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德
23758500000037

第37章 前行以明智为根本(3)

“他们走路不与人争抢方便易行的地方,冬天不与人争抢暖和的地方,夏天不与人争抢阴凉的地方。他们举荐人才,对内不因为是亲人而避讳,对外不因为是仇人而隐匿。举荐人才有功,却不求回报。他们政绩突出,但绝不贪求高官厚禄。他们结交志趣相投的人,共同研讨道德学术,很高兴看到对方获得成就,毫无嫉妒之心。在他们之中,失意的人不会遭到冷落,朋友也不会因为流言而遭到误解;志向一致就保持友谊,不一致就分道扬镳。”孔子说。

“儒者是怎样把知识当家产的呢?”鲁哀公问。

“他们学识广博,但仍然坚持学习,终身不懈。”孔子说。

“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鲁哀公接着问。

孔子说:“儒者的居室不大,长宽各10步,房屋只有四堵墙。正门是用荆条或竹条编成的,侧门用蓬草填塞,窗子用破瓮作框。居室虽然简陋,但出门一定要换上体面干净的衣服。儒者很节俭,一天的口粮要分两天吃。儒者把财富看成身外之物,即使得到君主分封的土地,也认为不值一提。”

鲁哀公感慨道:“好啊!直到我死,也不会轻视儒者。”(《孔子家语·儒行解》)

人借助的是学习

孔伋(子思)说:“学习可以增长才干,磨刀可以锋利刀刃。我曾经独处深思,比不上学习收效快;我曾经踮起脚尖眺望,比不上登上高峰看得远。顺着风向呼叫,声音并没有加大,很多人都能听到;站在山丘上招手,手臂并没有延长,远处的人都能看见。所以鱼儿借助水势,鸟儿借助风势,草木借助时势。”(孔 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 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说苑卷三·建本》)

学习与养心

孟子说:“人们知道施肥养地,却不知道涵养自己的心性;施肥养地可以茁壮禾苗从而收获更多的粮食,而涵养心性则可以端正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什么叫做涵养心性?广泛学习多长见识就是。什么叫端正行为?保全本性禁止邪恶就是。”(孟子曰:人知粪其田,莫知粪其心;粪田莫过利苗得粟,粪心易行而得其所欲。何谓粪心?博学多闻。何谓易行?一性止淫也。)(《说苑卷三·建本》)

学习是为政前提

鲁国君主鲁哀公问子夏:“一定要先学习而后才可以安定国家保护民众,是这样吗?”

子夏答:“不学习却能够做到安定国家保护民众的,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

哀公又问:“难道五帝也有老师吗?”

答:“有。我听说黄帝向大真学习,颛顼(zhuān xū)向绿图学习,帝喾(kù)向赤松子学习,尧向尹寿学习,舜向成跗(fū)学习,禹向西王国学习,汤向威子伯学习,文王向铰时子斯学习,武王向郭叔学习,周公向姜太公学习,孔子向老子学习。这11位圣人,要是没有这些老师,就不可能创功业于天下,留美名于千世。”

诗曰:“不出过错不昏庸,遵从祖制有遗风。”说的就是上面的事情。不明白先王的为政之道,却能够安定国家的,从来没有过。(《新序·杂事第五》)

学习是人的天职

吕不韦说:“神农跟从悉老学习,黄帝跟从大真学习,颛顼跟从伯夷父学习,帝喾跟从伯招学习,帝尧跟从州文父学习,帝舜跟从许由学习,禹跟从大成执学习,汤跟从小臣学习,文王武王跟从太公望和周公旦学习,齐桓公跟从管夷吾和隰朋学习,晋文公跟从咎犯和随会学习,秦穆公跟从百里奚和公孙支学习,楚庄王跟从孙叔敖和沈尹竺学习,吴王阖闾跟从伍子胥和文之仪学习,越王勾践跟从范蠡和大夫种学习,这些人都是圣王的老师。

“上天产生人,赋予其听力,不用耳朵来学习,尽管有听觉还不如耳聋;赋予其视力,不用眼睛来学习,尽管有视觉还不如眼盲;赋予其说话能力,不用口来学习,尽管可以说话还不如哑巴;赋予其心智,不用心来学习,尽管可以思想还不如痴呆。可见,凡此种种,不是以学习增加人的天赋,而是发挥天赋。只要能够保全人的天赋而不是荒废它,可以说就是善于学习的人了。”(《新序·杂事第五》)

