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道
23758700000015

第15章 善政(3)

小结

善待百姓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孟子有句话说得极精辟:“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君主看待臣民如同手足,臣民就会把君主看成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民如同犬马,臣民就会把君主看成陌路人;君主看待臣民如同尘土、小草,臣民就会把君主看成强盗、仇敌。人们之间尽管存在着地位差异,但回报一定是对等的,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善政有高低之分。比如政令和教育,都是实行善政的方式,但二者的档次很不一样。在孟子看来,好的政令就不如好的教育。为什么?因为政令再好,也是命令,属于强力,让人害怕,不得不服从。而教育就不同了,它通过攻心,使人自觉甚至本能地接受治理。“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好的政令得到的是民众的财富,好的教育得到的是民众的心。于是问题又回到前面说过的教化,对治政者而言,教化最大的功用就是维护政权的稳定。

(二)施益

要义

利益是政治焦点,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最后都可以归结为利益分配。利益问题上最一般的也是最基本的关系是国家与民众的关系,这是主线,这个关系处理好了,其他关系就容易协调了。在这个问题上,儒家的态度很明确,就是从民本出发,主张施益于民,主要表现为两点,一个是减负,一个是让利。

故事

君子之乐

范匄(gài)担任晋国的执政大夫,他利用晋国的盟主地位向诸侯国收取的贡赋很重,大家都吃不消,为此郑国君主在子西的陪同下到晋国商量贡赋的事。郑国执政大夫子产托子西带给范匄一封信。

信中说:“自从您治理晋国以来,诸侯没有听到您的德行,听到的是索要很重的贡赋,对此我深感迷惑。

我听说,国家和家族的领导者,首先要担心的不是没有财礼,而是没有好名声。好名声是装载德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和家族的基础。基础牢固,国家和家族才不至于毁坏,作为国家和家族的领导者,难道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德行上吗?

“有了德行才能平和快乐,有了平和快乐,运道才能够持久。《诗经》中唱道:‘和乐的君子啊,是国家和家族的基干。’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诗经》中又唱道:‘苍天在头上,不要有二心。’这说的就是好名声吧!以宽容来彰显德行,可以使人获得好名声,从而得到别人的拥戴。您是宁可让人说‘我们靠着您而生存’,还是让人说‘您榨取我们而肥了自己’呢?”

这番话让范匄明白了不少,此后他减轻了诸侯的贡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敲着大鼓讨伐他

大贵族季氏的财富已经超过了鲁国君主,但仍嫌不足,想用按田亩收税的办法聚敛钱财,派家臣冉求向孔子咨询。冉求是孔子的学生。

孔子当面没有回答,把冉求叫到一边,说:“难道你不知道吗?先王制定的土地制度,以地力的肥瘠为等级,结合劳动力的强弱来收税,老少都考虑到了,丧偶的鳏夫、失去丈夫的寡妇、没有父母的孩子、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也都照顾到了,遇到战事还规定了收税的上限,先王以为这已经足够国家之用了。如果季氏打算依据制度办事,有周公制定的规则摆在那里。要是想违背制度,去做就是了,又何必来问我呢!”(《国语·鲁语下》)

冉求帮助季氏敛财,孔子对这个学生非常失望,伤心透了,对他的学生们宣布:“冉求不再是我的徒党。”并号召大家“敲着大鼓讨伐他”。(《论语·先进》)

为政之要

鲁国君主鲁哀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回答:“为政之要就在于使民众富裕,寿命延长。”哀公问:“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点?”孔子说:“减轻赋税,民众就能够富裕,富裕就不会生事,不生事就可以远离罪罚,远离罪罚就能够长寿。”哀公说:“要是这样,我就穷下来了。”

孔子说:“《诗经》云:‘和善平易真君子,为民父母敬又亲。’还从来没有见过儿子富裕而父母贫困的。”(《说苑·卷七·政理》)

根据地

晋国执政大夫赵简子派尹铎去治理自己的封地晋阳城。尹铎问:“是让晋阳的百姓像蚕茧抽丝那样为您提供赋税呢,还是把那里作为保障家族的根据地?”“当然是根据地!”赵简子答道。

尹铎到了晋阳,减少了每户的赋税。

赵简子叮嘱儿子赵襄子说:“家族一旦有难,你不要以为尹铎年轻,也不要嫌路途遥远,一定要去晋阳避难。”

赵简子死后,晋国的另一个执政大夫智伯瑶攻打赵氏。赵襄子打算出走,但拿不定主意去哪里。有人提议,长子城(今山西省长治市)离得近,城墙坚固,军备充足,可以去那里。赵襄子摇摇头,说:“我驱使当地百姓筑城,搞得他们筋疲力尽,现在他们怎么会与我同心协力呢?”有人建议,邯郸城(今河北省邯郸市)的仓库充实,可以前往。赵襄子叹了口气,说:“我为了充实仓库,榨取当地的民脂民膏,现在他们怎么会与我同心协力呢?”

