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FBI心理分析术:美国联邦警察教你无敌心理分析战术
23751500000024

第24章 各种各样的毛病和习惯(4)

但是,这名FBI探员相信自己的直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FBI探员示意超市为自己找一个单独的房间,房间的灯泡一定要换成比较刺眼的那种,他将把这个房间作为一个审讯室,对这名犯罪嫌疑人进行审讯。

在所谓的审讯室里,这名FBI探员和犯罪嫌疑人面对面坐在灯光明亮、甚至有些刺眼的屋子里,探员一脸严肃地问:“为什么要偷超市里的东西?”犯罪嫌疑人显得十分惊讶,坚持说自己并没有偷东西。此时,探员已经看出了嫌疑犯心不在焉和眼神恍惚的样子。

过了几分钟之后,一名保安走进来递给这名探员一张纸条,这张纸条上写着超市所丢东西的具体名称和数目,其中有几样东西实际上并没有丢,是故意写上去的。这名FBI探员故意将这张纸条拿得离犯罪嫌疑人很近,让嫌疑犯能够看到纸上的内容。

结果,得知了纸上的内容之后,年轻人的表情就变得十分凝重了,一只手无意识地放在嘴边,开始用牙齿咬指甲。看到嫌疑人这个动作,FBI探员立马站起来,迅猛地扯出犯罪嫌疑人的另一只手,攥住他的手腕说:“别再演戏了,我知道你就是偷东西的那个人,你想让我揭穿你这双手犯下的罪行么?”

这名犯罪嫌疑人拼命地挣扎,并试图摆脱FBI探员那铁钳一般的手掌。这个时候,他的大脑似乎失去了理智,嘴里不断重复着:“我不是有意要偷东西的……偷东西的时候,我也很紧张……我现在已经后悔了……我不敢了。”

最后,这名犯罪嫌疑人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且交代了为什么保安没能从自己身上搜出东西来的原因。原来,这名犯罪嫌疑人在偷到东西逃跑的时候,发现超市已经注意到了他,并且在捉拿他,他赶紧顺手将偷来的东西藏在了一个垃圾桶里。他想,等过几天这件事情平息了,他再过来拿东西。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当时一名FBI探员正在超市购物,正是因为这个FBI探员的机智和勇敢,在最短的时间里抓到了嫌疑犯,并且追回了超市里丢失的东西。

在FBI探员抓住这名嫌疑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FBI首先利用了犯罪者的犯罪心理和潜意识所作出的本能反应,在得知这个男人可能存在问题的时候,FBI那句“没错,就是你,你就是那个小偷,别动!”有力地击中了犯罪者的心理弱点。犯罪嫌疑人会在潜意识中认为这句话是对他喊的,才会立即逃走,这是犯罪者的一种本能行为。

紧接着,FBI探员故意让保安列出超市里丢失的东西以及一些并没有失窃的东西,还故意让犯罪嫌疑人看到。当看到这张纸条的时候,这名犯罪嫌疑人心里已经发憷,他自身的潜意识已经将他的犯罪行为吸纳在记忆仓库里,因此他就变得高度紧张,甚至连对用牙齿来咬自己的指甲都没有发觉。也正是因为他用牙齿咬指甲这个行为,让FBI探员更加确信,他就是超市要寻找的小偷。

从这名犯罪嫌疑人的咬指甲动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咬指甲的动作并不是小孩的专利,很多成人也会出现咬指甲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当一个人出现咬指甲的行为时,往往反映其内心有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等情绪。

一般来说,当我们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时,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咬指甲。法国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这项调查的主题是人们会在哪种情况下出现咬指甲的行为。研究显示:法国人爱咬指甲大都与他们的工作有关;购物是咬指甲的一个原因:咬指甲的动作可能代表作抉择的折磨;考虑经济形势和对父母和孩子的关注也是一个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们之所以咬指甲,是因为人们感觉到有压力,通过咬指甲来缓解自己身上的压力,同时在人们考虑一些难以抉择的问题时,也会咬指甲。FBI探员之所以再次坚定自己的判断,就是因为犯罪嫌疑人当时咬指甲的行为,这个行为暴露出当时他内心非常紧张,或者是在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

知识荟萃

心理学家认为,咬指甲这个行为之所以被保留下来,是由于孩子小时候的一些成长经历。在小孩三岁左右的时候,正是探寻周围的世界的阶段,如果在这个时候孩子与外界的接触频率增加,并且将双手作为接触周围事物的主要工具,那么他吮手或者是咬指甲的现象就会自然消失。

