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中国五千年历史悬案(最新升级版)
23751300000030

第30章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是历史事实吗?

宋仁宗赵祯(1010~ 1063年),是宋真宗第六子,乾兴元年(1022年)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死后,他开始亲政。在位时间为1022年至 1063年,共 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关于宋仁宗赵祯的身世,有一种流传至今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历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这一故事经过千年的演绎流传,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京剧、蒲剧等有《狸猫换太子》、《遇后》、《打龙袍》,梨园戏有《陈州赈》,汉剧有《拷寇珠》,秦腔有《抱妆盒》,淮调有《斩郭槐》,演绎的都是这个传奇式的故事。虽然内容各有不同,但却大同小异。那么,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在宋朝真的发生过吗?在《宋史》中对宋仁宗身世的记载是这样的,《宋史·仁宗本纪一》:“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讳祯,初名受益,真宗第六子,母李宸妃也。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生。章献皇后无子,取为己子养之。 ”《宋史·仁宗本纪二》:“明道元年春二月……丁卯,以真宗顺容李氏为宸妃,是日妃薨……夏四月丙申朔,出大行皇太后遗留物赐近臣。壬寅,追尊宸妃李氏为皇太后,至是帝始知为宸妃所生。”也就是说宋仁宗的确是李宸妃之子。

《宋史·后妃上》还记载了李宸妃与后来的刘皇后的这段公案: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经生过 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此时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据记载,李氏有身孕时,跟随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钗。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钗若是完好,当生男孩儿。左右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后来,李氏的确产下一个男婴。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赵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真宗去世后,赵祯即位,也就是宋仁宗。昔日的刘皇后成了刘太后,临朝辅政,又掌权后宫,众人都不敢冒着杀头的危险来挑明这个真相,只能眼睁睁看着仁宗母子不相认。天圣九年,仁宗生母李宸妃病危,刘太后晋升她为宸妃。次年,李宸妃去世。刘太后本想只以妃子之礼下葬李宸妃,可是宰相吕夷简却上书给刘太后说,仁宗现在虽然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可是在太后百年之后,一定会有人向仁宗禀告实情的,如果仁宗因此怪罪太后家人,那就不是谁可以控制的了,所以应当以一品礼安葬李宸妃,那时即便谁要说什么坏话,仁宗也不会拿刘家怎么样的。刘太后认为宰相吕夷简言之有理,于是就下令以一品礼安葬李宸妃。宰相吕夷简又暗中吩咐内侍押班给李宸妃穿皇后装入殓,并使用水银装箱,刘太后也一一默许了。李宸妃的丧礼因此举行得极为隆重。

1033年,刘太后死后,宋仁宗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其震惊无异于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宸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做出处理。此时的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宸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所以,从《宋史》中的记载来看,历史上不存在“狸猫换太子”一事,李宸妃也没有流落到民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包拯为李宸妃鸣冤这样的故事呢?包拯是《狸猫换太子》中的重要人物,但是,在历史上,他与这桩公案无任何联系。包拯于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踏上仕途,开始做建昌知县、天长知县、端州知州等地方官,自然无从参与宫廷斗争。到他进入中央政府,仁宗已经亲政很久了。包拯使“狸猫换太子”一事大白天下只是戏剧小说中的演绎而已。

李师师在北宋灭亡后结局如何?

宋徽宗赵佶(1082~ 1135年),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崇奉道教,任用蔡京、梁师成、李彦、童贯、朱勔、王辅等奸臣,时称“六贼”。导致当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但是他却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和书法家。他画的花鸟、人物、

山水,描绘工细入微,尤善花鸟画,设色均净,富丽典雅,笔墨精妙,造型生动,神形兼备。除擅长绘画外,还兼善书法,风格挺健秀丽,称瘦金体,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赵佶一生生性轻浮,除了爱好绘画和书法外,他还嗜好女色如命,甚至,他竟然到青楼中幽会歌妓李师师。

李师师,生卒不详,北宋末年汴京名妓。本姓王,四岁时亡父,因而落入娼籍李家,改名李师师。

据载,她气质优雅,通晓音律书画,芳名远扬开封城。当时的文人的笔记小说中记载着她与不少文人如周邦彦、晁冲之等人的交往。清人史梦兰有诗:“宋史高标道学名,风流天子却多情;安安唐与师师李,尽得承恩入禁城。”宋徽宗在位期间,自政和