读书改变命运

苏秦游说秦王,上书10次,没有一点儿效果。他的黑貂皮袍子已经磨破了,带来的百斤黄金也用光了,只好回洛阳老家去。

他打着裹腿,穿着草鞋,背着书袋,挑着行李担子,形容憔悴,脸色黝黑,就这样进了家门。妻子好像没瞧见,继续织她的布;嫂子照旧坐着,不给他做饭;就连父母也不跟他说话。苏秦长叹一声,自语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叔子,父母不把我当儿子,都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于是,他连夜发奋读书,瞌睡袭来,便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用了整整一年时间,终于把谋略琢磨透了,说:“这回真的可以去游说各国君主了。”

他来到赵国游说赵王。两个人谈得很投机,赵王很高兴,封他为武安君,并把国相大印交给他。又给他兵车百辆,锦缎千匹,玉璧百双,黄金20万两,前往各诸侯国,游说他们结成同盟,也就是所谓的“合纵”,共同对付强大的秦国。这些国家都像风吹过草地一样地接受了他的主张。

当他前往楚国路过家乡洛阳的时候,他的父母赶紧整理房间,清扫道路,张罗乐队,置办酒席,出城30里地去迎接。见到了他,妻子敬畏得不敢正视,侧着耳朵听丈夫说话。嫂子跪在地上不敢起来,一个劲儿地磕头请罪。

苏秦问:“嫂子为什么从前那么傲慢而如今这么卑下呢?”

嫂子说:“因为你现在地位尊贵、财大气粗。”

苏秦长叹一声,说:“唉!一个人如果穷困潦倒,连父母都不拿他当儿子;然而一旦富贵显赫,亲戚朋友都心生畏惧。由此可见,人生在世,权势、名位和富贵,是无论如何也不可以忽视的!”(《战国策·秦一》)

吴下阿蒙

东汉末年,吴郡(今苏州)人吕蒙在吴主孙权手下做事,任横野中郎将,驻军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

孙权叮嘱吕蒙:“你现在担任要职,要管不少事情,不能不学习!”

吕蒙以军务繁忙为借口,说没有时间学习。孙权说:“谁也没有要你研究经典去做博士,只是要你翻翻书籍,了解从前发生过的事情。你说你事情多,难道比我还忙?我还经常读书呢,每次都大有所获。”

于是吕蒙开始读书。后来掌管吴国军政的鲁肃途经寻阳,与吕蒙交谈,大吃一惊,说:“以你今天的见识和谋略,再不是原先那个吴郡阿蒙了(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哥为什么对这个道理明白得这么迟呢!”于是鲁肃前去拜见吕蒙的母亲,跟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资治通鉴》卷66)

向历史学习

三国时,吴国君主孙权去世,将国政托付给太傅诸葛恪。诸葛恪为巩固新国主孙休的地位,将诸王迁往外地。齐王孙奋不听,诸葛恪在给他的信中劝道:先帝以古代的经验教训警戒今天,为制止作乱的萌芽,考虑到后世的长治久安,在卧病的日子里就作出分散诸王的决定。这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定,也是为了保全诸王。您多次违背朝廷诏令,擅自调兵遣将,说我就是不听禁令,能把我怎么样!您的话使我们十分震惊,没一个人不感到寒心。俗语说:“明镜用来照形,习古用来知今(明鉴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希望您记住前人的教训,改弦易辙。如果背弃先帝的法度,臣宁肯辜负您,也不敢辜负先帝的遗诏。齐王看到信后,心中恐惧,迁往南昌。(《资治通鉴》卷75)

南北朝刘宋文帝时,文帝之弟、执政大臣刘义康势大被废,后又卷入叛乱。文帝下诏免去刘义康一房全部成员的爵位官职,贬为平民,从宗室中除名,解送到安成看管。刘义康无聊,看书消磨时光,当他看到西汉淮南王刘长的事情时,丢下书感叹着说:“古时就有这样的事,我却一点都不知道。看起来我获罪受惩是应该的了。”(《资治通鉴》卷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