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道
23758700000021

第21章 简政(1)

简政是仁政的延伸,是仁爱意识在治政领域的一个具体体现。

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惜物,就是孔子说的“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孟子说的“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节用、爱物表达的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将爱施与物;爱人、仁民表达的是对百姓的体恤,将爱施与民。

简政主要是两个方面,表现在物上是节俭,表现在人上是惜民。

(一)节俭

要义

学生林放请教礼的问题,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有关礼的活动,如果在铺张和节省中进行选择,孔子主张从俭。孔子尊礼守礼,甚至到了一丝不苟的地步,但仍旧不肯过多消耗物力和财力,反映出以爱物节用的价值观来平衡现实的态度。在孔子看来,生活质量不取决于物质而取决于人品。他曾经想迁移到蛮荒之地去生活,有人说那里很简陋,怎么能居住呢?他反问道:“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君子去居住,哪里来的简陋?儒家经典《左传》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庄公二十四年》)意思是,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这说的是儒家。道家把节俭看得更高,认为它是“朴素”的表现。朴是没有加工成器具的木材,素是没有染上颜色的生帛,都属原生态,代表自然。朴素是“道”的品性,所以节俭具有本原、真实、规则的意义。老子说:“俭故能广。”(《老子·第67章》)广是大,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做大做强,只有节俭,才能事业有成。如果以奢华排场张扬强大,在老子看来则必“死矣”,一定灭亡(《老子》第67章)。

节俭是道德、风气,也是政治,它关系到成败兴亡,正如唐朝诗人李商隐那首著名的《咏史》所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故事

国土是怎样缩减的

春秋时期,由余出访秦国。国君秦穆公向他请教治国的道理。

由余说:“我曾听说,国家的兴盛,往往在于节俭,而衰亡则在于奢侈。”秦穆公请他细讲。

由余解释道:“我听说从前尧帝治理天下,用土烧制的容器盛饭盛水,但拥有的土地,南边到交趾,北边达幽都,东边至日月升起的地方,西边抵日月降落之处。如此广阔的疆域上,没有不臣服的。

“尧把天下让给舜帝,舜从山上砍来木料制作食器,把砍削过的地方打磨光滑,还在器具上涂抹黑漆,送到宫里使用。诸侯们认为舜过于奢侈,不服从他管辖的国家有13个。

“舜把天下让给大禹。禹制作祭器,用黑漆涂抹外面,用红漆涂抹里面,用丝织品做席垫,草席子上还编出花纹,觞、酌、樽、俎等器具也都进行了装饰。这就奢侈多了,不服从的国家增加到了33个。

“殷商接替夏王朝掌管天下,专门为天子制作了大车,旗子上系着飘带,食具上雕刻着花纹,酒具上镂刻着图案,宫墙和台阶涂成白色,坐垫和席子上都编织出了凹凸起伏的纹饰。这就更奢侈了,不服的国家达到了53个。因此——”由余顿了顿,望着秦穆公道:“我说俭朴是治国的根本途径(臣故曰俭其道也)。”(《韩非子·十过》)

仲孙它的罚与奖

季文子是鲁国的执政大夫,辅佐鲁国的两代国君鲁宣公和鲁成公。他生活极为俭朴,侍妾不穿丝绸,家里的马匹不喂粮食。

仲孙它实在看不过去了,劝他说:“您是鲁国上卿,辅佐两代国君,妾不穿丝绸,马不喂粮食,人们都说您吝啬,对国家也不光彩呀。”

季文子说:“难道我不愿意光彩一些吗?但我看到鲁国人民,他们的父兄吃的是粗粮,穿的是破旧衣服,我就不敢这么想了。自己治下百姓的父兄吃粗粮、穿旧衣,而我却把侍妾和马匹装扮得光彩耀人,这恐怕不是辅佐国君的人应该有的作为吧!我听说过高尚的品德可以为国家增光,还没有听说过漂亮的侍妾和马匹能给国家增光的呢。”

季文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仲孙它的父亲孟献子。孟献子把仲孙它关了七天,命令他反省。打那以后,仲孙它的侍妾也都换上了粗布衣裳,喂给马吃的也只是草籽。

季文子听到后很高兴,说:“有了过错而能够改正的人,是可以治理民众的。”于是任用仲孙它为上大夫。(《国语·鲁语上》)

一只鞋子

楚国与吴国交战,楚国战败。楚昭王在撤退中发现,自己的一只鞋开裂了。他脱下鞋子,背在肩上继续赶路,由于走得急,鞋子掉了也不知道,等到察觉时,已经走出了30步。楚昭王掉头捡回鞋子,然后接着赶路,一直退到隋(今湖北省随州市)这个地方。

身边的侍从问:“大王您怎么连一只开裂的鞋子都舍不得丢掉呢?”