年间以后,也常微行出游,乘小轿子前往李师师家。

由于李师师深得徽宗宠信,后来徽宗索性把她召入宋徽宗画作内宫,册封为瀛国夫人。李师师以枕边风,权倾朝野,相传聚众梁山泊起义的宋江,打算归顺朝廷时,想利用李师师与徽宗的关系,也偷偷进入汴京访李师师。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兵进逼开封,徽宗将皇位让给太子钦宗。李师师失去靠山,“废为庶人”,并被驱出宫门,地位一落千丈。据《李师师外传》,她为了免祸,曾汇集徽宗赏赐的钱财,献给官府,以助河北军饷,并自乞为女道士。靖康元年,钦宗下令籍没李师师家。《三朝北盟会编》载“靖康之年,尚书省直取金银,奉圣旨:‘赵元奴、李师师,曾经抵应倡优之家,逐人籍没,如违并行军法’。”不久,汴京沦

陷,北宋灭亡。经过这次变故,权势倾天的李师师成了一贫如洗的平民女子。不久,金兵第二次围攻汴京,并俘虏徽、钦二帝和赵氏宗室多人北返,而李师师的下落也变得众说纷纭,扑朔迷离了。

李师师其人其事,频见于宋人笔记,综观历代记述,有关李师师的下落,大致有三种说法。

殉节说:有一本佚名的《李师师外传》,说金人攻破汴京后,对这位芳名远播的名妓“必欲生得之”,费了很大周折,还是由大汉奸张邦昌帮着找到了她。宴席之上,李师师慷慨陈词,痛骂张邦昌,而后吞金簪自杀。临死之前,她大骂张邦昌:“师以贱妓,蒙皇帝眷,宁一死无他志。若辈高爵厚禄,朝廷何负于汝,乃事事为斩灭宗社稷?”清朝人士黄廷鉴《琳琅秘室丛书》也据此称赞她的殉国行为是大丈夫气概的表现,“师师不第色艺冠当时,观其后慷慨捐生一节,饶有烈丈夫概,亦不幸陷身倡贱,不得与坠崖断臂之俦,争辉彤史也”。认为这一行为将在历史上永放光芒。后世的通俗小说多沿袭这一说法。但对于这一记载,大多数学者表示怀疑,认为不过是后人借塑造李师师这一形象讽喻当世。

被俘北上说:李师师在汴京失陷以后被俘虏北上,到了北国咸州一带,被迫嫁给一个病残的老军为妻,最后凄凉悲惨地死去。后世的通俗小说也有不少沿袭这种形式的说法。但小说的作者主要是借人借事来抒发亡国的感慨,恐怕没有什么事实依据,因而学者多对此说持有异议。

老死江湖说:《青泥莲花记》记载:“靖康之乱,师师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间,衰老憔悴,无复向时风态。”张邦基《墨庄漫录》书中称李师师被籍没家产以后,流落于江浙一带,有时也为当地士大夫唱歌,“靖康间,李生与同辈赵元奴及筑毯吹笛袁綯、武震辈,例籍其家。李生流落来浙,士大夫犹邀之以听其歌,憔悴无复向来之态矣”。清初陈忱《水浒后传》继承了这一说法,说李师师在南宋初期,流落临安(杭州),寓居西湖葛岭,操旧业为生,“唱柳耆卿‘杨柳外晓风残月’ ”。

宋代评话《宣和遗事》也有类似记述,但添加了“后流落湖湘间(今湘南一带),为商人所得”。宋人刘子翚《汴京记事诗》云:“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金檀板今无色,一曲当年动帝王。”这个说法,凄凄切切,充满惆怅之感,颇有“门前冷落车马稀”和“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苦味,很可能是时人的借托。

据情理分析,似乎最后一种说法较合情理。在汴京失守前,实际上李师师已废为庶人,当了女道士,她藏匿于民间,流落于江浙、湖湘一带是可信的。金军攻陷汴京后是根据降臣官员提供的名单索取皇宫妃嫔的,而李师师已不在京城,不可能在名单之内,因而说她被点名索取或被掳北国是不成立的。当然,李师师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子,有关她的传闻,不免有许多臆测和讹传的成分。因而她的归宿究竟如何,恐怕永远是难解之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