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在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鸟儿成为管护人员的好友和贵客。近来,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工作人员专门设置了投食点和保护站。候鸟到来之后投食点将增至5个,每个投食点为鸟类准备了青稞和麦子,工作人员每天早上定时投食,整个冬季下来平均每月要投放1万多斤粮食。有了环境和食物的双重保障,前来越冬的候鸟越来越多。时间久了,鸟儿们与工作人员混熟了,踩着饭点扑过来抢吃的。如果保护区巡护员发现鸟儿受伤,就会把伤者及时送到保护站包扎,由防疫部门处理。待伤愈之后,它们被放归湿地。另外,一旦发现有人进入保护区内打鸟、掏鸟蛋,巡护员就要将其移送至司法机关接受处罚。
成立专门的民间协会,开展丰富多彩、有感染力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监督湿地保护和建设中人们的不卫生、不规范行为,督促保护条例和工作制度的贯彻落实,及时制止可能发生在自然保护区及水源区的狩猎、挖草皮、割草、开垦、捕捞等不法行为,从根本上扭转管理措施不到位、湿地环境难以改观的现状。
绿化市郊,构筑拱卫首府的生态屏障
在维护市区微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郊区的自然条件,不断抚育和扩充郊区的绿化(美化)带,让市区、市郊的植被单元自然衔接,协调统一。城内城外连成一体的生态系统,规模越大,结构越复杂,其抗阻外界干扰的免疫力就越强大,生态效益就越明显。郊区的绿化面积越大、植被覆盖度越高,市区的微生态系统就越安全、越稳健。
在“十一五”期间,拉萨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以绿化市区环境为着力点,到2012年,城区“点、线、块、面、环”多层次绿化体系粗具雏形。在“十二五”期间,城市绿化以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为契机,以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为载体,在巩固和充实市区绿化成果的基础上向外延展,以市、县、乡(镇)、村为点,以道路、河道两旁为线,以工程造林、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等重点生态园区为面,构筑点、线、面自然衔接、分布均衡、功能完备、效益兼顾的首府生态系统屏障。
拉萨市的生态保护与拉萨南山绿化。西藏不只是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拉萨也不只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西藏及拉萨的当代价值,主要的是其生态系统处于原生状态下和自然环境独特壮丽上。类似这样状态的自然条件,世界上多数民族都曾经拥有过,只是到了工业化阶段,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为了获取物质财富而相继丢失了这个自然条件,西藏因为与世界近代化失之交臂而至今保存着这个自然条件。但是,这个自然条件不仅会因为社会发展方式不当而被葬送,而且会因为自然界变化而自然消失。在全球变化的大趋势下,西藏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能否持久安好?
事实上,全球变化连同西藏的城镇化进程,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西藏区域自然环境及气候特征。因此,当代西藏及拉萨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是一种自觉行为,主动应对全球变化对西藏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并在此基础上为300余万高原儿女塑造宜居环境。拉萨市的与西藏其他地(市)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工程一样,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就目前的态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拉萨的生态环境安全、美丽,依赖于拉萨人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的成果了。整个西藏亦是如此。合理而有力的建设就是积极而有效的保护。作为拉萨市生态保护的有机组分,城市绿化就需要从整体上做长远谋划,同时咬住根本任务脚踏实地做起来。这样说来,拉萨市城市绿化不是绣花工程,更不是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装饰工程或者形象工程。
