平身复位。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

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至此才算正式结束。

趣味链接:跪拜礼

这种礼节是源于我国东汉时期。在东汉以前人们吃饭、议事都是席地而坐,而且坐姿通常是两膝着地,再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

在接待宾客的过程中,“坐”着向人致谢时,往往要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古书中说的“引身而坐”,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有时还要前额触地,就这样,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在民间的祭祀、祝寿等风俗礼节中,也经常使用跪拜礼。

古代的“冥婚”是怎么回事?

中国古代有为死去的未婚者寻找配偶的习俗,称之为“冥婚”,也叫“阴婚”。早在周代时期冥婚就已开始流行,当时政府也曾明令禁止,但不见成效。这种习俗一直被流传下来。而且受到了后来统治者的肯定和倡导。

冥婚的对象是那些已经订了婚的但在未等迎娶过门之前就因故双亡的少男少女们。那时的人们一致认为,如果不替他(她)们完婚,他(她)们的鬼魂就会作怪,使家宅不安。因此,一定要为他(她)们举行一个冥婚仪式,最后将他(她)们合葬在一起,成为夫妻。也免得男、女两家的墓地里出现孤坟。还有一些少男少女还没订婚就夭折了的。家长出于疼爱、思念儿女的心情,认为生前没能为他(她)们择偶,死后也要为他(她)们完婚,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其实,这是人的感情寄托所至。另外,封建时期的人们普遍迷信于坟地“风水”一说,认为墓地中出现一座孤坟,会影响家宅后代的昌盛与繁荣。而且当时有些“风水大师”(古称“堪舆”)为了多挣几个钱,多会竭力怂恿搞这种阴婚。阴婚多出现在贵族或富户之家,贫寒之家是绝不会搞这种活动的。

趣味链接:历史阴婚故事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起冥婚,是曹操为其早死的儿子曹冲操办的。《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卷二十)记载,曹冲“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则流涕,为聘甄氏亡女与合葬,赠骑都尉印绶,命宛侯据子琮奉冲后”。由此可见,曹操是聘了一名甄姓早死女子给其做儿媳。

“媒人”为什么又被称为“冰人”?

《书言故事·媒妁类》一书中记载:“媒曰冰人。”可知,古代时媒人又被叫做冰人。那为什么会被叫做“冰人”呢?那就要从古代的士子娶妻时间谈起了。

古代士子娶亲一般都要选在冰雪未融化的二月,因为古人认为这个时间成婚是符合阴阳之道的,更顺应了大自然万物生长的规律。而且晋代的索紞在为人解梦的时候,也把婚姻与冰联系在了一起。晋朝有一个官员叫令狐策,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一个人说话,不知是何征兆,就要索紞为他解梦。索紞分析了一下梦境的情节,即对他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做媒,冰泮而婚成。”后来令狐策果然给一个太守的儿子做媒,又碰巧把婚事说成了。自此,“冰人”即成为“媒人”的代称。

趣味链接:媒人的别称

媒妁:媒,谓“谋合”二姓;妁,谓“斟酌”二姓。一说男曰媒,女曰妁。《孟子·滕文公》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月老:主管着世间男女婚姻,以红绳系男女之足,以定姻缘。媒人其实就是月老在人间的化身。

红娘:把红娘称作媒人是从《西厢记》开始,张生能够与崔莺莺相爱终成眷属,都是靠红娘从中撮合。此后,“红娘”便成了媒人的别称。

红叶:相传唐朝一宫女以红叶传诗传情,与所爱之人终成伉俪。此后,人们便把媒人又称为“红叶”。

伐柯:此雅称来自《诗经·豳风·伐柯》中:“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保山:指像山一样稳固可靠的保证人,旧时亦称媒人为“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