楚昭王回答:“楚国虽然穷,但也不至于对一只坏鞋子恋恋不舍。我想的是,鞋子跟我一起出来,也应该随我一起回去才是啊。”

从此楚国形成了一种风气,再没有人随便丢弃破旧的东西了。(《新书·谕诚》)

孔子祭鱼

孔子来到楚国,有个打鱼人非要送他一条鱼不可,孔子再三推辞。渔人说:“天气太热,离市场又远,卖不掉,原来打算扔了它,转念一想,不如送给君子。”孔子拜了两拜,收下鱼。

孔子吩咐学生打扫卫生,准备祭鱼。学生问:“这本是别人打算扔掉的东西,夫子您却要祭拜它,为什么?”

孔子答:“我听说,不浪费财物而去接济他人的人,乃是圣人。如今我接受了圣人的赐予,怎么可以不祭拜呢?”(《孔子家语·卷二·致思》)

晏子的示范

晏子上朝,破车劣马。国君齐景公见了,说:“哎呀,先生的俸禄不够用吗?为何使用跟您身份不相称的车马呢?”

晏子答:“靠着国君您的赏赐,我的三族得以不愁衣食,社交开支也可以满足。只要能够穿得暖吃得饱,有破车劣马使唤,完全够了。”

晏子下朝返家,景公安排人给晏子更换车马,来回三次晏子都不接受。景公不高兴,急召晏子,说:“先生您要是不接受车马,往后我也不用车马了。”

晏子说:“国君您任用我为百官之首,我应该节衣缩食,为大家做榜样。即使我做到了现在这一步,仍旧担心臣民一味追求奢侈而不注重德行修养。譬如车马,国君乘坐的华贵,臣子乘坐的也华贵,在民众那里就没有了是非标准。那么对于那些浪费衣食而品行不端的人,我就没有办法纠正了。”

晏子到底没有更换车马。(《说苑·卷二·臣术》)

萧何的误区

汉高祖刘邦征讨匈奴回到都城长安,发现萧何主持营造的未央宫非常壮观,很是生气,斥道:“天下纷乱不休,人民饱受连年战事的劳苦,至今成败未定,你为什么如此过分地修建宫室!”萧何说:“正因为天下尚未安定,才需要大力营造宫室。天子以四海为家,宫殿不壮丽不足以加重威势,而且将宫室建造得壮丽一些,也可以使后人的建筑规模难以超过它。”刘邦这才高兴起来。

司马光评论道:君王以仁义为壮丽,以道德为威势,还从来不曾听说过有依靠宫室规模来镇服天下的。天下尚未安定,理当克制自己,节俭用度,以解救民众的危难。而现在却把营建宫室放在前面,怎么可以说是明白自己的职责呢!从前夏朝的大禹栖身于简陋的宫室,而他的后代夏桀则住在奢华的宫殿。开创大业把王位传给后代的君王,尽管身体力行,为后代做出节俭表率,但其不肖子孙还是陷于骄奢淫逸,何况是向后人显示奢侈呢!这个萧何居然谈什么“可以使后人的建筑规模难以超过它”而促使子孙不得不节俭,难道不是很荒谬吗!也许正是由于开了这个头,到了汉武帝时代,终于酿成因为滥建宫室而导致天下凋敝的悲剧。(《资治通鉴》卷11)

一个露台

西汉时,有人向汉文帝进献千里马。文帝说:皇帝平时出行,日行不超过50里;率军出行,日行仅30里,我要千里马做什么?于是退回马,还补贴给献马者一笔旅费。文帝死前留下遗诏说:死乃天地之常理,万物之法则,有什么值得特别悲哀的呢!世人乐生而厌死,为了厚葬,不惜破产,为了尽孝,不惜损害身体健康,我很不赞成这些做法。诏令一切从简。他修建自己的陵墓,利用山丘地形,节省了堆建高大坟茔的费用,陵内配备的都是陶制器物,不准用金、银、铜、锡进行装饰。

文帝在位23年,宫室、园林、车骑仪仗、服饰器具等,都没有增加。他曾想修建一个露台,召来工匠计算,需花费100斤黄金。文帝说:“100斤黄金,相当于中等民户10家财产的总和,我居住在先帝的宫室里,生怕给它蒙羞,修建露台干什么!”文帝自己身穿黑色粗丝衣服,他宠爱的慎夫人,衣裙不拖到地面;使用的帷帐都不刺绣花纹,以朴素为天下人做表率。他全力教化百姓,国家安宁,民众富裕,后世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时人赞道:功劳最大的莫过于高皇帝(刘邦),德业最盛的莫过于文皇帝。(《资治通鉴》卷13、15)