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规划是前提、落实是关键。正当千家万户依然沉浸在2013年藏历新年热烈气氛中的时候,西藏自治区刚当选的政府主席、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洛桑江村就主持召开了政府第一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拉萨周边和拉萨河下游流域造林绿化任务。新一届政府正式履职的第一项活动,新年主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春季植树造林工作。
洛桑江村要求:西藏党政军警民要切实增强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绿色意识,政府部门要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突出的位置。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以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为抓手,把西藏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强区,让“美丽西藏”名副其实;相关部门要科学制定拉萨河下游流域植树造林10年规划,成立专门协调机构,动员和组织社会公众,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让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常态化、长效化,一年一年坚持不懈地往前推,确保拉萨和其他中心城镇及其周边地区渐次绿起来;要抓紧利用有利时机,迅速掀起植树造林新高潮,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植树工序,做到种一棵活一棵,植一片绿一片;要把工程造林与义务造林统一起来,对林地加强保护和管理,努力实现森林面积和活木储量同增长、林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双提高,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协调,环境质量和民生幸福共提升……
2013年拉萨市植树造林的目标是:造林面积16.5万亩左右,绿化项目主要有拉萨河谷造林绿化、拉萨南山山体绿化、义务植树、县(区)造林、拉萨至贡嘎机场专用公路绿化、拉萨周边防护林工程和城区园林绿化工程,植树节的主题是,“深入开展造林绿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拉萨市林业绿化局制定了《2013年拉萨市春季义务植树活动暨拉萨河谷造林绿化工程启动仪式初步方案》,上报给拉萨市人民政府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核批准。依据《方案》,2013年拉萨市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时间定为3月20日至4月5日,植树地点为柳梧新区东面山体,拟定义务植树面积200亩,栽植的树种有榆树、杨树、云杉和沙棘。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市林业绿化局加大了义务植树的监督和技术指导服务力度,并为了巩固造林成果,制定了栽植后5年管护期,由市林业绿化局交给当地村委会管护,与村委会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职责和目标。
拉萨南山绿化是拉萨周边绿化工程的重点项目,并成为周边绿化的试验区和示范区。近期目标,是铺设滴灌设备,完成拉萨河南山1000亩的山体绿化任务,以及山下次角林等地1000亩的景观项目,建立布局合理、物种多样、景观优美的绿地系统,打造高山景观园;远期目标,是完成拉萨四面山体的景观绿化,结合拉萨地域特色,建成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高原生态园林城市,把拉萨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南山秋季植树,创造在西藏造林的奇迹。2012年,拉萨市决定对南山山体进行绿化试验,规模为1000亩,投资2.9亿元,两年完成。2012年栽植苗木95515株,完成山体绿化面积约376亩,树种主要有油松、侧柏、千头柏、高山松、圆柏、桃树、云杉、新疆杨等;2013年南山绿化任务是600余亩。
继南山春季造林行动后,2012年10月,上海生态园林有限公司拉萨项目部对拉萨的气候、南山的土壤、拟选种的树种生长规律等,做了反复论证分析,筛选出一批适应高海拔地区生长的树苗;动员组织当地民工,登上南山东坡开展秋季种树活动,计划种下10万棵树苗,为来年全面绿化西坡打下基础。
