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23751000000023

第23章 文化艺术:流光溢彩传千年(1)

古今第一首长诗是哪部作品?

《孔雀东南飞》被清代诗人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共353句,1765字,它的篇幅超过了《诗经》、汉乐府民歌其他的篇章,被称为“长诗之圣”。

这首诗的主题钩深致远、蕴藉宽广。此诗在揭露和批判封建礼教的罪恶的深度和广度上超越了它前后出现的此类题材的诗歌,主人公刘兰芝和焦仲卿更是中国诗歌史上很有光彩的形象人物,他们更是一千多年以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反抗封建礼教的,要争取自由婚姻与人格的光辉形象。从艺术形式上看,整首诗都是采用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而在结尾处却运用了浪漫主义方式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理想与愿望,让读者读时有种荡气回肠的感触。从情节上来看更是波澜曲折、跌宕起伏,从最初两人感情深厚,到刘兰芝为婆婆所不容,最后到刘、焦双双以殉止。用以死抗争的方式将矛盾推向了最高峰,最后两家求得合葬,葬后两人双双化鸟,告诫世人。郭沫若曾说:“古代乐府诗的艺术水准,现在的诗人是还达不到的。”可见,《孔雀东南飞》不愧被评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它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趣味链接:“泰斗”最初说的是谁?

此词最初说的是唐朝大诗人韩愈,人们非常敬仰韩愈的学识和为人,所以把他看做高大的泰山和指示方向的北斗星。“泰山北斗”用来称颂学问品德高尚或艺术修养精深,可为榜样的杰出人物。也简称“泰斗”。后来,人们就用“泰斗”一词称在某一方面成就卓越,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影响的人。如把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鲁迅等,称为文学泰斗。把爱迪生、爱因斯坦、祖冲之等称为科学泰斗。

为什么说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积淀?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有固定的词组,在汉语中多数是由四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所指多为确定的含义。成语的来历较为广泛:有的来自民间口语经长久演变而习用,如“狼子野心”、“拐弯抹角”等;有的出自古代典故,如“三顾茅庐”、“邯郸学步”;有的来源于神话寓言,如“夸父逐日”、“开天辟地”等;也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都遂为成语。

由此可见,每个成语的背后都隐藏着很深的文化底蕴,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历史的积淀。从上面所举的例子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成语大多数是四音节的。可“四音节”并不是成语的标志,有的成语是更多音节的,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也被人们称为成语。而且成语的结构一般都是定型的,不可任意改动其词序或是增减它的分量。成语有精练、形象之特点,所以在语言中得到了很广泛的运用。说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趣味链接: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地无银三百两”来自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据说从前有个生意人叫张三,老实本分,他好不容易才攒了三百两银子,可是不知藏在哪里最安全。想来想去他把银子放进一个坛子里,埋在了自家的院子里,埋完后他还是有些不放心,就又在地上插了一个木牌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

第二天,被邻居李四发现了,他心想:“这张三也太傻了,这不分明是在告诉别人这有银子吗?”李四贪财,于是把银子挖出抱回自己家了。回到家后他也十分担心对方会怀疑到自己头上,于是他赶紧写了一张字条贴在木牌上,上面写着:“隔壁李四不曾偷”。后来人们就把这种不打自招的愚笨行为称为“此地无银三百两”。

中国古代有哪些乐器?

中国古代乐器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八千年前,祖国大地上就已初露文化曙光,一些用于捕猎的石器等就在祭祀时作为伴奏的乐器。下面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一、古琴: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三千多年前已盛行。琴面装有七根弦,由粗而细,自外向内按五声音阶排列。琴面还嵌有十三个琴徽,以标识弦上音位。演奏时右手拨弦有散、泛、按三种音色变化。有关古琴的文献记载及传谱浩如烟海,是我国古代音乐的珍品。

二、埙:古代吹奏乐器,形状如梨,用陶土烧制而成。最早出现于约七千年前,大部分是二音孔和三音孔,至殷商时期的五音孔陶埙已能吹奏七声音阶和部分半音,发音古朴淳厚而悲壮。

三、筚篥:亦称“芦管”、“茄管”。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起源于西域,后传入中原。南北朝时有大小筚篥、桃皮筚篥等多种形式。隋唐至宋元时盛行全国。

四、箜篌:古代弹拨乐器,盛行于汉唐时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明代以后渐少使用。现在改革的箜篌有37根弦,擅长演奏划音、吟音、揉弦等手法,表现力极为丰富。

五、洞箫:单管竖吹,汉代开始盛行。古代箫多为竹质,但也有玉质或瓷质的。上端利用竹节封口,在封口处开半椭圆形吹孔,音量较小,音色娓婉清雅,以夜阑更深之际乐声悠美悦耳着称。

六、古筝: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汉晋以前十二弦,唐宋以后增为十三弦。明清以来逐渐增至十五或十六弦,按五声音阶定弦。传统演奏技法:用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弹奏。用左手食指、中指或无名指、中指按弦,以取得“按、颤、揉、推”等变化音。

趣味链接:东方最神秘的旋律——《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民间艺术家阿炳创作的二胡作品,此曲以逻辑严谨的结构以及对人生的深切感受,蜚声国际乐坛。《二泉映月》展示了古老民族的东方神韵。法国音乐家听到此曲后,曾赞叹这是东方音乐中最神秘的旋律。

“压轴戏”是最后一台戏吗?

