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中国五千年历史悬案(最新升级版)
23751300000029

第29章

流传到现在的《花蕊夫人宫词》有 100多篇。后人认为她的诗,“清新艳丽,足可夺王建、张籍之席”。由于与皇帝有着共同的爱好,加上貌若天仙,自然会得到皇帝的宠爱。

因自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而为后世公认为中国最早对联的孟昶,虽然是个花花公子加昏君,但也是一位才子。孟昶是个不错的诗人,但却不是一位好帝王。后蜀广政二十八年(965年),赵匡胤建立的北宋王朝,仅用了 66天时间,就将后蜀灭亡。沦为俘虏的花蕊夫人,在从成都押解北上开封的途中,当行至一个叫葭萌驿的驿站休息时,在驿站墙壁上,留下了一阕没有写完的词:“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刚写下这些,由于“军骑促行”,只好又匆匆上路。从这首未曾写完的词中,可以想见花蕊夫人的亡国之痛。

宋太祖见到花蕊夫人后,被她的美貌吸引,为掩饰自己的失态,宋太祖竟厉声指责花蕊夫人说:“人说女色是亡国祸水,你倚仗美貌,使孟昶荒于游乐,败了国家,该当何罪?”花蕊夫人面无惧色,坦然陈词:“做君主的掌握军政,占有权力,不能悉理朝政,强军保国,自己迷恋声色,又要将罪名加到宫妃身上,是什么道理?”当场索要纸笔,题写了《述亡国诗》。这首诗感慨后蜀将士没有斗志,14万大军顷刻间被宋军摧毁,后蜀因此而亡国,孟昶和自己因此而成为大宋王朝的阶下囚。或许正是这首诗打动了赵匡胤,他在点头称许这位年轻女子才艺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地喜欢上了她,将她收为妃子。7天之后,孟昶暴死于宅第。花蕊夫人悲痛欲绝,在宫中挂上孟昶的画像,表示纪念,为了瞒过宋太祖,她说是“张仙送子图”(据说后人盛行供奉“张仙送子图”,就是由此而来)。关于花蕊夫人之死,蔡绦《铁围山丛谈》记载说“尝进毒,屡为患,不能禁”,终于被宋太祖赐死。也有人说,她后来年长色衰,郁郁而死。还有人认为,花蕊夫人被赵匡胤收入后宫后,赵光义以皇帝当以江山社稷为重、不当惑于女色为名,屡屡劝谏太祖,但宋太祖赵匡胤并不在意,于是,赵光义对花蕊夫人起了杀心。一次,赵匡胤与赵光义、花蕊夫人等同在御花园射猎为戏,赵光义借调弓弄矢之际,一箭将花蕊夫人射死。甚至有人认为,宋太祖死后,赵光义继位,又逼花蕊夫人就范,花蕊夫人不肯,被恼羞成怒的赵光义一箭射死。

后蜀花蕊夫人到公元 965年国破身亡于北宋时,可能还不足 40岁。但她的百首宫词、葭萌驿题词、宋宫赋《述亡国诗》,则是她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的代表作,足以彪炳文学史册、永垂不朽,清人吴文锡《青城山吊花蕊夫人》一诗概括得极为精练:内家本事诗犹在,城上降旗恨未休。试问葭萌题驿处,有无水殿任梳头。

孟昶暴卒后,葬于洛阳邙山。花蕊夫人死后,则葬于福建崇安。20世纪 50年代,人们在四川广汉发现了“孟昶暨花蕊夫人墓”,但何时何因何人将这对苦命鸳鸯合葬,史无明文,就不好妄断了。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有多厉害?

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演绎杨家将故事的剧目可谓数不胜数,能查到剧名的大概有几十种之多,其中较为著名的如《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百岁挂帅》、《李陵碑》、《清官册》、《杨八姐游春》、《三岔口》、《挡马》等等,这些故事,以宋辽战争为背景,刻画了杨家一门忠烈的故事。杨家将的故事有历史原型,但又经过夸大和杜撰,直到成了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杨家将。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是什么样子呢?

五代十国时,政权更迭频繁。公元 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北汉灭亡。北汉将领杨业也随北汉降宋。杨业本名叫杨崇贵,他年少时很受刘崇的看重,刘崇以其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然而刘继业在北汉 30多年的战绩却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宋军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在《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直到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同时期的《九国志》曾经记载过刘继业的功绩,但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没有流传到今天。《辽史》中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可见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是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刘继业积累了边防的丰富经验。

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后来,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此时,辽萧太后又领兵十万夺回寰州。杨业爱民,认为当务之急在于护送四州人民迁移。现辽已大兵压境,应避免与之正面冲突。监军王诜不懂军事,反而斥责杨业贪生怕死。

最后杨业力争不果,只能冒险出击,他和潘美做了约定,在陈家谷口埋伏人马,万一兵败也好救援。杨业出兵后不敢轻战,久未回还。潘美与王诜以为辽军败退,欲抢功劳,竟率军离开谷口,来会杨业。此时杨业已败退,潘美见势不妙,弃陈家谷口逃走。杨业且战且退,至谷口已傍晚。本以为伏兵四起,定杀辽军个措手不及,不料竟空无一人。杨业无奈,只得率众守住谷口死战。此时,杨业之子杨延玉也已战死。部下也仅剩百余人。杨业知必死,叫部下散了,自己死守。杨业素与士卒同甘苦,无人愿退缩。最后全部壮烈殉国,无一生还。杨业身受重伤,仍杀敌数十,最后因马受伤被俘。杨业宁死不屈,后绝食而死。而非戏剧小说中的撞死在李陵碑前。

杨业死后,朝野义愤。宋太宗削去潘美三个虚衔。王诜被开除军籍。杨业有七个儿子,但并非个个都骁勇善战。除杨延玉战死外,杨延昭(即杨六郎)曾长期在今河北地区与辽作战。他所驻守的保州(今河北保定)高阳关离三关口很近。杨六郎之子杨文广,曾抗击西夏,后来也在今河北地区抗辽。宋史有杨业、杨延昭传。至于杨门女将,不见史料有载。是否真有其人,就不得而知了。

“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道:“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另一位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人物苏辙也写过一首《过杨无敌庙》,苏辙也是北宋人,离杨业去世的年代并不算太远,他的诗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杨家将故事在宋代的影响力。

到了南宋,民间艺人把杨家将故事编成了话本,在民间越传越盛。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南宋遗民徐大焯所著的《烬余录》,书中把与杨延昭同时代的将领杨嗣的功绩安到了杨延昭身上,又创造出了杨宗保,还构想了杨家父子舍命救援宋太宗的情节。到了元代,杨家将故事形式又有新拓展,出现了杂剧,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到了明代,杨家将故事进一步丰富,出现了《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杨家将故事以小说、评书的形式广泛流传。这些故事反映的时间跨度加大,从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一直写到宋神宗赵顼,约 100年的历史,编撰了杨家祖孙世代抗敌的英勇故事。

明朝中后期,杨家将成了借古言今的最好武器。民间艺术家在传说和戏曲的基础上,改编出历史演义小说,如明代纪振伦的《杨家将通俗演义》,加上清代熊大木的《北宋志传》,这两部书使得杨家将故事定型,为后来的戏曲和说唱文学提供了丰富素材。明清两代,戏曲舞台上以杨家将为题材的剧目就有 360出之多。直到今天,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还经常上演《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等剧目。这些小说和戏曲,与历史事实出入已经很大,成了英雄传奇。杨家将的故事已经偏离历史原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