秋冬季节开展规模化植树活动在西藏尚属首次,把幼树种到海拔3600米以上的荒山上称得上一个创举。南山海拔最高的地方超过4000米,垂直高度有400米。挖坑、运苗、填土、浇水、种树等环节都有难度。除了对土壤进行化验、改良土壤,做好树木的抗风保温工作外,还必须解决规模化的“树上山”“水上山”的现实问题。
一棵树苗加上携带的土球,最重的有100多斤。对此,施工单位专门铺设了高山轨道,批量运输耐寒的云杉、塔柏、杨树、柳树、雪松等树苗上山,通过这辆多功能的绿色快车,还把肥料、重型工具等运达指定部位。
拉萨秋冬季节天气干燥,新栽的小树隔天就得浇水,成活以后一个星期需要浇水两次。必须保证足够的蓄水,适时给幼苗和新树灌水。请来水利专家现场勘探设计,在南山海拔4000米处修建了两个200立方米的永久性蓄水池;为了把水引到山上,铺设一条长1500米、直径100厘米的管道;引进了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和调压阀,通过调压阀调节,使山上的水压和山下的水压一样,采用毛管对每一棵树进行浇灌。
幼树栽种后,成活率成为关键。小树安上新家后,除了保证生长用水外,还需要人工创造很多生长条件,保证其正常生长。技术人员要对土壤进行化验,科学配方、改良土壤。还做好树木的抗风保温工作。冬季到来之前,养护人员采用了防冻剂、防冻液及生根粉等防冻措施,保证幼树安全越冬。
南山脚下成片的柏树是2012年春天栽种的,到了秋天不仅全部成活,而且长势良好,原有的那棵大柏树有20年树龄,挺拔而苍劲,成了新树林中的树王了。这里选种的主要是云杉,还有阔叶树、柏树等树种。技术人员在南山作试种实验,计划试种100多种植物。
另外,技术人员准备在南山坡的一处山谷种下几万棵野山桃树,建成一个“桃花谷。”此前调研表明,那里土壤具备栽种桃树的条件。为了把树、工具等运送到山坡上,施工人员在此处开出了一条宽4米的土路,方便工作人员上下山,或者运送物品。如果“桃花谷”试种成功,拉萨将会再添一处景点。
秋意深深,树叶瑟瑟。站在南山之巅向北俯视,拉萨市区的建筑尽收眼底,南山脚下新树成林。郁郁葱葱的云杉、阔叶松,似乎跟秋风萧瑟的背景有点不协调。千亩绿化只是一期绿化规划的一部分,来年二期规划将把南山打造成园林精品工程,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实现生物多样性。届时南山上植物品种将达到100种以上,南山会变成拉萨市民休闲娱乐的另一去处。
南山育林,护林员爱心圆绿梦。驻足拉萨大桥上,扑入视野的是黄绿交错的拉萨南山。黄的是土、风化剥落的岩石碎块,绿的是一排排树苗、壮树。在2007年拉萨市实施南山绿化工程时,栽种了11万株乔木和灌木树,而今那儿累计造林绿化有4600亩,成活率达到80%,覆盖着近三分之二的山体。
护林员普琼自2007年起一直蹲守在宝瓶山上,他说:在山上种树,最犯难的是取水。沿着管护工人踏出的小路向上走,最窄处只能容下一个人通过。最初从拉萨河抽水到山脚下,普琼他们用小车推水上山浇树。“小车装不了多少水,路上全是石头,沿途磕磕绊绊损失过半,一车水推到山上只够浇几棵树的。”
“2008年,市林业部门在山脚下修建了抽水房,机器24小时从井里抽水上来,经管道送到山坡间的蓄水池,然后经布满山坡的管网进行喷水浇灌。这种浇灌方式节省了不少人力和工时,但是往往浇得不透、不匀,最好还得接上塑胶管由人工来浇。3名护林员负责这么大的山坡,本来就忙不过来,赶上夏季干热的天气,就得连续加班。每天早上9点钟就得上山,下午6点才能告一段落。”
到了冬季昼夜温差大,裸露在外的管道容易冻住。为了保证冬季正常浇水,需要给予水管特别保护。每年11月份以后,普琼带领大家上山集中浇水。“只有浇透冬水,春天的树木才是活的,漏浇一棵就可能死掉一棵,我们尽量不漏浇一棵,管子实在够不到的就提水去浇。”另一位管护员尼仓接口说:“拉萨天气干旱,山地瘠薄,小树生命非常脆弱,需要人细心照料。”
除了及时细心地浇水外,还要想方设法给新树补充营养。“每年夏天要给幼树填充新土,因为山上土少石头多。泥土是从远处取出、拉到山下的,接下来就得一筐一筐背上山来,逐个填入树坑里。雨季来了,要进行普遍施肥……”普琼回忆着对小树的管护过程,细数着相关的具体工作,对小树苗的关爱明显写到了脸上。
在这里特殊自然环境下,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云杉、塔柏等树种长得很慢,平均一年才能长高3—4厘米。海拔3700米的宝瓶山半山腰间的小树仅有1至1.5米高。但是,映入眼帘的一棵杨树成为例外。
那棵“鹤立鸡群”的杨树,傲然挺立在宝瓶山的半山腰。如果报以挑剔的目光打量它,它长得不算太茂盛,算不上“树中的伟丈夫”,但是伫立在其稀疏的树荫下,会跟管护员普琼一样,对它报以崇敬的目光,这可是南山上最高的一棵树呀。树干笔直,所有的丫枝紧紧靠拢向上延伸;不太肥大的青黄色叶片,在阵阵山风中沙沙作响,在阳光中晃动金光。它是榜样,是这贫瘠山岭上闪亮的火星,今天能看到它,将来就能看到一大片它的伙伴们。
当初,为了栽下这棵杨树,普琼带领工友从苗圃里拉泥土到山脚下,再背上山来,挖好树坑,铺好泥土,小心翼翼把5米高的树苗抬上山来,植入树坑,浇水、培土,给它安上了新家。一切停当之后,天已擦黑,大家在黑暗中望着它,痴痴地发笑,好像迎来一位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