至今还是有许多人常用“压轴戏”来形容最后一个精彩的节目,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和用法。压轴戏并不是压台戏。

“压轴”本是京剧中的一个“术语”。京剧一场戏如果有五出的话,那么第一出叫做“开锣戏”,第二出叫做“早轴”,第三出为“中轴”,第四出称为“压轴”,第五出(最后一出)则叫“大轴”。可见称最后一个节目为“压轴戏”是错误的,压轴戏应是倒数第二个节目才对,现在你知道了吧!

趣味链接:戏曲中的“四功五法十耍”

“四功五法十耍”是戏曲的表演技巧。

“四功”是戏曲演员的四种基本功:唱功、做功、念白、武打。

“五法”指的是手、眼、身、法、步。手指手势,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

“十耍”包括水袖、髯口、翎子、扇子、靴子、帽翅、马鞭、笏板、牙和水发。

“秧歌舞”是怎么起源的?

秧歌舞,又叫扭秧歌,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区。最初它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述说: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

秧歌也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民间武术、杂技、戏曲等技艺与形式,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形式发展成为民间歌舞。在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各地区的秧歌名字也有不同,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秧歌舞善于变化队形,而且舞姿也是丰富多彩的,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趣味链接:中国民间舞蹈艺术

民间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经历代发展,传承至今,其种类因地域而别,内容十分丰富。

大型群众舞蹈《秧歌舞》和《腰鼓舞》是解放战争时期产生的革命舞蹈,《龙舞》、《狮舞》、《麒麟舞》和《猫蝶舞》是典型的模拟舞蹈,舞蹈《跑帷子》和《跑阵舞》是由古代战争中的陈兵布阵演变而来的,《打独角兽》和《扛箱舞》则反映了上古人与野兽的搏斗。

学校起源于什么时候?

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已经有了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经验的教育活动,但都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而学校的出现则需要一定程度的文明发展,例如有能够脱离生产的教师和学生,以及适于集中教学的内容。

原始氏族社会末期,物质生产能力提高,只需一部分人从事生产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例如掌握生产知识和技能的人。古文献记载,氏族养老的场所称为“序”、“庠”,一般位于米廪即粮仓的附近。不过老人可不是光吃闲饭的,他们有教育后代、传授生产经验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职责。“庠”、“序”后来成为古代地方学校的代称,可见中国学校教育最初产生于“养老”。

除此之外,氏族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从事各种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员,教育就成为培养所需人员的途径。国家形成后,贵族、官员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趣味链接:独树一帜的教育

组织形式——书院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一般为着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的高等学府。从唐中叶至清末,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宋代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合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文房四宝”是哪四宝?

“文房”之名,起源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420~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也是中国独有的文字工具。

笔:毛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前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

墨:我国墨的发明年代也很久远,目前已知最早的烟墨是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和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发现的,但当时的墨只是一小块,还没有模制成锭。墨是中国古代书写中不可或缺的用品,正是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

纸: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它的发明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的传播立下的卓着功勋。最初的纸是模仿丝棉的漂絮法生产的,原料少,成本高,不能大量生产,后期虽经变革但还是不便于书写。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做原料,制作出了一批优良的纸张,从而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

砚:也称“砚台”,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因为墨须加水发磨始能调用,而发墨之石则是砚。其中有陶、金属、漆、瓷、石等,最常见的还是石砚。可以做砚的石头极多,我国地大物博,到处是名山大川,所以产砚的地方遍布全国各地。

趣味链接:古代印章

印章亦称“图章”。古称“玺”。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的专称“玺”,以玉为之,故后世有“玉玺”之称;官、私所用的均改称“印”。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称。

战国古玺: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

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

汉玉印: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

官印:官方所用的印章。

为什么把屈原等人的作品称为“楚辞”?

“楚辞”一名最早见于《史记·张汤传》之中,由此可知在汉代前期就已经有这个名称了。它的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演变成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中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南北朝文化传统的融合也是“楚辞”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屈原是楚辞的第一位同样也是最重要的一位作家,楚辞也是他在学习楚国文化基础上完成的。楚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趣味链接:《九歌》

《九歌》是屈赋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诗篇。它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九歌》以楚国宗祖的功德和英雄业绩为诗;以山川神只和自然风物为诗;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晚年被放逐南楚沅湘之间忠君爱国、忧世伤时的愁苦心情和“荡志而愉乐”、“聊以舒吾忧心”、“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心旨。

“乐府双璧”是哪两部作品?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堪称“乐府双璧”。《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