但是,有些小孩子在探寻周围世界的阶段,由于身处的环境单调、没有小朋友做伴或内心孤独而没有成人爱抚的原因,就会保留吸吮的习惯,在成长中逐渐演化成咬指甲、咬铅笔、咬衣襟等行为,并从这些行为中得到一定的满足感,逐步形成习惯。

比如,玲玲是一个七岁大的女孩子,七岁时的玲玲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小姑娘,可是玲玲却有一个非常不好的毛病——一个人的时候经常咬自己的手指或者是写字的时候咬铅笔头,她的一双小手伸出来,指甲都陷在了肉里,个个指头都是光秃秃的,让人看着很心疼。

尽管妈妈屡次在玲玲的手指上涂黄连水,但是没有任何作用,玲玲还是照咬不误。经过打探玲玲的身世才知道,原来玲玲出生时,她爸爸和妈妈的事业才刚刚起步,两个人都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时间照顾玲玲,害怕她自己出意外,玲玲的妈妈就整天将她关在屋子里,让玲玲一个人玩。这才导致了玲玲形成了咬手指和铅笔的习惯。

由此可见,一个小孩子咬手指或者指甲的行为是与其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如生活环境的改变、学习焦虑的发生、家庭变故、受到父母责骂或惩罚等,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咬手指或者是咬指甲的行为。

成年人在心情烦躁和紧张不安时,懂得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可是,孩子却无法用语言来正确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于是,一些内向、敏感的孩子在心里产生不安、不满、紧张情绪的时候,常以吃手指、咬指甲等方式来平稳自己的情绪。时间长了就形成一种习惯。有时在看电视、听故事、想事情的时候,也会咬指甲。

案例中的玲玲就是这样,当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无法顾及她的时候,无助的玲玲只好一个人待在屋子里,自己跟自己玩,当感到无助和失落时,她就开始咬自己的手指,渐渐地,将咬手指当成了一种发泄情绪的习惯。

咬手指和指甲不但是一种压力和精神紧张的表现,心理专家还提出,咬手指和指甲的行为也代表了一种安全感的缺失。

一个今年24岁的成都男孩,因为受不了失恋所带来的打击,辞职之后整天待在家里打游戏和酗酒,他还将自己的手指甲咬得光光的。根据这个男孩子的妈妈描述,他的儿子自小就有咬手指甲的习惯,可是宅在家的这段时间,他咬指甲的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因为是无意识的行为,她的儿子甚至对几次把手指咬出了血的情况也没发觉。

儿子的这种状况让母亲非常担心,在她的劝说之下,儿子进行了心理治疗。心理医生分析认为,该男子患上了轻微的抑郁症,他咬手指的行为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经过了解,心理医生发现,这个男孩子来自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从小就缺乏安全感,加之这次失恋的重大打击,他的安全感更加缺乏,不得不通过咬自己的手指甲的方式来缓解他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心理学家指出:婴儿吸吮手指是正常的现象,但3~7岁的孩子仍然有经常吃手指、咬指甲的情况,就是一个习惯问题了,这可能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孩子咬自己手指的行为,家长要及时给予纠正,以下介绍几种纠正的方法:

方法一: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一切因素。紧张和不安是孩子咬手指的主要因素,父母首先要弄明白在哪些情况下孩子会有紧张的情绪反应,接着在相应情况下积极地鼓励和支持孩子,帮助孩子打消紧张感和不安感;

方法二:多让孩子出去参加一些娱乐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出现了咬手指甲的行为时,家长要及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或者陪孩子出去散步的方式来减少他咬手指甲的行为出现的次数;

方法三:父母应当尽量多抽出点时间和自己的孩子相处,相互交流感情。父母的陪伴会让孩子体验到充足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同时,鼓励孩子多与同伴玩耍,同龄人在一起的乐趣也会让孩子体验到幸福和快乐,缓解焦虑和不安。

总之,通过研究大量咬手指甲的案例,心理学家发现,治疗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首先要从父母开始。如果父母能静下心来好好想一下自己的心理和家庭关系,能给孩子一个和谐快乐的家,那么,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的转变是非常快的。

通过本节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咬手指甲”行为的分析和了解,我们需要明白:

首先,夫妻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的温暖程度对孩子的心理或者行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要想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或者是正确的行为,就要首先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关怀、被爱护;

其次,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给孩子修整手指甲,不让小孩子养成吸吮和啃自己手指甲的习惯。同时,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多去参加一些游戏或者娱乐活动,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再次,一旦孩子出现咬手指的行为,就要耐心地去劝导,同时找出令孩子感到紧张和不安的环境和事件,帮助孩子一起去面对;

最后,如果自己或者是周围其他人有咬手指的习惯,经过自我的治疗,效果仍然不显著的,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长期的吸吮手指的行为会让个体的心理状态出现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