节俭带来富足

西汉元帝听说贡禹贤良,派特使把他召到长安,让他做谏议大夫。元帝屡次谦恭地向贡禹请教如何治政。贡禹说:“古代的君主都很节约,用度也少,除了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外,没有其他的赋税徭役,所以每家每户都很富足。我朝高祖、文帝、景帝,宫女不过十几个,御马不过百余匹。可惜的是后世没有继续下去,争着追求享受,而且一代比一代严重。臣民跟着效仿,也越发奢侈起来。我以为,完全回到古代不大可能,但至少也应当效法近代祖先的节俭以约束自己。”(《资治通鉴》卷28)

大司徒司直夫妇

王良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司徒司直,给丞相当助手,专门负责检举不法官员。

这个官职的俸禄很高,一年2000石小米。但王良非常节俭,把妻子留在老家东海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南),只身到京城上任。他穿的是布衣,吃的经常是蔬菜,用的是瓦器,省下的钱都接济了生计困难的亲友。

王良有位部属叫鲍恢,去东海(治所在今山东省郯城县北)办公务,顺便到王良老家去看看。到了家门口碰上一个女人,一身的布衣布裙,拖着一捆木柴,看样子是从地里回来。鲍恢上前说:“我是京城来的司徒史,特地来看看有没有书信需要带到京城,希望能够见到大司徒司直夫人。”

女人放下柴,轻轻地掸了下手,说:“我就是他的妻子。真是辛苦了,没有书信要麻烦您。”

鲍恢大惊,赶紧下拜行礼。他知道上司节俭,但绝想不到竟然对自己严格到这种地步。每当说起这件事,鲍恢都连连叹息,听说这件事的人没有不敬佩的。(《后汉书·卷27·王良传》)

为天下守财

东汉安帝大肆封赏亲贵。尚书翟酺上书说:“从前文帝不舍得花费百金修建露台,用包装奏章的黑色布袋制作帷帐,有人讥笑他过于节俭,他说:‘朕只不过是为天下守财罢了,怎么能够随意使用财物!’(朕为天下守财耳,岂得妄用之哉)陛下您自亲政以来,时间不长,赏赐用去的费用已经无法计算。聚敛天下之财,转移到对国家没有功劳的人家,致使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如果突然发生不测,必须再征收重税,这就会使百姓产生怨恨背叛之心,危险和****就会随之到来。希望陛下尽力物色忠贞之臣,惩办疏远奸佞之辈,割舍****的欢娱,放弃宴请宠臣的喜好,心中牢记亡国之君失败的教训,学习圣明君主成功的经验,各种灾害便可止息,丰收之年便可到来。”(《资治通鉴》卷50)

奢侈导致贫穷和衰落

王莽新朝时,唐尊任太傅。唐尊认为:“国家空虚,人民贫困,罪魁祸首就是奢侈过度(国虚民贫,咎在奢泰)。”唐尊身穿小袖短衣,乘坐母马拉的简陋车子,坐卧时用禾秆做席垫,吃饭时用瓦器做餐具。他还把这些东西分赠给公卿大臣。王莽赞赏他的做法,下诏书告诫公卿说,“希望你们同他一样。”王莽封唐尊为平化侯,以示嘉奖。(《资治通鉴》卷38)

东汉桓帝时,封赏超出规制,宫女数量众多。光禄勋陈蕃上书说:“皇宫中的美女达到数千人,她们吃的肉,穿的绫罗绸缎,用的胭脂粉黛,所消耗的费用无法计算。民间谚语说:‘不去偷盗有五个女儿的人家。’因为女儿多的人家一定贫穷。如今后宫养了这么多美女,难道不会造成国家的贫穷吗?”桓帝采纳了陈蕃的建议,放出宫女500余人。(《资治通鉴》卷54)

隋唐时期,西北活跃着一个叫回纥的族群。回纥风俗质朴敦厚,人们之间的等级差别不明显,上下一心,得以迅速崛起,强劲雄健,所向无敌。后来回纥为唐朝立了大功,得到了非常丰厚的回报。回纥君主登里可汗开始妄自尊大,他大兴土木,住进了宫殿,身边的妇女也搽粉画眉,身着绣衣。结果唐朝财力空虚,回纥的风俗也败坏了,走向衰落。(《资治通鉴》卷226)

几位帝王的日常生活

东汉末年的魏王曹操,后宫每餐不超过一盘肉,衣服不用锦缎做装饰,坐垫不镶花边,所用器物也不涂红漆。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平定天下,给后人留下福分,使他的子孙得以坐在皇帝的位置上。(《资治通鉴》卷73)