去哪儿合适呢?大家都望着他。赵襄子想起了父亲的叮嘱,决定出奔晋阳。

智伯瑶率大军包围了晋阳,掘开汾河,引水灌城,老百姓的锅灶都泡在水中,蛤蟆跳上锅台,但没有人背叛赵氏。(《国语·晋语九》)

闭心不闭门

战国时期,公仪休担任鲁国的国相。鲁国君主去世,他身边的大臣提出关闭城门。公仪休说:“没必要!水中的产品我不收税,山中的产品我不征赋,严刑苛法我不发布,我已经把不安分的心关闭了!何必再关闭城门呢?”(《说苑·卷七·政理》)

只要可能就减轻税负

东汉政权建立后,天下逐渐安定下来。光武帝刘秀下诏说:“前些年战事不息,国家经费不足,所以按十分之一收税。如今粮食储备增多,从现在起,各郡、各封国收取现有田地的税租,按三十分之一征收,恢复原来的制度。”(《资治通鉴》卷42)

隋文帝时,有关官吏上奏说:“国家的府库已经全堆满了,财物没有地方存放,只好堆在府库外的厢房里。”文帝问:“我对百姓征收的赋税很轻,又曾经拿出大量财物赏赐有功将士,怎么府库还会满得放不下东西呢?”回答是:“因为每年的收入都多于支出,即使每年用于赏赐和日常支出的钱财达到数百万段布帛,府库所藏也不会减少。”于是文帝下诏说:“粮食布帛宁可积蓄于民,也不要储藏于国库。今年河北、河东地区的田租减征三分之一,军人应缴纳的份额减征一半,全国各地今年刚成年的男子应该缴纳的租税全部免除。”(《资治通鉴》卷178)

五代时,江南有个国家叫吴越国,它有一位国主叫钱弘佐,此人温和谦恭,喜读书,勤政务,礼贤下士,明察秋毫,官吏很难欺瞒他。当时有个百姓进献嘉禾,钱弘佐询问负责仓库的官吏,储存的粮食有多少?回答是足够用10年。钱弘佐说:“这么看军粮是够了,可以对我的民众宽松一些。”便命令免除境内3年税负。(《资治通鉴》卷282)

也是五代,后周实力雄厚,周世宗打算统一全国,出兵征伐后蜀政权。平息蜀地后,世宗下令在秦州、凤州、阶州、成州境内实行****,被俘虏的将吏士兵,愿意留下的给予优厚俸禄,愿意离去的送给路费和衣服。诏书说:为政一定要顺应民众的情绪,避免违背事物的本性。这四州的百姓,除了夏税、秋税外,凡是后蜀政权设立的所有赋税徭役,一律取消。(《资治通鉴》卷292)

一枚大钱

东汉桓帝时,刘宠在会稽郡当太守。他删繁就简,废除苛捐杂税,严查官吏的不法行为,郡内大治。朝廷征召刘宠去京都洛阳任职,所属山阴县有五六位老翁从山谷里赶来见他。他们每人身带100个钱,准备送给刘宠当路费。说:“我们都是山野鄙陋之人,从来没有见过太守大人。只知道别人担任太守,官吏到民间征发赋税和徭役,从早到晚,络绎不绝,狗叫声响彻通宵,百姓就没有过过安宁日子。自从您下车到任,狗在晚上再也没有叫过,村镇中也见不到官吏。幸运啊,我们垂暮之年遇到了圣明的太守。听说您要舍弃我们离开这里,我们互相搀扶,特来为您送行。”

刘宠回答:“我的政绩,哪里有你们夸奖的那么好!各位父老辛苦了!”他从每位老人那里取一枚大钱收下。(《资治通鉴》卷54)

先民后官

刘备占领成都,有人建议将城中有名的田产和住宅分配给诸位将领。赵云劝道:“霍去病曾说,匈奴尚未消灭,不应该考虑自己的家业。如今****远非匈奴可比,我们不能贪图安乐。等到天下都安定以后,将士们重归故里,在自己的田地上耕作,才会各得其所。益州的百姓,刚刚遭受兵灾战祸,土地、田宅应该归还给原来的主人,使民众平安居住,恢复百业,然后才可以向他们征发兵役,收取税赋,获得他们的好感;而不应该夺取他们财物,以满足自己所宠爱的人。”刘备接受了赵云的意见。(《资治通鉴》卷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